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FONT color=#006600><STRONG> <FONT color=#000700>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为加快推进海西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而努力奋斗</FONT></STRONG></FONT><FONT color=#006600><STRONG> </STRONG></FONT>
建瓯市人民政府市长<STRONG> 余 坚</STRONG>
<P class=txt1 align=center> </P>
<P>各位代表:<BR> 现在,我代表建瓯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P>
<P class=txt1 align=left> </P>
<P class=txt1 align=center><STRONG>一、过去三年政府工作回顾</STRONG></P>
<P class=txt1 align=center> </P>
<P class=txt1 align=left> 建瓯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在南平市委、市政府和建瓯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克服了2004年的旱灾和2005年、2006年特大洪灾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BR> 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83亿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是近十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农林牧渔业产值28.75亿元,增长6%。规模工业产值28.36亿元,增长3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43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4350万美元,增长60%。实际利用外资4102万美元,增长29.8%。财政总收入2.96亿元,增长44.5%;地方级财政收入1.86亿元,增长47.1%,剔除浦南高速公路建设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3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亿元,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5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5092元,增长7.2%。城镇登记失业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4.46‰。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 的良好开局。<BR> 三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具体表现在:<BR>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提速发展势头显现。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33.9:24.8:41.3调整为2006年的33.6:27.2:39.2。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4.6%提高到2006年的5.6%。工业支撑作用增强,第二产业增加值三年年均递增15.9%,规模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产值的比重三年提高29.1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1%,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机械、化工、水电三大重点产业。中国笋竹城、莲花坪两个市级工业平台建设强力推进。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木竹、茶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壮大,粮食、蔬菜、食用菌、水产品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加快发展。山地经济通过改低创高及推行标准化生产,主导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111家。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提升,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BR>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大步迈进。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继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推进“三农”服务中心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市共选聘农村“八大员”2134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市共完成林权登记面积424.1万亩,林改录入打证面积360.5万亩。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票款分离”、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对市直机关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开展财政收支分类、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增强了基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全市共发展信用户21895户,信用村82个,信用乡镇4个。企业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开展了公务员登记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三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6.45亿元。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开拓海外市场,扶持和发展出口企业,三年累计出口8673万美元,年均递增81.3%。<BR>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66亿元,年均递增33.5%。大力抓好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三年完成农村供水工程140处,12.75万农村人口受益。认真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3447万元整理土地面积17676亩。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加快,投资8.21亿元发展中小水电,新增装机10.99万千瓦;北津水电站、红湖水电站、溪屯溪二期梯级水电站等相继建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建国以来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的总和。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东安口至柳坑段战备公路正在建设中;浦南高速公路建瓯段全面开工建设;投资1.63亿元完成310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通讯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大幅度增加。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旧城改造三年投资8.5亿多元,实施了公园口、木材厂、体育场、都御坪等重点片区改造。新区开发三年投资12.5亿多元,完成了中山西路55米大道沿街商住楼等一批住宅小区及市行政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城市夜景、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环卫设施等建设取得新进展。认真抓好2005、2006连续两年特大洪灾灾后新村建设,2429户因灾倒房户和地灾搬迁户建好新房搬入新居。一批村镇建设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年均递增1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6%。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递增12.5%。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2003年的43.97%下降到2006年的41.9%,农村由47.41%下降到43.9%。拓宽就业渠道,三年新增就业8560人,再就业率67%,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3万人。民政、民族、妇女儿童工作和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一步加强。老区 “五通”工作取得新成效,“造福工程”三年共搬迁980人。<BR>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普宣传教育和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力度加大,被授予“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三年完成科技成果推广73项,新产品开发73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三年完成5.5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统筹安排城区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978人;2006年因灾延期高考顺利完成,高考各项指标及上本专科线人数连续三年位于南平市前列;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不断发展。城乡文化阵地初步形成网络,覆盖全市60%的社区和自治村。新区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运动水平逐步提高。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北苑御焙遗址和东岳庙两处文物古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98%,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单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三级卫生预防网络得到巩固;市立医院病房大楼动工建设;开展卫生支农服务,三年下派医务工作人员678人(次);全市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巩固在98.95%以上,孕产妇、儿童保健覆盖率高于南平市下达指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南平市控制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荣誉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耕地保持占补平衡。此外,编制、外事、工商管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侨台、审计、统计、档案、地方志、宗教、气象、支前、消防、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BR>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全面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果,涌现出一批全国和省、南平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安全示范片区。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三年共办理人大议案4件、代表建议266件。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政协提案,三年共办理政协提案273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联系,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言献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治市扎实推进,被评为全国“四五”普法教育先进市,“五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制度日益健全,公民法律意识得到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抓不懈,依法严厉打击了各类刑事犯罪。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稳妥处置和化解群体性上访事件,社会保持安定稳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扎实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依法管理行政事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廉政准则》和制止奢侈浪费“八项规定”,推动廉政文明建设,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察,深入开展纠风工作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BR> 回顾过去的三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智慧、精神和力量的结晶。在此,我谨代表建瓯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向为建瓯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上级各部门及驻瓯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和支持建瓯建设与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BR>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质量仍然不高,二产比重偏低,工业“短腿”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事业、城乡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城乡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较多社会问题还有待解决;经济发展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发展软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一些地方机关工作人员的群众观念比较淡薄,服务意识不够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职能、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转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P>
<P class=txt1> </P>
<P class=txt1 align=center><STRONG>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STRONG></P>
<P class=txt1> </P>
<P class=txt1>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海西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订和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形成海西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的总体框架,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目标并向第三步目标迈进。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围绕实现在闽北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接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区绿色腹地发展战略和南平市“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布局,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海西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把建瓯建设成为绿色产业突出、商贸流通兴旺、民营经济活跃、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闽北绿色生态建设示范区。<BR>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前提下,力争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0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笋竹城建设初具规模,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带动力增强,重点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总量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和谐平安,人民安居乐业。<BR> <STRONG>(一)坚持又好又快,在优化结构中加快发展步伐</STRONG><BR>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和《新农村建设建制村标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增加市、乡镇两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乡镇以及库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蔬菜、烤烟、食用菌、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活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投入再生产的能力。<BR> 全面推进笋竹城建设。按照“工贸结合,以工带贸、以贸促工,以园带城、以城促园”的总体要求,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中国笋竹城建设,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笋竹生产加工、笋竹机械加工项目,使其成为我市突出突破工业的新抓手,集聚产业发展的新“洼地”,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同时,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互通口工业平台的规划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推进集约开发。<BR> 加快推进工业突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产业集聚,在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中推动内涵深化,在外延拓展、存量扩张中调整优化结构,不断培育提升食品加工、竹木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机械、化工、水电三大重点产业,做大做强规模工业。力争到201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9:37.5:35.6,规模工业产值突破80亿元。<BR>大力拓展提升第三产业。坚持以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规范发展房地产、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推进汽车、建材、农资、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扶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不断开拓城乡市场。主动融入“北山南水”大武夷旅游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古建州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笋竹文化和森林生态旅游,加快万木林景区建设和归宗岩—北津湖及闽北民俗文化村开发。<BR> <STRONG>(二)坚持项目带动,在突破制约中增强发展后劲<BR></STRONG> 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交通、能源和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由“瓶颈制约型”向“基本适应型”的转变。全力支持浦南高速公路建瓯段建设;加快推进松溪至建瓯高速公路建瓯段、东安口至柳坑段战备公路和建瓯城关至政和西津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建设;积极抓好省道303线屏南交界至建瓯城关段改造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完成万木林旅游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硬化和村村通客车目标,形成比较完善、便捷的市、乡、村公路体系。积极推进建溪航道综合整治,加快实施撤渡建桥。立足于发挥水资源优势,继续推进境内主要干流水电开发,构筑水电支柱产业。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推进电力结构调整,建成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积极融入“数字福建?闽北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BR> <STRONG> (三)坚持深化改革,在创新机制中激发发展活力</STRONG><BR>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和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创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创新投融资机制,激活民间资本,吸纳市外资本,盘活金融资本。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市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增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BR> <STRONG>(四)坚持外向带动,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领域</STRONG><BR> 增强沿海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不断丰富开放形式和内容,提高全方位开放水平。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努力实现利用外资总量、规模和质量的新突破。大力实施“南接北联、重在北联”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低成本、优生态和好环境,主动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利用 “5.16” 旅洽会、“6.18” 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平台,推进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观念、项目、市场、信息和劳务对接,与港澳台经贸合作和闽台农业合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企业出口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BR> <STRONG>(五)坚持和谐发展,在统筹协调中落实发展为民<BR></STRONG> 推进城乡联动发展。按照“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先行、建设开发并举”的方针,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实施“东扩西进、南拓北延”发展战略,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加快水南、城东片区开发,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按照“一城两线四中心”的总体布局,鼓励人口和产业向中心镇经济区集聚,扩大规模,带动周边乡镇发展。<BR>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乡土文化培育力度,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BR>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好建瓯青山绿水。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综合治理,加强对畜禽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认真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水污染、噪声污染、城区内河脏臭等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BR> 推进发展与为民同步落实。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扶贫帮困,加快建设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助残、优抚、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办好为民实事。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机制和长效防御体系,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P>
<P class=txt1> </P>
<P class=txt1 align=center><STRONG>三、2007年政府工作安排</STRONG></P>
<P class=txt1> </P>
<P class=txt1>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南平市委、市政府和建瓯市委的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拼搏奋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6%;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6%;工业总产值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财政总收入增长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1%以内。在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好中求快。<BR>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BR> <STRONG>(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扎实做好“三农”工作<BR></STRONG>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扩大木竹、茶果、畜禽等优势农业产业和蔬菜、烤烟、食用菌、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规模。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扶持发展“绿标”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和农业病虫害防治。整合力量,联手打造建瓯柑桔、茶叶等一批大宗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扶持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同时积极引进创办一批新的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农业组织化,引导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各类中介组织规范化发展。<BR> 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实施水利“631”工程、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化农田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及客运网络化建设力度,全年安排硬化农村公路80公里,新增通车建制村18个,使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提高到86.9%。进一步整合“八大员”队伍力量,加强“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能力,争取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人以上。<BR>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强化互动联动。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妥善解决遗留问题,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商品林采伐管理体制和林业经营方式“三项改革”,积极探索面向林农的林业管理与服务新机制。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努力提高乡镇基层干部保障水平,认真解决乡镇干部工资拖欠、基本保障不到位的问题。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征用制度、农村税费等配套改革,探索开展农业和农村保险试点。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BR> <STRONG>(二)以笋竹城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工业突破<BR></STRONG> 全力推进笋竹城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笋竹城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力量,落实责任,形成推进合力。全面加快B区工业用地水、电、路、讯和排污、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商住用地的征地拆迁和土地收储工作。坚持“一手抓平台建设,一手抓招商选资”,重点抓好生产加工区和交易展示核心区的项目招商,确保年底前B区引进入园企业10家以上。继续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推介中国笋竹城,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争取上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落实“两保”政策,强化集约用地,严把入园企业关,更加注重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业关联度,切实提高引进项目的环保科技门槛和税收效益门槛。制定出台“飞地经济”政策,调动乡镇、街道参与笋竹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加快推进徐墩丰乐万亩工业平台及南雅、吉阳、东峰、东游、川石等高速公路互通口平台的规划和征地工作,并分步启动建设。<BR> 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开展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集聚要素资源,壮大经营规模,提高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平均产值。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家培训,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借助“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项目成果对接。围绕发展壮大竹木加工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招商和产业整合,延伸拓展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扶持优势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提升产品档次,加快产业升级。<BR> 培育发展新增企业。继续实施 “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位助理”工作机制和市领导挂点重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制度,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认真抓好签约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和落实,及时督促企业落实投资计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企业尽快投产,产生效益。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及创业竞赛考评办法,强化招商选资激励机制。全年计划新上当年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办工业项目45个,其中当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办工业项目20个,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家。<BR> <STRONG>(三)以深化项目带动为抓手,促进投资较快增长</STRONG><BR> 突出项目开发重点。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0项,总投资37.4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8.26亿元。围绕提高重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主攻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项目,重点加快东安口至柳坑段战备公路建设,力争建成通车,抓好省道204线建瓯城关至西津大桥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启动城区电网改造,争取建成徐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杨墩水电站建设。围绕提高生产性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着力引办一批规模大、层次高、效益好的生产性项目,重点抓好汇通肉联加工、吉斯达克科技竹木二期工程、篁城竹业、华森竹业、大自然竹木、中辉木业和大型车辆组装等10项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的跟踪服务。<BR> 创新项目生成机制。瞄准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动态,对照产业政策鼓励的方向,努力策划生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性项目。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进企业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选资的有效性。继续实施“四个一批”项目滚动开发机制,全年安排“四个一批”项目60个以上,总投资6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8.98亿元。<BR> 改善项目开发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以项目为核心的创业竞赛活动,以强势措施抓环境,以全程方式搞服务,努力营造重商亲商的氛围。进一步放低行政审批门槛和经济门槛,鼓励社会各界以资金、技术入股领办、创办企业。加强银企沟通交流,巩固银企合作关系,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银行和企业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充分发挥经济(投资)服务中心的作用,简化办证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宽松、规范、公平、高效的投资环境。<BR> <STRONG>(四)以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建设</STRONG><BR> 着力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成果的报批工作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抓好建设。继续推进新区住宅小区建设,抓好公园口、木材厂、都御坪等旧城片区改造,启动城区江滨路控制区拆迁安置计划和七里街农民新村建设,加快龟山综合整治开发。抓好与高速公路接线的城东36米大道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动工。按照“绿、亮、净、美”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切实解决城市“脏、乱、差”问题,优化城市人居环境。<BR>扎实推进镇村建设。加大集镇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南雅、徐墩、东峰、东游四个中心集镇的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合理安排集镇功能布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中心镇集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镇带乡、以乡带村、梯度推进、协同发展的格局。强化新村规划建设,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加快推进“六清六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BR> <STRONG>(五)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统筹发展各项事业<BR></STRONG>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抓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一县一业”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全年完成科技成果推广25项,新产品开发25项。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统筹城乡各类教育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课程改革,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和一中、二中扩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视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缴杂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中职学校贫困生补助等教育惠民政策,启动乡镇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深化关爱农村寄宿生活动,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广“科技农坊”经验,切实解决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看电影、看戏、看书等“四难”问题。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比赛,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健康教育成果,提高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快市立医院病房大楼建设,完成龙村、吉阳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顺阳计划免疫接种门诊扫尾建设。继续实施卫生支农、对口帮扶计划和扶持农村卫生人才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员经费保障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做好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继续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和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继续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贡献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财政补助等制度。强化流动人口的计生服务和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做好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BR>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和工作机制,加强就业的组织、指导和服务,重点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争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00人。重视农民工工作,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继续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心和解决弱势群体和受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BR> 切实办好惠民实事。按照省上和南平市部署,认真落实好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改造、选派医生挂职帮扶乡镇卫生院、启动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加大实施“造福工程”帮扶力度、免除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进一步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优惠、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推进农业和农村保险试点等惠民实事。同时,继续围绕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财力为民办一批实事项目。<BR>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实施好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全市乡镇饮用水源地环境规划和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抓好禁建区内规模畜禽场整治达标,加快城市家禽定点屠宰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创建工作,规划建设乡村风景林,加快公路、铁路、河流两侧一重山“绿色长廊”建设,逐步消除“青山挂白”现象。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确保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全面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河道整治管理,强化水能资源开发与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BR> <STRONG>(六)以构建和谐建瓯为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BR></STRONG> 营造文明和谐氛围。积极倡导文明和谐理念,培育文明和谐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巩固思想道德基础。坚持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力发扬“三平”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文明道德规范。以开展“树文明新风、除不良陋习,做文明公民、建美好家园”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加强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管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深化政务公开,规范公开办事制度。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促进政府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做好外事、侨务等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BR> 深化“平安建瓯”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建立多层面、立体式的治安防控网络,深化“严打”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平安建设的层次和水平。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舆论汇集分析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健全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安全的预警机制,完善社会紧急情况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强化“安全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专项整治,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BR> 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做好随军家属的就业工作。完善国防动员机制,强化国防教育,支持驻瓯部队和武警部队战备训练、后勤保障,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人防工作。</P>
<P class=txt1> </P>
<P class=txt1 align=center><STRONG>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施政水平</STRONG></P>
<P class=txt1> </P>
<P class=txt1> 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如期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是新一届政府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在市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施政水平,不断开创海西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的新局面。<BR> 要在推动加快发展上有新作为。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肩负起谋划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重任。要立足科学发展,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把握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着力加快发展步伐,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要立足创新发展,勇于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突破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立足团结发展,倍加珍惜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群众致力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形成发展合力。<BR> 要在推进依法行政上有新进展。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我们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推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立足点,继续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提高政府公信力。要自觉接受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决议,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落实人大常委会监督建议和审议意见;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要坚持从严治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加强行政监督,严防权力滥用,确保政务规范、政事清明、政风端正。<BR> 要在提高政府效能上有新举措。我们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运作效能,实现工作目标。要敢抓敢管,切实治理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了事等不良工作作风,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行为,通过加强效能建设、深化绩效评估、实行行政问责,增强政府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要建章立制,注重制度和方法创新,完善政府决策、分工协作、督查落实、岗位责任等运行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增强整体合力。要高效便民,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改进直接面对群众和企业的“第一道门槛”的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BR> 要在落实发展为民上有新成效。我们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声,顺应民意,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群众受惠面最大的事情办起,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管起,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矢志不渝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重诚信、慎承诺,言必行、行必果。<BR> 各位代表,海西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的良好态势令人鼓舞,新一轮发展的目标任务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共建瓯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为加快推进海西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