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0596 发表于 2009-2-27 17:07:22

在中共三明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上的报告(节选)

●叶继革</p>
            <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br>
  根据十七大的精神,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市委常委会研究提出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经济发展更加强劲。初步形成具有三明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道路,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和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到2017年实现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各级人大、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面贯彻,全社会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制度更加落实,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群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充分体现。文化建设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不断巩固提升,“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继续发扬光大,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现代国民教育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有条件的地方高中阶段得到普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形成,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医疗、住房、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更具特色。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牢固树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生态市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br>
  一、坚持融入大局,在海西建设中展示作为<br>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海西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是党中央对海西建设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党中央对福建发展的大力支持,也是党中央对福建工作的殷切希望。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按照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发挥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为全局作出更大的贡献”的新要求,立足三明实际,推进科学发展,服务全省大局,造福全市人民,努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当前,海西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从政策层面看,海西战略确定以来,已有四十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援海西发展的协议及备忘录,从政策措施、规划布局、项目安排等方面全力支持“海西”,乘着十七大的东风,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只要我们抓住这个发展良机,就一定能在海西建设中有所建树、有大作为。从区域发展看,随着海西地位的进一步确立,福建依托对台的区位优势,通过承北接南、东拓西联,实现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接,最终实现三个经济区互动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三明作为海西重要腹地、重要枢纽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空间将越来越广阔,我们一定要有全局的站位、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超越自我,在海西建设大发展、区域经济大融合中找准突破方向,实现加快崛起。要主动作为、服务全局。围绕构建“三个平台”、建设“两个先行区”的要求,进一步体现海西前锋的站位,先行先试、凸显特色,既当好连接内地纵深推进的前锋,又当好内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前锋,更要依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林博会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载体,当好建设两岸人民合作交流先行区的前锋,努力把三明建成福建向内陆拓展腹地的桥头堡,扩大对外开放的主力军,两岸双向交流合作的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进一步壮大产业基地的实力,整合优势、更好发展,主动呼应海西产业群布局,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建设海西重要制造业、特色农业、林产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四大”基地和生态旅游胜地、重要物流集散地,把三明建成海峡西岸重要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提升综合枢纽的功能,加快构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海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以火电为主、水火电并举、核电等新能源为后续电源的海西重要区域电网枢纽,使三明的区位、资源、能源优势得到更加充分发挥。进一步强化支撑全局的作用,整合优势、更好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县域经济、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把海西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建功立业、多作贡献。要乘势而上、争创一流。面对海西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各级各部门和各经济组织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找准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突破方向,坚持不懈地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定要冷静客观分析存在问题,找准主要差距和薄弱环节,解决好最紧迫、最关键、最重要的发展问题,在攻坚克难中开拓前进。一定要增强加快崛起的信心决心,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敢拼敢上、善于运作,持续实干、锲而不舍,争创单打冠军,集聚品牌优势,创造一流业绩,努力实现在海西建设中的新跨越。<br>
  二、坚持又好又快,在转变方式中提升质量<br>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盯新时期发展的新目标,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做到“好”字当头谋发展。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和高校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政府宏观管理为保障的具有三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要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的优势企业,突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立足三明农业、林业科技优势,推进农科教大联合和产学研相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增值能力。要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立足三明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把工业经济调强,把农业结构调优,把第三产业调活,把产业科技含量调高,提高“3+1”产业的集中度,提高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的整体档次,壮大优势品牌的竞争力,增强“三明制造”的市场占有率,推动三明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巩固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政府、银行、企业合作,增强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积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市场机制。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互动并进。积极扩大对外出口贸易,强化对地产品出口、生产性企业自营出口的扶持,培育出口名牌产品,保持外贸出口持续较快增长;用好“6.18”、“9.8”和林博会等招商平台,更加重视“走出去、引进来”,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扩大与台港澳地区、海外华侨及国际友城的沟通联系,推动开放开发上档次、上水平。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逐步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节能环保型项目,提高低成本、低环境代价的绿色产业比重,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增加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更好地改善城乡人居环境。<br>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为民利民中促进和谐<br>
  坚持为民新理念,着眼群众新期待,持续惠民新举措,不断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着眼于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办法和新举措,采取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等方式,改善贫困村的发展环境,努力提高贫困乡村的农民收入水平。积极开辟多种渠道,不断拓展人们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和途径,不断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着眼于社会就业的持续扩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创业本领,鼓励更多的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城市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通过经济发展有效增加社会就业。深入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帮扶工程、农村“一户一就业”援助行动,大力推进政策援助、岗位援助、就业服务援助,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要着眼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健全。坚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做好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救助、福利和慈善工作。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加强老龄、老干工作,积极创造机会让各老年组织和广大老干部、老同志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着眼于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突出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高度重视药品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突出社区基础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让市民享受更多的生活便利、更高的生活水准。突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加强“三清六改”整治,缩小城乡差距,创造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突出老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集中财力继续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尽快改变老区、贫困地区的面貌,实现人人安居乐业,共享美好生活。<br>
  四、坚持统筹兼顾,在整体推进中协调发展<br>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突破难点问题,着力形成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民生相促进、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要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壮大中心城市、增强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坚持“三策并举”、“两带一圈”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思路的辩证统一,既要全力突破中心城市的大发展,增强“经济繁荣带”的整体实力,又要不断提高“产业连接带”和“特色经济圈”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更要积极运用财政、市场等多种手段,鼓励和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和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支持以集体林改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集中财力、物力为农民多办实事好事,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在全面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要把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全力支持在明中央、省属企业的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央、省属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优势,促进他们在三明这方土地上发展壮大,成为引领地方产业升级、集聚的领军企业;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优化机关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金融、土地、用工、人才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产能、品牌和市场等方面促进企业加速扩张,并创造条件推动中小企业上市,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在更高层面上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要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同步提升。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开展“文化惠民”行动,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三明”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明的特色在生态、优势在资源、基础在工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效益型经济为重点的三明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能力水平,坚定不移地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留住青山绿水,造福子孙后代。要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加快构建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使三明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br>
  五、坚持重在运作,在真抓实干中体现成效<br>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三明在海西建设中加快崛起,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矢志不移、持续努力、不懈奋斗,需要我们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大胆运作,需要我们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强化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环境带动“三个抓手”,以项目带动形成新增长点,以品牌带动提升发展水平,以环境带动保障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大项目带动力度。创新项目工作机制,深化项目竞赛活动,整合项目工作力量,进一步形成举全市之力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力突破重大生产性项目、重大外资项目、重大台资项目,力争在引进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上有新进展,在策划大型、特大型工业项目上有新建树,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上有新成效,建成一批在海峡西岸有地位、有份量的新增长点项目。全力突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高速公路、三明机场、向莆铁路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核电、火电、风电项目的新突破,进一步改善三明交通、能源状况,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全力突破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突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围绕中心城市壮大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布局、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教育、广电、科技、卫生等方面的标志性和基础性项目,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需求,提升三明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要加大品牌带动力度。品牌体现竞争力,凸显辐射力,凝聚影响力,要把品牌延伸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拓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产品品牌提升发展质量,培育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规模,争创“国家免检”产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服务品牌增强竞争力,提升海西综合交通枢纽的物流集聚能力,打响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品牌,培育林博会国家级会展平台,提升三明服务品牌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以区域品牌凸显城市特色,巩固提升国家级城市荣誉品牌,壮大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推进清洁生产示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实力。以社会事业品牌促进和谐发展,培育客家文化、朱子文化、苏区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打响优质教育品牌,做强医院特色专科,形成一批社会事业内涵丰富的品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以工作创新品牌展示三明形象,充分发挥我市集体林改的领先优势、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优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机制优势、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共建优势,进一步巩固提高、扩大影响,带动其他各个领域的工作,树立起新时期三明大胆创新、勇于争先的良好形象。要加大环境带动力度。着力于凝聚民心,用发展的成果、优良的环境、美好的前景来鼓舞人心、增强斗志,动员和激励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推动三明繁荣发展。着力于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配置,增强各机关单位、各社会团体、各经济组织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着力于整体提升,下大力营造务实创新的工作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努力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创新创造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让百姓的创业激情在三明大地上开花结果,让更多的企业、客商在三明这片热土上投资兴业、共同发展。<br>
  (本文为市委书记叶继革11月22日在中共三明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上的报告节选)<br>
  (责任编辑:余迭荣)</p>

沙市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7:07:36

看帖要厚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中共三明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上的报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