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3-3 22:26:40

2008年建瓯市政府工作报告

<FONT size=4>抢抓机遇 勇于争先<BR>为加快推进建瓯经济社会跃升发展而努力奋斗</FONT>
<P class=txt1><FONT size=4>                 ——2008年1月27日在建瓯市第十四届<BR>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                建瓯市人民政府市长 余 坚</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各位代表:<BR>  现在,我代表建瓯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一、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回顾</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  2007年,市政府在南平市委、市政府和建瓯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海西历史机遇,加快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跃升发展的良好态势。<BR>  (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增长35.5%。外贸出口5000万美元,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6亿元,增长15.2%。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增长3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6亿元,增长43.6 %,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目标。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8:27.2:39.0调整为32.3:29.3:38.4。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33.6亿元,增长6.5 %;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22家,增加11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6个,增加13个。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全市规模工业完成产值41.4亿元,增长43.1%,其中竹木加工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7.6亿元和9.7亿元,增长50.4%和32.2%;工业入库税收1.23亿元,增长27.7%,其中规模工业入库税收9581万元,增长37.3%;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增加8家,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5家,增加2家;新创无公害产品认证2个,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各3个,闽北知名商标10件。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万木林和归宗岩—北津湖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BR>  (二)重点建设不断推进。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2项,完成投资11.6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项目14项,完成投资7.96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的68.5%,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中国笋竹城建设加快推进,二期开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70万元,完成征地3685亩,平整土地1000亩,批准入园企业12家。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省道204线箬溪至东安口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成,浦南高速公路今年底可建成通车,松建、建古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其中松建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预计年内将开工;闽北首座小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东安220千伏、徐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城区电网改造完成工程量的86.5%。城市规划建设力度加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专家评审;南街头改造工程即将完工,环城南路建设加快,环城北路建设已着手工程设计,江滨内环路建设正在抓紧前期工作;中山路西段、江滨路、城东、水南等城市片区改造开发和水南江滨公园改造、云际山公园规划建设、卓坑垃圾处理场扩建、龟山综合整治、畜禽屠宰场、污水处理厂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BR>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围绕实施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和《建制村标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启动综合型示范村建设。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和“八大员”队伍管理,完成18个乡镇(街道)村账托管中心、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和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制度,201个行政事业单位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核算,集中资金5.77亿元;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及“非转经”资产统一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经评审最低价中标法”,完善在国有和集体资产转让中实行保留价制度。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全市新上当年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比上年增加42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比上年增加26个;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4650万美元,增长13.4%;实施山海协作项目78个,引进市外资金8.36亿元,增长50.7%。积极应对外贸出口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影响,引导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拓展市场,扩大出口。<BR>  (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扎实抓好科技知识普及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完成科技成果推广23项,新产品开发23项。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启动实施乡镇及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将投入使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立医院病房大楼一期工程顺利封顶;川石、小松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龙村、吉阳、小桥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健全;落实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积极有序地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功救治了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开展“光明行动”,为15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完成新区体育中心塑胶跑道建设,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加强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完成7个乡镇广电网络改造和6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扎实推进,项目用地报批和耕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统筹解决人口计生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4.71‰。人事编制、民族宗教、防灾减灾、档案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新的发展。<BR>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2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增长14.9%。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9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3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农民37.06万人;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企事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保人数13.8万人;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全年共向2918名城镇困难居民和1.44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245万元和935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种粮农民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成品油等生产资料提价综合补贴政策以及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启动莲花山庄经济适用住房和横街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156公里;建成村级供水工程23个,改善农村2.5万人饮水条件;实施“造福工程”搬迁440人;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新建沼气池420口。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依法取缔关闭严重污染环境企业29家,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BR>  (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南平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文明社区以及公民道德模范。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全年共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113件。积极支持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政协提案105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联系,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全面开展“五五”普法工作,不断强化政府绩效评估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机关作风整顿月”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抓好矛盾纠纷初始化解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建瓯”建设,综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力度加大。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没有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上访事件,探索建立了市、乡(镇)、村三级信访陪访制度,社会总体保持安定稳定。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支前、消防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BR>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南平市委、市政府和建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和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政府不断积累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建瓯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向为建瓯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上级各部门及驻瓯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和支持建瓯建设与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BR>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财政实力有限,统筹保障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二产比重仍然偏低,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大项目特别是生产性大项目不多;农村基础脆弱,防灾减灾能力有待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欠账较多,人才外流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较低,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较为复杂,安全生产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自身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的部署,我市“十一五”规划和本届政府任期目标计划调整为:到2010年,即“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93.8亿元,增加20.3亿元,年均增长13.7%,提高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6.25亿元,增加2.95亿元,年均增长25%,提高14.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10元,增加3910元,年均增长14%,提高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0元,增加680元,年均增长9.1%,提高2.1个百分点。到2011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届满,地区生产总值达107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突破7亿元,年均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00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40元,年均增长9.3%。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17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BR>  这一目标调整是基于我市“十一五”规划前两年实施情况好于预期、大部分指标可望提前完成的实际,通过认真分析我市的发展态势和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从发展机遇看,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省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海西建设和扶持后发展地区发展的倾斜政策;南平市围绕发挥在纵深推进海西建设中的前锋作用,加快推进“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全力构建海峡西岸的绿色腹地、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连片发展的前锋平台,闽北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从发展要求看,建瓯作为全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南平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要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抢当‘头马’、勇于争先,率先突破、争先领跑”,在“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从发展前景看,我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持续突出突破工业,持续深化项目带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已基本具备了实现跃升发展、发挥前锋作用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要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勇闯拼,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全力实现跃升发展,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BR>  (一)加快推进跃升发展。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持续突出突破工业。加快推进中国笋竹城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及国道、省道、铁路沿线工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机械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生物制药、休闲养生、太阳能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培育,促其做强、做大、做久。到“十一五”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7:35.9:38.4,二产比重比“十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培育亿元企业20家以上,其中2亿元企业6家以上,5亿元“五南”式企业1家以上,上市企业1家。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中心村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十一五”末,全市达到新农村建设初级标准建制村174个,其中达到中级标准建制村43个。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范发展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业,整合提升旅游产业。<BR>  (二)加快推进环境优化。加强基础建设,全力推进浦南、松建、建古三条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及客运网络化建设,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和城区防洪二期工程、环城南路、水南大桥、环城北路、江滨内环路建设。加强政银企合作和诚信社会建设,努力增加信贷投放,积极引导扶持有能力的企业上市融资、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东扩西进、南拓北延”发展战略,推进城市规模扩张和集聚,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到“十一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在8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低于南平市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南平市下达基数内;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达45%以上。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营造和谐氛围,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BR>  (三)加快推进文化繁荣。大力弘扬建瓯历史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工作,切实继承和培育好古建州闽越文化、北苑茶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建瓯形象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重点抓好新区文化广场、档案馆、博物馆和民俗馆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村级俱乐部、文化中心户和网络农坊等文化资源整合,着力巩固文化阵地。到“十一五”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BR>  (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坚持每年集中新增财力为民办一批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努力实现“双高普九”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多举措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统筹解决人口计生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济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到“十一五”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取得新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城乡居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8平方米。</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三、扎实做好2008年工作<BR><BR>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跃升发展的要求,振奋精神,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6%;工业总产值增长23.5%,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在实际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更实。<BR>  (一)加强“三农”服务,夯实发展基础<BR>  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扩大木竹、茶果、畜禽等特色产业和蔬菜、食用菌、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规模。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和应用,实施“绿色蔬菜工程”,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推进农村“信福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站,提高农村信息网络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争取全年新增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0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深入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力争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人以上。<BR>  夯实农村基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除险加固水库5座,建成山地水利库容7600方、村级供水工程25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4300亩,建设标准农田2500亩,实施土地整理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建设林业“四大基地”7.2万亩,新开竹山机耕路180公里,新建防火林带16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00公里,新增通客车建制村6个。深入开展农村“六清六改”和“家园清洁行动” ,新建户用沼气池500口。加快综合型示范村和中心村的规划建设,重点抓好25个中心村建设,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优先扶持,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R>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南平机制,强化互动联动,规范“八大员”队伍管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大力推行生态公益林管护和林业管理服务新机制,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股份合作经营等经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高乡镇基层干部保障水平。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整理复耕旧宅基地。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开展村镇银行试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BR>  (二)全力突破工业,构筑发展支撑<BR>  做大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布局,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围绕整合提升和扶优扶强,继续大力发展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加工等优势产业,强化产业规划、产业整合、产业配套和产业环境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依托我市优良的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物制药、休闲养生、太阳能利用、电线电缆等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增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BR>  培育重点企业。坚持把有限资源的配置向重点骨干企业和品牌龙头企业倾斜,帮助企业制定扩张发展的目标措施,开展技术改造和品牌经营,形成一批推动工业跃升发展的主力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引导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发展的凝聚力、竞争力和持续力。坚持抓大扶小,加强对有潜力小企业的培育,促其逐步做强做大。积极帮助出口企业应对出口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力争全年实现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3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家,年创汇300万美元以上企业6家。<BR>  加快平台建设。完成中国笋竹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全面推进中国笋竹城笋竹生产加工、交易展示、商住贸易、休闲旅游等四个功能区建设,重点加快平台基础配套设施和入园企业建设步伐,全力做好“建瓯—泉州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项目的跟踪服务和交易展示区项目的招商建设,力争全年新引进入园企业10家以上。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徐墩、南雅、吉阳、东峰、东游、川石等高速公路沿线乡镇互通口工业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向平台集聚,提高平台空间集中度、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关联度。<BR>  (三)深化项目带动,持续发展后劲<BR>  推进重点建设。围绕提高重点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性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0项,总投资47.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1.07亿元。全力推进中国笋竹城二期开发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工业平台建设,抓好圣达生物科技、德峰专用车、篁城科技、福人中密度板扩建、芝星活性炭改扩建等14个工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快推进城区电网改造和小松500千伏、东安220千伏、徐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BR>  强化招商选资。进一步加强项目策划,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策划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生产性大项目,形成良性滚动发展的项目库。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借助各种招商平台,实行政府招商与以商招商、重点招商有机结合,推进项目招商与产业招商、专业园区招商有效对接,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强化招商项目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工作班子,从项目谈判签约到落地投产进行跟踪服务,提高招商项目的履约率、到资率和开工率,增强招商实效。继续实施“四个一批”项目滚动开发机制,全年安排“四个一批”项目85个,总投资74.6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5.2亿元。<BR>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水平<BR>  加强品牌创建。坚持把品牌打造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行动,按照全市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规划,认真落实扶持品牌创建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品牌培育、创建、推介、使用和保护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和协作,围绕打响“中国笋竹城”品牌,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申报注册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环保体系认证,申请使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力争全市新增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各1件,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4个,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各2个。<BR>  提升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各种展销会、博览会、文化节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建瓯竹笋”、“建瓯水仙茶”、“建瓯芦柑”、“建瓯锥栗”、“建瓯板鸭”等我市名、特、优产品品牌,特别是要抓住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将在武夷山举办的有利契机,精心策划打响建瓯水仙茶品牌,提升我市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品牌策划和品牌文化宣传,广泛开展品牌经营与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国际规则等知识培训,不断增强企业运作品牌的能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爱护、支持品牌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名牌产品标志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依法查处各类侵权假冒行为。<BR>  (五)繁荣第三产业,增强发展活力<BR>  促进商贸流通。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便捷和商贸流通繁荣的优势,加快推进城乡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网络。加快柳坑果蔬批发、农资批发和汽车及配件专业市场建设。继续扶持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鼓励龙头商贸企业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不断开拓城乡市场。大力发展市场推广、产品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中介信息、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BR>  发展旅游经济。加强闽之源古建州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和森林生态旅游、黄华山—妈祖旅游品牌的宣传策划,做好顺阳九仙山、迪口蟹龙岗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申报工作,加快万木林和归宗岩—北津湖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经济。<BR>  (六)加快城市建设,集聚发展优势<BR>  推进城市经营。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继续抓好旧城改造,加快江滨路、城东和水南片区开发,完成龟山综合整治。树立城市经营理念,深化公用事业改革,推进环卫、园林绿化等市政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加大城建执法和土地执法力度,加强对违法建房、违章搭盖和违法侵占、买卖国有、集体土地行为的整治,切实维护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BR>  改善城市环境。加快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完成南街头、管葡路口改造,贯通中山西路汽车站至火车站道路,完成环城南路和城东36米大道建设,启动水南大桥改造工程,推进城区防洪二期工程和环城北路建设前期工作,抓好解放路、管葡路、西大街人行道彩砖铺设和瓯宁路改造。结合城区电网改造,对城区中山路、人民路的路灯进行改造升级。加快水南江滨公园、新区文化广场和云际山公园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城区内河整治,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BR>  (七)做实民生工程,落实发展为民<BR>  优先发展教育。制定出台教育优先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政策,加快实现“双高普九”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名师奖励政策和农村边远山区、革命老区教师生活津贴补助政策,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学历教育,完善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和各乡镇中心小学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加快一中扩建、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加强薄弱校建设。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200平方米,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补助政策和困难学生资助政策。<BR>  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减免税费等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劳动就业和技能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争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加大劳动用工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BR>  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龙村、吉阳、小桥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市立医院病房大楼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深化医疗机构管理机制改革,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抓好计划免疫、职业卫生、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工作。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进生育关怀行动,落实计生惠民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BR>  完善社会保障。扩大企事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力争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2%和75%。继续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成莲花山庄经济适用住房和横街廉租住房项目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库区的扶持力度,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000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济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BR>  (八)建设和谐建瓯,强化发展保障<BR>  加强环境保护。严把项目开发环保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切实保护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城市畜禽屠宰场建设,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肃查处破坏环境违法行为。继续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加强沿路、沿河两侧一重山绿色长廊建设和保护,严格控制沿河建设永久性建筑,严禁向河道倾倒弃土弃渣和建筑生活垃圾。加强项目用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矿产资源综合深度开发。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增效新技术,鼓励发展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努力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BR>  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鼓励引进和稳定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能作为”的良好用人环境。继续深化“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市”创建活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科技进步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科技成果对接。全年完成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项,推广科技成果22项,开发新产品22项。<BR>  促进文化繁荣。大力宣传建瓯历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鼓励精品创作,促进文化繁荣。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重点向乡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电影院改造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启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抓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努力促进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等各项事业发展。<BR>  培育文明风尚。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化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着力建设诚信政府、诚信社会。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制意识,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关爱工程,努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体系和机制。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团、行业组织作用,做好城市社区工作。<BR>  建设“平安建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维护稳定工作为主线,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健全治安防控体系,抓好平安创建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切实解决好林权纠纷、企业改革及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健全事故灾难和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强化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机制,支持驻瓯部队和武警部队战备训练和后勤保障,加强预备役部队、民兵建设和人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FONT></P>
<P class=txt1><FONT size=4>  加快推进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跃升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为领导科学发展、服务跃升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BR>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掌握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提高推进跃升发展的能力。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金融知识,研究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管理知识,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努力学习新法律、新法规和新政策,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善于通过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提高有效运作的能力。<BR>  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和公民的关系,认真解决政府职能存在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改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经济(投资)服务中心建设,规范部门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政府服务经济发展实效。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深化创业竞赛,强化各项工作定性定量的约束性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BR>  依法行政,接受监督。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政府职权,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以及各界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健全执法责任制,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落实出台涉及民生重大政策听证制度,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公开办事制度,认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时公开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BR>  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更加关注民生、关注民心,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努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办好解民忧、让民喜、得民心的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加讲求实干、力求实效,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察实情、办实事、解难题,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团结拼搏,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BR>  从严治政,清正廉洁。认真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从权、钱、物等关键环节入手,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深化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制度,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防范腐败现象发生。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艰苦奋斗和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执行行政机关统一津贴补贴的有关规定,树立清正廉政的政府形象。<BR>  各位代表,建瓯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从蓄势发展到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建瓯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发闯拼,勇于争先,为加快推进建瓯经济社会跃升发展而努力奋斗!</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8年建瓯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