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六年南平市老区工作总结
2006年,南平市老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以及市老建委第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在各级老促会的关心支持下,围绕老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按照省老区办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2006年加快老区建设工作要点》(南委办〔2006〕45号)的要求,以发展老区经济为中心,以增加老区群众收入为重点,以构建老区工作新格局为抓手,突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村帮扶工作,抓住机遇,加大宣传,主动融入,明确定位,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老区加快发展,为老区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基础。预计2006年,全市56个老区乡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769元,比增7.4%。老区建设合力明显增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新农村调研,主动融入“十一五”规划和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大局
市、县老区办围绕新农村建设课题,深入老区开展调研。年初,市老区办召开“老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座谈会”。4月,市、县(市、区)老区办、老促会一起深入到11个乡镇12个老区村开展入村入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撰写了14篇专题调研报告。市老区办与市老促会一起合作撰写的《老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杨源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分别被市政府2006年第1期《闽北经济》和市委2006年第5期《闽北纵横》登载。光泽县深入到百石、牛田等12个贫困村开展调研,为申报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村做准备。认真协助有关部门抓好老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地持续推进实施。积极参与市级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老区乡镇和26个试点老区村工作,加强指导,帮助乡村搞好规划,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工作全面开展。松溪县在开展“老区扶贫工作百村”调研的基础上,将全县61个老区村分为新农村试点村、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市级重点村及小康示范村、第三轮下派老区村、其他老区村等5个类型,分类规划,稳步推进老区新农村建设。建阳市在老区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结合“造福工程”新村建设,认真抓好贵溪、长见、桂林等一批沼气生态村。各地紧紧抓住制订“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机遇,大力宣传,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老区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大局,加快老区发展。延平区在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时,认真采纳区老区办的意见,加入了优先扶持老区发展的内容。武夷山市把老区扶贫工作纳入全市总体工作,在市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在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向革命老区倾斜。
二、加大协调力度,努力构建老区工作新格局
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老区办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在老建委的领导下,积极调动各成员单位参与老区建设的积极性。年初认真筹划开好市老建委第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主动对接政策,对接项目,争取支持,努力形成帮扶老区建设合力。在我们的努力协调下,水利、交通、林业、烟草、农业、电信、教育、卫生等许多职能部门服务老区、支持老区的意识明显增强,一批老区建设项目挤进部门扶持盘子,优先安排。2006年,市水利局建成老区村级供水项目106处,占全市完成总数的42.7%,完成老区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座,占建设任务的41.7%。市交通局完成58个老区村306.4公里水泥路面硬化,补助资金达4215.61万元,超额完成任务。市广电局完成30个50户以上老区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市电信公司完成政和县罗家地村通电话任务,实现村村通。市农业局安排老区村户用沼气池建设6143口,占总数的61.43%,实际建池数4921口。市农办把老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协调各级各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到9个老区试点乡镇、26个老区试点村,促进了试点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市林业局建设老区村竹山机耕道建设421公里,安排老区村非林地造林0.8万亩。市民政局为全市18122户43232个老区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634.67万元,占全市农村低保金发放总量的48%,资助4个县(市)老区乡村农村低保对象及710名“五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科技局安排科技经费26万元支持老区乡镇进行项目开发,培训老区农民工3万多人次。团市委在老区捐建希望小学4所,希望图书室2座,资助老区贫困大中小学生1219人,发放助学金100多万元。市发改委积极主动为老区争取项目资金,全年共为老区争取到项目79个,资金1421万元。市教育局实施老区中小学危房改造29个项目,竣工老区寄宿制学校“关爱楼”11个建设项目。市扶贫办积极实施“造福工程”,共搬迁老区基点村24个978人。武夷山市把老区自然村机耕路村村通建设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2005—200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连续三年每年给予财政预算55万元的专项补助。二年来共新开机耕路188公里,惠及10个乡镇86个行政村126个老区自然村,受到老区群众的拥护。他们积极实施新丰街道洋墩老区村“造福工程”整村扶贫搬迁项目,一举搬迁4个自然村71户326人,开创了南平市第一个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整村扶贫搬迁先例。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地带动了老区经济发展。邵武市水北镇杨梅岭至上坪公路硬化后,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可喜变化。上坪村的鳗场因交通不便等因素,多年来鳗场无人承包和租赁,水泥路一通就被外地客商租赁。杨梅岭村一农户承包了村里的一片杨梅树,道路未硬化时,杨梅低价都难以销售,水泥路通后,在场地出售10元/公斤,杨梅供不应求。政和县铁山镇李屯洋的4个自然村通过连续几年的搬迁,使82户380人全部搬到李屯洋村及铁山镇工业园区附近,村民到工业园区做工,每月可得到500—1500元的工资报酬,既解决了搬迁后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三、加大重点村帮扶力度,促进老区协调发展
继续协调抓好全市44个老区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帮扶工作。各挂钩帮扶部门认真履行帮扶职责,积极落实帮扶项目、资金、政策,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经济得到发展,老区群众得到增收,贫困村面貌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据统计,2006年,省、市挂钩帮扶部门共扶持项目66个,帮扶资金770.06万元。其中省直部门扶持项目44个,扶持资金743.26万元。省政府办公厅挂钩帮扶政和县星溪乡东山、念山、樟口3个村,帮助东山村修建5公里机耕道,念山村硬化1.5公里村道,樟口村修复水利设施和12公里的机耕道。省汽车工业集团帮助挂钩的澄源乡北斗村完成5.3公里的公路硬化和村巷道硬化,帮助赤溪村开通2公里机耕道。省发改委帮助铁山镇向前村建立1000亩毛竹垦复示范片。省国税局帮助外屯乡黄坑村完成2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和600亩毛竹林垦复,修复稠岭村挡墙500米。省移民开发局帮助光泽县东山村修建竹山机耕路15公里,帮助何舟坪村修建竹山机耕路10公里,架设广电立杆线路13公里。建瓯市川石乡后洋村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支持和下派村支书的努力下,多方筹措资金,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生产发展,一年来新铺设水泥路面7公里,举办4期竹、榛、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建立100亩毛竹、70亩锥栗低改示范基地,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观,促进了农民增收。省总工会挂点浦城县枫溪乡黄坛村四年来,先后从办公经费中挤出70多万元,帮助黄坛村架设有线电视接收网,赠送140多台旧彩电,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解决部分村民的饮水问题,修缮了村小学校舍;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村里铺设通乡水泥硬化路面,新建村部门口桥梁,方便了村民通行。
市老区办继续做好挂村服务工作。办领导多次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到互动联动村——延平区巨口乡横坑村开展调研帮扶工作。扶持该村建立300亩油茶林低产改造示范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响应市直党工委开展为挂点村捐书倡议,购买价值2000余元257册农村实用图书,赠送给横坑村,帮助村里建立图书室。
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带动老区群众增收
继续培植、巩固抓好原有42个老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政和县铁山A级绿色食品茶叶示范基地,新增加盟农户55户,新增茶叶面积300亩。邵武市豪顺兔业有限公司带动周边乡村和部分县(市)农户养殖长毛兔,每只长毛兔仅售毛一项年可获利152.4元。邵武市二都毛竹科技示范基地从创办时的1000多亩发展到3000多亩,亩产值由不到200元增加到400多元。在基地的带动下,全村毛竹林面积发展到1.6万亩,年产值310多万元。延平区塔前天高山牧鸡基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南平市区增设3个直销点,带动附近村民走出山村跑销售,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经过调研论证,市本级新确定扶持光泽县千亩中药材种植、政和县东平镇3000亩白茶、浦城县古楼乡石村3000亩毛竹等三个示范基地。东平白茶示范基地覆盖3个村3750户农户,有效地带动全镇白茶产业发展。石村毛竹示范基地辐射示范户120户,新开机耕道3公里,修建竹山滴灌设施,古楼乡组织干部、竹农到基地参观学习,举办技术培训班,掀起了全乡科学管育毛竹的热潮。光泽千亩中药材基地已逐步发展成为该县老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五、开展老区宣传工作,大力弘扬老区精神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月13日在龙岩老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老区宣传工作暨《红土地》编委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建党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有利时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老区宣传力度,营造帮扶老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年初,市老区办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组织文艺团体,深入建瓯迪口、延平南山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老区行”活动,深受老区群众欢迎。组织全市老区系统干部、职工踊跃参加由省老区办、省党史研究室等八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福建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共回收答卷1200多份,重温革命历史。建瓯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庆祝建党85周年和闽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建瓯支部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和文艺晚会,在黄华山公园建立中共建瓯支部纪念亭、闽东北特委纪念碑,大力宣传革命老区光荣历史。松溪、建阳等县(市)分别举办纪念建党85周年暨“情系老区”文艺晚会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宣扬老区革命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创业热情。加强宣传报道,2006年全市在各类报刊、杂志、政务信息刊登老区稿件315篇(《中国老区建设》7篇、《红土地》35篇、《闽北日报》97篇),在市、县级电视台播出老区新闻165条。政和、建阳、浦城较好发挥《红土地》通联站通讯员队伍作用,新闻报道较为活跃。武夷山、建瓯办好老区工作简报,及时宣传老区工作。武夷山市在全省率先设立“数字武夷老区”网站,成为外界了解武夷山革命老区的一个重要窗口。建阳市在《今日建阳》开设“建阳革命斗争史”专栏,大力宣传革命历史。认真抓好革命旧遗址保护工作。市老区办与市老促会积极支持修复武夷山市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修缮“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亭”等革命旧址。延平区老区办、老促会积极促成在南山镇吉溪村建立“中共闽浙赣省委闽江地下航线陈列室”。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开展革命传统、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推进老区精神文明建设。武夷山老区办、老促会与妇联联合开展评选孝敬“五老”好儿媳活动,表彰3名敬老标兵,19名敬老好儿媳,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
六、组织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老区群众致富技能
继续认真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年来,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67期,培训5900人次,其中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班17期,培训老区劳动力1260人次。浦城县新发展的112位烤烟种植户经过培训后,掌握了烤烟栽培技术,提高了烤烟产量、质量、效益,户均收入达14275元。延平区老区办委托市质监局特殊工种培训中心,举办2期电焊技术培训班,由老区办出资免费培训83名学员,学习结束由劳动部门颁发上岗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平台。政和县老区办与劳动部门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6期,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400多个,转移就业率90%以上。积极配合老促会做好“红土地助学就业工程”和“阳光工程”招生工作,招收110名初中应往届毕业生学员入学,努力拓宽老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门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继续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乡村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教育,2006年新招收47名老区优秀村干部入学,培养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积极支持老区青壮年参加农函大学习,选送9名优秀老区高一新生到连江尚德中学省“老区宏志班”学习。积极协助配合老促会做好“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发放工作,帮助1182名困难老区高中生每人得到500元资助。
七、做好“五老”优抚工作,尽心尽力为老区群众办实事
认真完成全市革命“五老”换发新证工作,全面落实革命“五老”补助新标准。无依无靠、有依无靠、有依有靠三类革命“五老”人员每人每月定补分别为265元、170元、115元。武夷山、浦城、邵武、延平、顺昌等县(市、区)还超过省定标准,最高的无依无靠“五老”月定补可达300多元。“五老”遗偶每月也可享受100元的补助费。组织好老区春节慰问,春节前夕,市、县委、政府组织老区慰问团深入老区乡村进行慰问,为革命“五老”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七一”前夕,各县普遍开展老地下党员慰问活动。一年来,全市革命“五老”全部得到慰问,发放慰问金30余万元。积极实施“五老”医疗补助工作,市政府印发了《南平市政府批转市民政局等部门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南政〔2006〕综123号),各县(市、区)出台实施细则。每个“五老”都领到180元门诊补助费,其余纳入大病统筹。延平、邵武由于原来“五老”医疗住院补助标准高于现有标准,因此,除拨给每位“五老”180元作为门诊补助外,各自仍分别执行住院费用报销医疗费40%和50%的做法。浦城县另外筹措资金补助“五老”医疗费每人300元。关心特困“五老”住房问题,市、县二级老区办为政和县镇前镇“五老”陈妙章盖了新房,为松溪县花桥乡“五老”何小妹修缮住房进行了多方协调工作,解决地基建房问题。光泽为“五老”雷绍忠维修门口出行便道300余米,方便“五老”出行。浦城县为“五老”吴福莲屋顶进行重新翻盖,彻底解决房子漏雨问题。延平、建瓯、浦城等还组织医务人员到老区义诊,送医送药上门。
6月特大洪灾期间,老区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入抗洪救灾,帮助老区灾区生产自救。一方面,做好灾情统计工作;一方面,深入重灾区进行慰问。市办领导深入政和东平、镇前,建瓯水源、东游等重灾老区乡村视察灾情,指导救灾。并到受灾“五老”户家中进行慰问,送上慰问金。浦城县老区办拨出专款3万元,用于“五老”慰问和受灾补助。政和县提供近百吨水泥用于受灾“五老”及遗偶的房屋修缮。延平、光泽、建瓯、政和、顺昌等县(市、区)老区办都深入挂点村或重灾区,指导群众抗灾自救。同时,积极向省老区办汇报灾情,争取支持。老区乡村干部群众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不等不靠,积极投入抗灾自救,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八、加强资金管理,抓好机关效能建设
2006年省上拨给我市老区发展资金537万元,市财政配套35万元。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老区扶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发挥使用效益。我们认真抓好老区扶建项目的调查研究、评估论证和实施管理,检查督促跟踪扶建项目的实施。完善规范项目申报制度,落实闽政老办〔2004〕20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扶建项目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认真做好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和网上录入工作,接受各方面的监督。配合省老区办做好2004、2005年度财政扶贫资金检查工作和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光泽县积极争取到中央苏区边缘县的待遇,县财政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可获得400万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老区项目款。
积极组织老区系统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市老区办从浙江新引进一家企业——福建南平普华通信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总投资500万元,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006年招商引资任务。认真办理老区群众的来信来访。为了调查核实政和县澄源乡后山村民《强烈要求依法撤除“后山林场”合并赤溪村的紧急报告》信访件,市老区办专程派员与政和县老区办同志一起到澄源乡进行调查核实,对后山场民进行走访询问,并写了调查报告向市人大反馈。抓好办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做好政务公开。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原任市长陈桦对老区工作非常重视,批示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2006年加快老区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市委书记徐谦经常深入老区调研,带领有关部门到老区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今年1月11日,新到任的市委副书记龚清概上任第一天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就强调自己“特别要虚心学习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创业精神,以老区精神鼓舞和鞭策自己,诚心诚意当好一名老区人、南平人。”市委分管领导、市委副书记翁卡在市老促会呈送的《从实际出发,在五个方面促进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材料上批示,“要继续关注老区发展,按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加大投入,促进老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市政府分管领导张明接副市长上任后不久,就到市老区办调研,并提出了“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借力做好老区工作”的工作思路。原市政府分管领导、副市长廖荣元退休后,主动请缨,到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发展生产,开展新农村建设,对老区工作者是个极大的鼓舞,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建阳市委书记刘山鹰上任后不久也到老区办调研工作,亲自带领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到书坊乡调研新农村建设,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邵武市市长、人大主任、延平区委副书记等领导都亲自出席老促会成立十周年大会并讲话。
二是老建委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各级老区办进一步明确定位,发挥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调动成员单位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建老区。市里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了市老建委成员,增加了市国土局、市烟草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武夷山、建阳也调整充实了老建委机构。老建委开会,各成员单位汇报工作,老建委主任下达任务,老区办跟踪检查落实,新的老区工作格局正逐步形成。水利、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安排项目时,事先主动与老区办联系,使老区项目能多挤上盘子。政和县围绕县委提出的建设“四地”总目标,整合部门力量,促成各部门把有限资金、力量向老区倾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用于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的资金比上年增加100多万元,项目安排增加30多个,劳动力转移比增10%。
三是老促会的有力促进。各级老促会充分发挥“宣传、调研、协调、服务”作用,经常深入老区调研,积极纳言献策,为老区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有力地促进了老区建设和发展。市老促会会长张耀邦、常务副会长郑长裕前后四次深入到武夷山洋庄坑口进行调研,亲自撰写修改调研报告,市党代会、市人代会召开前夕,他们利用市委、市政府征求《工作报告》意见的时机,积极反映老区建设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加快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得到领导的重视。浦城、延平、政和等县(区)老促会深入到老区乡村和部门开展调研,积极提出建议,呼吁职能部门倾斜支持老区建设,使老促会工作与老区办工作融为一体,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总之,2006年我市老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老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不快,老区部门深入介入指导不够;二是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基础薄弱,工程量大,造价高,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尤其是道路硬化和饮水工程建设难度很大。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破坏严重,建设任务极其艰巨;三是老区群众增收路子不够宽,许多地方老区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四是老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滞后,老区群众就学难、就医难等未根本解决,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待我们继续努力去克服和解决。
2007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喜迎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加快闽北老区建设与发展,推进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而不断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