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公文写作中如何“借词”?
<p>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变化而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是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对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作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p><p><br></p><p> 那么,公文写作中如何“借词”?</p><p><br></p><p>比如:</p><p><br></p><p>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p><p><br></p><p>文稿借词:</p><p><br></p><p> 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在“回看走过的路”中坚定方向,在“比较别人的路”中强化自信,在“远眺前行的路”中探索答案,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p><p><br></p><p> 以上内容摘自老猫在文稿评改演播室QQ群366351120的早课记录。</p><div><br></div><p></p> 雁过留之毛,慷慨借书芳 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