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3-3 22:34:48

发挥前锋作用 实现跃升发展 为纵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多做贡献

<table cellspacing="5" width="730" border="0">
<tbody>
<tr>
<td height="35">
<div align="center"><b><font class="font24" face="宋体">发挥前锋作用 实现跃升发展 为纵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多做贡献</font></b></div></td></tr>
<tr>
<td class="font" height="35">
<div align="center"><font class="font20" face="仿宋_GB2312">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龚清概</font></div></td></tr>
<tr>
<td valign="top" height="40">
<hr size="1" bgcolor="#d9d9d9"/>

<center>[ 市政府办 ] [ 2007-07-19 17:33:34 ] </center></td></tr>
<tr>
<td class="txt" valign="top" height="350">
<p align="center">&nbsp;</p>
<div align="center">&nbsp;</div>
<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发挥前锋作用&nbsp;&nbsp;实现跃升发展 </font></strong></div>
<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br/>为纵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多做贡献 <br/></div></font></strong>
<div align="center">&nbsp;</div>
<div align="center">——2007年6月17日在南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div>
<div align="center">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龚清概</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div>各位代表:</div>
<div>&nbsp;&nbsp;&nbsp; 现在,我代表南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h2 align="center"><font size="4">一、持续奋进、蓄势发展的六年</font></h2>
<div>&nbsp;&nbsp;&nbsp; 2001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持续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取得了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div>
<div><b>&nbsp;&nbsp;&nbsp;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b>全市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99.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95.2亿元,年均增长10.4%;财政总收入从16.07亿元增加到31.3亿元,年均增长11.8%;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36亿元,年均增长27.5%;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年均增长13.4%;外贸出口13.7亿美元,年均增长2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9亿元,年均增长11.5%;旅游总收入实现翻番,达24.9亿元,接待人数883.7万人次,年均增长16.2%。三次产业结构从30.8:29.2:40调整为25.5:36.3:38.2,二产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div>
<div><b>&nbsp;&nbsp;&nbsp; 工业经济明显壮大。</b>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77.5亿元,规模工业产值318.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46倍和2倍。七大工业产业初具集群雏形,产值占规模工业的59.1%。一批优势企业实现扩张,规模企业从403家增加到839家,产值上亿元企业51家,增加35家。建立项目“四个一百”和工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重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工业项目占重点项目投资比重分别达27.3%、19.1%。产业园区建设实现突破,拥有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闽北产业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主动承接“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北联”优势日益凸显,山海协作利用内资219亿元。</div>
<div><b>&nbsp;&nbsp;&nbsp; 农村发展明显加快。</b>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认真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不断增强农村活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1亿元,年均增长5.9%。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竹木、茶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建设林业“四大基地”177.1万亩,建成全省最大的乳制品供应区、生猪重点调出区和华南重要的肉鸡生产基地,区域特色逐步显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分别达494家和729家,新增318家和 638家,农副产品产销率从28.6%提高到77.8%。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千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完成3612公里,是“九五”时期的5.95倍,所有乡镇和77.2%的行政村实现路面硬化,村通客车率从59%提高到83%;新开竹山机耕路9270公里;建成乡村供水工程878处,改善了72.56万人的饮水条件;所有乡镇和7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村村通电话;建设沼气池2.39万口。不断探索和深化“南平机制”,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聘用1.46万人建立农村“八大员”队伍,初步形成县、乡、村“三农”服务体系;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20个乡镇、6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div>
<div><b>&nbsp;&nbsp;&nbsp;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b>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福银高速南平段建成通车,浦南高速明年完工,武邵高速已经开工,宁武等7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加快;5条入闽公路相继建成,国、省道等级提高。建成峡阳、照口、北津等一批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50万千瓦,完成农村电网和大部分城区电网改造。富屯溪、建溪防洪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防灾减灾体系得到加强。中心城市加快扩张,江南新区、西区、大横绿色产业区同步开发,西城大桥、跨江大桥、朱熹路、成功路等关键项目加紧建设;城市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相继投入运行,城建监管和房地产预警信息系统建成开通,城区第二饮用水源开工建设。中心城市荣获省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称号。各县(市)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46%,比2000年提高2.48个百分点。</div>
<div><b>&nbsp;&nbsp;&nbsp;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b>各类教育统筹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初中阶段入学率98.2%,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80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新增普通高中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3.6万人,增长1倍;高等教育实现突破,武夷学院已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相继设立,目前高校在校生达1.13万人,增长近5倍。科技服务向生产第一线延伸。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499项,提高了实用技术推广的有效性。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展开。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朱子文化节、中国第五届竹文化节,新增3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建体育公园、报业大楼、群艺馆等一批文体基础设施。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南平、邵武少体校被列为国家奥运后备人才基地,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公共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市疾病控制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定,第一医院“三级乙等”达标,70%乡镇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标准,实现村村有卫生所。人口与计生事业不断发展,连续6年实现省定指标,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事、编制、民族、宗教、气象、防震、测绘、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div>
<div><b>&nbsp;&nbsp;&nbsp; 民生水平明显提高。</b>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新增城镇就业1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2元,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4422元,年均增长8.3%。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22.62万、22.5万和32.58万人;城乡低保分别扩大到1.2万户2.78万人、4万户8.91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救助、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贫困家庭高危孕产妇救助、免费婚检、特教学生“三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农村税费改革使199万农民受益。积极推进农村医疗、教育体制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4个县(市)66.85万群众参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9.5万名学生受益,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惠及1.44万人。加强对老区、库区、贫困地区的扶持,“造福工程”搬迁2.3万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综合整治闽江流域水环境,顺利完成22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开展45个沿江、沿路重点乡镇生活垃圾整治,禁建区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68.5%,森林覆盖率74.7%,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新的发展。</div>
<div><b>&nbsp;&nbsp;&nbsp;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b>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823件、政协委员提案953件,办结率均为100%。不断深化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全面开展普法工作,规范实施政务公开,重大决策实行听证,积极探索和推行农村户代表制度。开展先进性教育,认真执行政府部门主要领导述职述廉制度,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创建“平安南平”,进一步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妥善处理了一批重大信访问题,大力整治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4.3%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5个县(市、区)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南平市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等工作扎实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div>
<div>&nbsp;&nbsp;&nbsp; 各位代表!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工作持续、发展持续。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7%,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外贸出口增长49.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6%,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6%和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8.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0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全部实现了超预期。</div>
<div>&nbsp;&nbsp;&nbsp; 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和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历届政府不断积累的结果。我谨代表南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省直驻南平机构和驻军、武警、公安干警,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在内的所有关心、支持闽北发展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div>
<div>&nbsp;&nbsp;&nbsp; 回顾六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经验值得总结。我们<b>始终</b><b>坚持发展唯大。</b>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持续目标思路,持续发展重点,突出工业增总量,统筹城乡促发展,集聚项目增后劲,形成了海西绿色腹地建设的良好态势。<b>始终</b><b>坚持夯实基础。</b>从南平正处于蓄势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抓基层打基础,干实事求实效,破瓶颈解难题,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跃升发展构筑了平台。<b>始终</b><b>坚持改革创新。</b>着力化解体制、机制障碍,“南平机制”上升为全面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政府绩效评估,深入开展创业竞赛,积极探索项目生成、落地、增长的长效机制,激发了全市上下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b>始终坚持凝心聚力。</b>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成功抵御三年特大洪灾、两度严重干旱,有效克服“非典”、“禽流感”的影响,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同心同德推进发展。<b>始终坚持为民谋利。</b>认真实践执政为民,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div>
<div>&nbsp;&nbsp;&nbsp;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财政实力有限,统筹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突出了但未突破,旅游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等方面欠账较多,全民素质有待提高,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就业矛盾较为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同时,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防灾减灾能力有待加强,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少,安全生产形势不容忽视。从政府建设看,也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存在着转变职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问题,体制障碍尚需突破,机关作风有待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h2 align="center"><font size="4">二、推进绿色腹地跃升发展</font></h2>
<div>&nbsp;&nbsp;&nbsp; 省委、省政府要求南平充分发挥在纵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前锋作用,为我市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注入了新动力。今后五年,是我市从蓄势发展进入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发展大势看,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上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构建腹地;从发展前景看,多年的努力夯实了跃升的基础、积蓄了发展的力量,软、硬环境都在不断改善之中,特别是随着“一点一线一重心”建设的持续推进,闽北在海西建设中的区位、生态、资源等比较优势将日益凸显,有利于我市顺势而为,加速崛起,勇当前锋。但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在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如果不能把握大势、积极有为、奋发闯拼,切实做到加紧赶超、又好又快、能快则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有继续落伍的可能。</div>
<div>&nbsp;&nbsp;&nbsp;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全面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实施“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产业群、城镇群,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把南平建设成为对接“长三角”辐射内陆作用明显增强、生态资源优势有效发挥、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闽东北新兴发展区域,充分发挥在纵深推进海西建设中的前锋作用,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跃升发展。</div>
<div>&nbsp;&nbsp;&nbsp; 到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达63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50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978元和6143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6.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达到省定控制目标。基本形成“三路并进、整体发展,中心集聚、连片推动,南接北联、两岸三地”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闽东北新兴工业基地、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带和以武夷山“双世遗”为品牌的福建旅游经济龙头;基本形成以高速路网为骨架、适应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团功能相对明晰、互为支撑的闽北城镇群。与此同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文明水平日益提高,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民主法制相得益彰,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切实得到改善。</div>
<div><b>&nbsp;&nbsp;&nbsp; (一)更新发展观念。</b>实现经济社会的跃升发展,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合乎时宜。<b>要突破妄自菲薄的心态障碍,增强发展信念。</b>既勇于承认差距和短处,也善于把握机遇和潜力,充分认识闽北在海西建设中的腹地优势、前锋作用和发展前景,把发展的压力转化为赶超的动力。<b>要突破小进则满的观念障碍,倡导闯拼精神。</b>继续弘扬“和”与“实”,大力倡导“闯”与“拼”,增强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忧患意识,克服主观上自我减压、目标上降格以求、工作中因循迁就等惯性和惰性,不放失每一个机遇、不忽视每一分积累,努力实现又好又快、能快则快。<b>要突破简单片面的思维障碍,树立辨证观点。</b>特别是在处理突出工业与保护生态、工业支撑与旅游品牌、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城市建设与经营运作、开发利用与涵养资源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时,务必打破只执一端、只见一时的片面思维,全面、辨证看问题。<b>要突破只顾小局的利益障碍,确立大局意识。</b>牢固树立全市发展“一盘棋”的思想,切实改变狭隘的地域观和利益观,自觉把当地利益、部门利益放到大局和全局中来谋划和实现,服从大局、融入全局。<b>要突破计划体制的传统障碍,提升市场观念。</b>消除计划体制下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把加强政府引导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政企互动中不断形成经济生态、优化产业环境、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经济发展。</div>
<div><b>&nbsp;&nbsp;&nbsp; (二)突破发展瓶颈。</b><b>以高速公路为重点,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突破硬件约束。</b>确保浦南、武邵、宁武高速建成通车,松建高速明年开工建设,力争建古、龙浦、邵光、南邵、南平绕城等高速5年内全部动工,基本形成闽北高速路网构架;推进公路体制改革,加快国省道干线改造,完成村级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客车,形成联接城乡的客货运输网络;改造提升外福、横南和鹰厦铁路既有线,建成向莆铁路南平连接线,积极推进过境快速铁路前期工作,整合改造南平城区铁路站场线路,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加大空港和闽江航运建设力度。通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连接沿海港口、连通“长三角”和内陆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同时,积极筹建核电项目,建成南平中心城市500千伏输变电站,新建扩建9个220千伏输变电站、33个110千伏输变电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实施闽江上游防洪二期工程,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配套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b>以激活市场为目标,多策并举寻求融资支持,</b><b>突破资金瓶颈</b><b>。</b>抓住国家开发银行提高对南平授信额度的契机,用好开发银行50亿元合作性金融贷款。加强诚信建设,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信贷成本,与各类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努力争取扩大对闽北的信贷投放;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有能力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促进直接融资,增强筹资能力;依法引导、疏通和规范民间融资渠道,激活民间资本;积极、稳妥、有序地盘活国有资产和存量资源,在城市建设中引入产业经营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努力实现公共利益、群众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多赢。</div>
<div><b>&nbsp;&nbsp;&nbsp; (三)拓展发展空间</b>。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努力提高空间集中度、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关联度,纵深拓展闽北经济的区内外发展空间。<b>突出“一点一线一重心”。</b>集中力量建设闽北产业集中区,使之成为中心城市的重要产业组团和闽北经济的新增长极,努力向闽东北新兴产业基地和新兴中心城市方向发展;加大其他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利用土地、集中控制污染、共享配套设施。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努力形成南北呼应、中部崛起,东西拓展、全线提升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围绕建设组团式山水城市,整合城市功能,加速新区发展,合理改造旧城,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精做美。<b>大力实施“南接北联”战略。</b>做足、做活“前、通、借、联”的文章,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进一步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互动协作和经济融合;加强择业、招商、选资工作,提高引进项目的效益和质量,尊重市场规律,创新招商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不断拓宽区内外市场空间。</div>
<div><b>&nbsp;&nbsp;&nbsp; (四)强化发展支撑。</b><b>坚定不移地贯彻“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战略,以工业发展加速经济总量扩张,力争第二产业比重每年提高</b><b>1</b><b>个百分点以上。</b>把握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时机和态势,以我为主地承接产业、技术、资金转移,既要达到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壮大经济总量的目的,又要着眼于闽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避免过度消耗当地资源,防止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尊重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促成有限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积极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开展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和文化经营,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培育一批能够做强、做大、做久,持续支撑闽北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品牌企业;培育50家以上产值超5亿元“五南”式的工业企业,并以此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为主脉,密切相互配套和分工协作,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环境,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提升闽北工业的整体竞争力。<b>坚定不移地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b>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建设闽北绿色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产品种植、加工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实现从粗加工向深加工、从资源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培养农村建设人才,促使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文化、卫生建设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b>坚定不移地贯彻打造福建旅游经济龙头的思路,加快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b>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为核心,突出休闲养生,整合旅游资源,丰富品牌内涵,开展区域协作,积极构建大武夷旅游体系,实现从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变。同时,建设商贸流通“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培育10大商贸中心区,扶持10大特色市场,发展100个乡(镇)商业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建立100个社区商业服务网点,新建1000个乡(镇)村连锁农家店,设立10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努力实现物畅其流。</div>
<div><b>&nbsp;&nbsp;&nbsp; (五)</b><b>优化发展环境。</b><b>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b>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控制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b>更加重视统筹发展社会事业。</b>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以人为本夯实发展基础;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使优秀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把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b>更加重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b>有效落实政府调节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向解决民生问题倾斜,在经济的发展中积极扩大就业、提高社保水平、改善民生质量、维护社会安全,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b>更加重视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b>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加强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营造民主、公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b>更加重视优化</b><b>投资环境。</b>克服重行政手段轻经济规律、重招商引资轻后续服务、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行政过程轻企业成本以及多头管理、互为前置、无端设卡等官僚主义作风,致力于密切政企互动、培育经济主体、营造发展载体,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和公民的效率,让加快发展的动力充分注入、社会创造的活力充分释放。</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h2 align="center"><font size="4">三、扎实做好届首之年的工作</font></h2>
<div>&nbsp;&nbsp;&nbsp;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439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34.94亿元,增长11.6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35亿元,增长10.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9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4775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9%、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01%以上,化学需氧量减少4.85%以上,在实际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更实。从今年前五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全市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生产总值155.55亿元,增长13%,规模工业145.15亿元,增长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2.55亿元,增长44.6%,财政总收入18.39亿元,增长40.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63亿元,增长40.7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为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今年的工作重点是:</div>
<div><b>&nbsp;&nbsp;&nbsp; (一)全力建设“一点一线一重心”,持续夯实基础</b><b> </b></div>
<div><b>&nbsp;&nbsp;&nbsp; 加紧构筑高速路网。</b>把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实现跃升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浦南、武邵高速建设,争取浦南高速明年10月建成通车,力争宁武高速年底动工部分控制性工程、松建高速今年立项明年动工,能快则快推进建古、龙浦、邵光、南平绕城等项目的前期工作。通过土地收储与运作,筹措高速公路项目资本金。鼓励各县(市、区)出资占股,吸引省内外资本投资建设,疏通筹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依托高速路网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紧紧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沿线工业和商贸物流园区,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结合进出城通道和重要节点建设,有序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鼓励浦南沿线的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浦城率先突破,支持邵武省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建设,促进顺昌、光泽、松溪、政和加速发展。</div>
<div><b>&nbsp;&nbsp;&nbsp; 加快发展中心城市。</b>做大做强、做精做美中心城市,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以“五南”等优势企业为依托,鼓励增资扩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加快中心城市工业发展;以东岭商贸走廊等商贸项目和专业市场为重点,加强物流建设,改善商贸业态,提升经营层次,力争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突出山水特色,优化营销方式,加强市场推广,重点发展近郊游、假日游等旅游项目。逐步拉开中心城市发展的整体构架。按照“一城四片一区”和组团式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优化核心地带、沿江景观带城市设计;进一步加快新区各组团开发建设,明确功能定位,逐步分流中心城区人口和工业扩容压力。按照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改造为辅的原则,严格控制旧城区建设,坚决禁止不符合城市规划的新建、改建、扩建行为。突出沿江快速通道和景观带的规划建设,使沿江快速通道、城市公路和高速公路三网一体、互为连通,以交通骨架拉开城市框架。同时,力争向莆铁路南平站、南平东站改线,抓好高速公路连接线北互通建设。牢固树立综合经营城市产业的理念,努力盘活城市资源资产,依法加强土地收储工作,有序发展房产物业市场,稳妥推进公共产品经营,逐步实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明晰市、区两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理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城监执法工作,适时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div>
<div><b>&nbsp;&nbsp;&nbsp; 加速建设产业园区。</b>把闽北产业集中区作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产业提升的示范区来加快建设。按照密切分工协作的原则,科学规划各分区的功能和定位,以专业化、集群化实现产业集聚;按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合理设置准入门槛,做好择业、招商、选资的工作;按照统一管理、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开发、招商、管理等环节的工作机制,赋予集中区管委会相当于县级政府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启动开发荣华山产业组团,加快江南、大横、西芹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出台财税分成等鼓励政策,调动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与国际惯例接轨、按市场规则办事的园区投资服务环境。同时,以完善配套设施、促进项目落地为重点,实质性推进中心城市及各县(市、区)现有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创新融资模式,促成园区与银行建立“一对一”的合作关系,开辟资金融通渠道。</div>
<div><b>&nbsp;&nbsp;&nbsp; (二)积极引导产业集聚,持续壮大总量</b><b></b></div>
<div><b>&nbsp;&nbsp;&nbsp; 培育主体,优先扶持重点企业。</b>积极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优先扶持一批扩张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双管齐下持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整合归并、丰富延伸一个时期以来出台的工业促进政策,使之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发展要求和企业实际。在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问题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速扩张,整合资源,重组资产,联合兼并,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支持有能力的企业依托外脑内力,建立研发中心,对接科技成果,参与标准制定,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发展的凝聚力、竞争力和持续力。不断深化对品牌战略的认识,把名牌作为区域经济的象征和城市的名片,把培育品牌作为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采标认证、打响品牌。继续实行领导挂钩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制度,搭建政府、银行、商会、企业互动的平台,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降低企业发展的社会成本。</div>
<div><b>&nbsp;&nbsp;&nbsp; 营造载体,引导企业集中发展。</b>以园区为载体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着眼于引导产业园区连片拓展、形成规模,切实加强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着力于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科学制定企业入园发展、项目在园落地的促进政策,严格控制单独选址工业项目用地审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处于城市核心区、居民住宅区、生态脆弱区的企业向产业园区逐步迁移。以质量为导向提高生产力发展层次。综合考量新增工业生产力的行业关联度、核心带动力、投资强度和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因素,积极创造条件为入园发展的核心企业预留增资扩营的用地空间。</div>
<div><b>&nbsp;&nbsp;&nbsp; 发展集群,增强整体竞争能力。</b>以延伸拓展产业链、密切分工协作为主脉,加快七大工业产业的集群化进程。重点抓好168项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四个一批”工业项目,跟踪落实林纸一体化、高档白炭黑、高性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积极推动制造业和环保、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氟化工、日用化工、氯碱化工等特色基地建设。</div>
<div><b>&nbsp;&nbsp;&nbsp;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激发活力</b><b></b></div>
<div><b>&nbsp;&nbsp;&nbsp; 建设现代农业。</b>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稳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高度重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重点发展延平畜牧业、建瓯笋竹业、武夷山茶业、邵武烟业、光泽养鸡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建阳食用菌、顺昌杉木、浦城丹桂、松溪绿茶、政和白茶等特色产业。大力加强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联手打造一批全市统一的强势品牌,努力扩大“绿标”和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积极推动组织化、产业化进程。实施“强龙带动”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争取新增规模龙头企业60家;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采取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发展的措施,促进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发展,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力争全市合作经济组织达1000家。</div>
<div><b>&nbsp;&nbsp;&nbsp; 改善基础设施。</b>继续实施“年千公里”农村路网改造工程,改善100个村的通行条件,新增100个客运通车村。实施农村水利改善工程,除险加固水库6座,建设山地水利4万方,发展节水灌溉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5万亩,修复水毁水利工程1500处,建设村级供水工程200处。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新建、改造电网项目32个。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标准化建设8.6万亩,推广“沃土工程”应用1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投入1.46亿元建设和改善烟田基础设施,新开竹山机耕路1000公里,新建防火林带1300公里。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新建户用沼气池8000口、乡镇垃圾处理场30个,实现100个村垃圾定点收集、简易处理,努力做到收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保持得了。</div>
<div><b>&nbsp;&nbsp;&nbsp; 延伸公共服务。</b>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巩固已有试点的同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参合率,同步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五老”和五保、低保、重点优抚对象实行救助;以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为目标,继续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工作,完成15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医疗用房1.35万平方米,实现乡镇卫生院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全面达标。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建立农村校舍建设、改造和维护的保障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优质校支援农村薄弱校活动。进一步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新建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加强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科技培训。以被征地农民、农村贫困户为重点,开展“绿色证书”、农民创业、“阳光工程”等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培训2.6万人次以上,落实免费职业技能鉴定5000名;农技培训和推广10万人次,培养实用人才4000名。实施农村“信福工程”,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div>
<div><b>&nbsp;&nbsp;&nbsp; 深化体制创新。</b>全面落实“十个到村”,丰富“南平机制”的内涵,提高农村工作实效。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抓好林业投融资制度和林业组织化建设,加快林权证发换进度,妥善调处林业纠纷。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调动基层积极性,提高基层干部保障水平,完善“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功能。继续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体系。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探索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开展农业和农村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全面清理乡村债务,开展债务化解试点工作,建立县、乡、村债务动态监控机制。</div>
<div><b>&nbsp;&nbsp;&nbsp;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持续提高水平</b><b></b></div>
<div><b>&nbsp;&nbsp;&nbsp; 打造旅游经济龙头。</b>按照大武夷旅游发展格局,整合富有闽北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旅游资源,整体策划、突出品牌,整体包装、配套要素,整体开发、对接线路,加快全市十大旅游区建设,促进各县(市、区)融入大武夷旅游体系。充分发挥市际、省际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强化与闽东北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旅游协作,主动创造条件对接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等景区,逐步深化武夷山与厦门、杭州的旅游合作,积极探索与台湾阿里山的协作途径。以茶文化旅游为主题,开展“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系列促销活动,大力拓展奥运旅游市场。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增长12%,旅游总收入增长15%。</div>
<div><b>&nbsp;&nbsp;&nbsp; 激活三产服务市场。</b>建设物流示范项目,培植一批大型流通企业,提高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比重。鼓励发展工业会计、市场推广、产品检测、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细化社会分工协作。引导发展物业管理、健身、娱乐、家政等消费性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中介信息和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武夷山“东方茶都”等重点农产品专业市场,培育25个新型乡镇商业区、农副产品集散地和30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建成300个连锁农家店、3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div>
<div><b>&nbsp;&nbsp;&nbsp; (五)不断深化外引内联,持续扩大开放</b><b></b></div>
<div><b>&nbsp;&nbsp;&nbsp; 增强招商实效。</b>以项目策划为基础,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策划生成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生产性项目,形成良性滚动发展的项目库。以产业集聚为导向,坚持项目招商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园区招商,提高项目的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以增强实效为重点,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借助各种招商平台,把集中招商与常年招商、政府招商与以商招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招商工作的效益。以项目落地为核心,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强化招商项目服务,着力突破用地、融资、基础设施配套等关节点,对重大项目成立专门工作班子,从项目谈判签约到落地投产进行跟踪服务,尤其要重点落实“5·13”、“5·18”、“6·18”、“9·8”签约项目,提高招商项目的履约率、到资率和开工率。</div>
<div><b>&nbsp;&nbsp;&nbsp; 推进区域协作。</b>突出北联,主动对接长三角,在搭建平台、形成机制、优化环境上创造条件,主动吸纳区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生产要素集聚,努力使南平成为闽浙赣及周边地区信息交汇、产业对接、商贸物流的集聚中心。继续深化泉南山海协作以及闽东北五地市、四省九市的区域合作,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相结合的协作模式,努力在广泛交流协作中获取商机,引进项目,增强区域协作的综合效应。强化外联,充分发挥台联、台属联、旅港、旅澳联谊会等民间协会的作用,在不断深化与国外、港澳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更加重视与台湾产业对接,加大引进台资的力度,密切与台湾农业、林业、旅游合作,推动双方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div>
<div><b>&nbsp;&nbsp;&nbsp; 激发外经活力。</b>认真研究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的影响,用足保留过渡期优惠政策和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推进项目落地,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营。有效应对外贸出口政策变化,引导外资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环保节能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利用外资的途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改变资源型、初加工产品出口比重过大的状况。鼓励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支持创立自主出口品牌,进一步抓好出口载体建设。引导企业改变贸易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导向,鼓励利用国外资源加工贸易,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和产业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支持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网点,规避贸易壁垒,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div>
<div><b>&nbsp;&nbsp;&nbsp; (六)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持续推动进步</b><b></b></div>
<div><b>&nbsp;&nbsp;&nbsp;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b>认真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力争推广新技术成果200项,开发新产品200个。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基础上,实施优质高中拓展工程,推进高中达标校和素质教育先进校建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大力培养技工人才;加快高教园区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开工建设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江南新校区,推进武夷学院三期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div>
<div><b>&nbsp;&nbsp;&nbsp; 健全</b><b>医疗卫生体系</b><b>。</b>扩大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受益面<b>,</b>努力使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覆盖城乡。进一步建立健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监督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有毒有害因素企业监测覆盖率达80%、职工健康体检率达50%。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面推行医院评价和新一轮等级评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中心市区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计生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健全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div>
<div><b>&nbsp;&nbsp;&nbsp;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b>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提升武夷文化、朱子文化品牌影响力,发掘、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抢救南词曲艺、大红袍制作技艺、四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鼓励精品创作,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加强网络、娱乐场所、音像书刊市场监管整治,净化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广电大楼、南平大剧院,完成南武体育馆、博物馆主体工程,改造一批农村电影院。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努力促进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div>
<div><b>&nbsp;&nbsp;&nbsp; (七)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持续促进和谐</b></div>
<div><b>&nbsp;&nbsp;&nbsp; 拓展就业渠道,强化民生保障。</b>积极改善就业环境,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和“4050”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再就业政策,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3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0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以上;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做好退伍、转业军人安置和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探索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转移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的落实。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积极发展补充性养老保险;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城乡低保、灾民救济等工作,适当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村、边远地区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造福工程”。筹建慈善总会,发展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中心市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廉租房140套,各县(市、区)也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逐步启动建设。</div>
<div><b>&nbsp;&nbsp;&nbsp; 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质量。</b>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工作责任制和考评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和依法治理力度。强化节能管理,推进重点行业、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严把新增生产力节能环保关,鼓励发展节能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落实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监测,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继续实施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快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确保地表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目标要求。提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建设沿路、沿江一重山“绿色长廊”。严格用地管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div>
<div><b>&nbsp;&nbsp;&nbsp; 提升防灾水平,增强减灾能力</b><b>。</b>完成昼锦、延福排涝站建设,开工建设富屯溪防洪二期、七星溪流域与河道综合开发、金山高水高排等防洪项目。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开展危险点居民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新建一批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洪预警报、地质灾害防范处置等信息系统,增强洪涝、气象、地质灾害防范能力。提高震灾的日常防御、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水平。</div>
<div><b>&nbsp;&nbsp;&nbsp; 建设“平安南平”,维护社会稳定</b><b>。</b>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类犯罪,继续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平安创建水平。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健全事故灾难和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突出抓好道路与水上交通安全、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储运安全、民爆物品与烟花爆竹安全、学校安全,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机制,支持部队战备训练和后勤保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div>
<div>实现年度目标、增强发展后劲,要始终坚持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贯穿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全年安排“四个一百”项目669项,当年计划投资132.2亿元;安排市重点项目58项,当年计划投资58.5亿元,其中32项列入省重点,重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工业项目占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继续实施高速公路、闽北产业集中区、向莆铁路南平连接线、高教园区、南平新区、农村路网、防灾减灾、公共卫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建设等“十大工程”,确保完成全年投资。为进一步调动市、县两级落实项目带动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今年开始,把创业竞赛和绩效评估合二为一,构建以绩效评估为框架、创业竞赛有机融入的综合考评体系,努力使创业竞赛更加突出项目、突出工业,绩效评估更加综合、更加全面、更加突出科学发展。<b></b></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h2 align="center"><font size="4">四、加强政府建设,服务跃升发展</font></h2>
<div>&nbsp;&nbsp;&nbsp; 实现闽北经济社会的跃升发展,充分发挥纵深推进海西建设的前锋作用,对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从闽北实际出发,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行政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服务跃升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div>
<div><b>&nbsp;&nbsp;&nbsp;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b>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和公民的关系,加快解决职能上存在的越位、错位、失位和不到位等问题,切实做到有所必为、有所不为。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保证企业自主经营的前提下,保障产业政策、区域布局、行业导向以及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信息和服务,努力提高推动、引导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就业,不断健全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组织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应的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提高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区和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促进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改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优化行政流程,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div>
<div><b>&nbsp;&nbsp;&nbsp; (二)全面落实依法行政。</b>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推行行政问责和政务信息公开,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各界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专家学者的意见,出台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规范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提高政务行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div>
<div><b>&nbsp;&nbsp;&nbsp; (三)始终坚持对民负责。</b>认真贯彻党委的决定、人大的决议,盯紧发展目标,持续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切实对发展负责;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解决好城市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事关重大的问题,切实对历史负责;把改善民生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对群众负责;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社会治安突发事件,切实对社会负责。</div>
<div><b>&nbsp;&nbsp;&nbsp; (四)不断强化从严治政。</b>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强化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使政府的一切政策和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切实做到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牢记“两个务必”,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简朴政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落实“一岗双责”,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加大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抓好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腐败现象发生。</div>
<div>&nbsp;&nbsp;&nbsp; 各位代表,闽北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从蓄势发展到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做到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以务实落实真实、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全力建设绿色腹地,全力实现跃升发展,在纵深推进海西建设中勇当前锋!</div></td></tr></tbody></tab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挥前锋作用 实现跃升发展 为纵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