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 在海西建设中加快三明发展的调研报告
●市委办课题组</p><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br>
<br>
编者按:2007年市重点课题调研工作部署早、行动快、开局好,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牵头单位精心组织,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形成了领导带头抓调研,部门合力促调研的良好氛围。目前,调研工作进展顺利并初步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本刊从本期开始,陆续选登部分调研文章,以飨读者。<br>
<br>
省委卢展工书记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指出,要发挥三明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今年省“两会”期间又对三明今后发展提出了“前锋、基地、枢纽、支撑”四个关键词的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卢展工书记对三明发展的新希望、新要求,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组织2007年省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闽委)要求,三明市于2007年3月起,组织开展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研究”。课题组由市委常委、秘书长程立双任课题总指导,市委办、市委政研室牵头,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农办、市发改委、经贸委等15个部门参加。分为“发挥三明在海西建设纵深推进中前锋作用的研究”、“壮大三明作为海峡西岸重要基地的研究”等六个子课题,并分别组成课题组开展调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举办了“三明市前锋论坛”,邀请20多位省市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就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进行解读和深入研究,为总报告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br>
一、三明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的基础优势<br>
围绕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总体定位,三明在海西建设先行先试中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br>
1、基础条件日趋完善。首先,海西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为三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省委提出的“海西”战略效应正在不断拓展,中央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海西建设的扶持政策,给福建带来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三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三明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期以来,三明一直处在全省交通网络的“井底”,经过近年来的待续努力,形势已大为改观,跃上了“井口”。2003年以来全市公路建设共投入资金123.73亿元,超过1949年到2002年交通建设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居全省第一位,被交通部正式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海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同时海峡西岸重要电网枢纽也正在积极构建,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日益完善。第三,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和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区“南拓北扩西进”、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三策并举”,优化永安—三明—沙县城市主轴线发展布局,规划新建片区13.71平方公里,过去5年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超过1991—2002年的总和。一批重大生产性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开始实施,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改、乡风文明得到加强,建设海西区域中心城市格局正在进一步形成。<br>
2、产业基础更加扎实。集聚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化肥、建材等企业,钢产量占全省的3/4,化肥占全省的1/2,人造板和机制纸占全省的1/3,形成以冶金、化工、电力、机械、煤炭、纺织、建材、林产加工等为主的工业格局,近几年工业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发展后劲日益增强。特别是立足产业基础,对接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3+1”产业集群,冶金产业跻身全省13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行列,林产工业产值全省第一,列入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区域和重型汽车生产基地。<br>
3、发展态势更加持续。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前百位;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451.59亿元,居全省第五,增长13.1%,创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13亿元,居全省第三,增长6.5%,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9.9亿元,居全省第六,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29亿元,居全省第四,增长46.6%,创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近年来三明按照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和“四个重在”的要求,主动融入、主动对接,扎实推进“三市”发展战略、“四地”发展定位、“两带一圈”发展格局、“五个对接、五个突破”发展举措和“六求和谐”工作重点的落实,着力构建海峡西岸重要交通枢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和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着力推进“和谐三明”建设,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br>
4、资源优势更加凸显。有森林面积达2600万亩,是全国少数几个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设区市;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个,重晶石、钨、锰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煤炭、铁矿、石灰石储量也较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的3.5倍,境内河流总长875公里,年径流量达215.8亿立方米;旅游资源密度全省最高,也是全国少有的,有1个世界级地质公园、 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土地面积达13.73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人力资源充足,每年输出劳动力3.5万人。立足资源优势,做好资源开发利用文章,有利于拓展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br>
5、环境质量更加优越。三明是“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近年来狠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市区环境质量明显改观,沙溪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大农村山多地多,森林覆盖率76.8%,近几年狠抓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br>
二、三明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br>
三明“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的发挥仍然受到综合竞争力不强、区位劣势和主体活力不足、环境不优等方面的制约。<br>
1、实力仍然不强。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和效益都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GDP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第2位下降为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力降至第6位。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国企冗员多、体制机制不活、技术装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历史包袱沉重;外向型经济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利用外资、出口规模不大;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等等。<br>
2、区位仍然劣势。地处闽西北偏隅山区,尽管交通状况大有改观,但区位劣势仍然存在。缺乏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前沿和港口的龙头带动优势。原有的资源优势正在弱化,特别是进口资源的逐步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在原材料、能源需求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既降低了对山区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对依赖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br>
3、环境仍然不优。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四乱两难”和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人才资源瓶颈问题仍较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br>
三、三明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的对策建议<br>
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推进在海西建设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决突破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集聚各方合力,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坚持项目带动,敢于创新突破,明确定位,勇当纵深推进前锋,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构筑重要综合枢纽,强化区域发展支撑,力争成为福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沿海辐射内地的前沿平台,努力实现三明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具体说,要当好“三个前锋”,建好“五大基地”,构筑“三大枢纽”,提供“三大支撑”,强化“五项保障”。<br>
1、当好“三个前锋”<br>
一是沿海纵深推进的前锋。从三个层面构筑沿海拓展腹地的前锋:发挥连接闽东北、闽西南两翼优势,呼应海西临港工业发展,对接冶金、船舶修造、石化、汽车等产业,承接机械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梯度转移,配套发展林产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以林产工业、生物医药、金属制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引导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在三明建设上中游产品加工集中区。依托闽浙赣皖十四市经济协作区、闽粤赣十三市经济协作区,进行政府协作、企业合作、项目对接、产品配套,支持钢铁、建材、林产、化工、轻工、载重汽车等企业赴内陆省市投资、办展,延伸产业基地,扩大营销网络,参与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建设沿海拓展腹地的桥头堡。<br>
二是内地扩大开放的前锋。借助福(州)银(川)、泉(州)南(宁)、长(春)深(圳)等高速公路,依托特色经济圈,在闽赣边界设立粮食、农产品、建材、物流等市场或产业集聚区,并吸引邻省周边地市在边界集中布局产业项目或专业市场,逐步建立内地对接港口的产业延伸通道。鼓励周边省、市到三明举办、联办会展活动,吸引中部省份企业到我市发展流通外贸业务,并大力推进口岸通关,推行铁海联运、公路转关运输等通关模式,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共同构筑内地通向沿海的物流拓展通道。<br>
三是闽台交流合作前锋。凸显三明林业资源优势,办好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带动明台农业合作,建设三明台湾农民创业园,把三明建成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办好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逐步成为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两岸林业与经贸合作平台。加强明台产业对接,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促进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形成明台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渠道。<br>
2、建好“五大基地”<br>
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支持三钢等企业联合重组,建设金古、小蕉专业园区,打造冶金及金属制品产业集聚地。以永安汽车厂为龙头,以埔岭汽车工业园为平台,建设汽车产业研发、人才和市场网络中心,建成载重汽车产业集聚地。坚持“压小上大”,推动水泥行业优化升级,重点实施将乐红狮年产400万吨、永安万年年产200万吨等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集聚地。整合机械装备制造资源,加快推进厦工三重、双轮化机、等企业退城入园、异地扩改,建设机械装备制造集聚地。抓好钨矿、锌矿、荧石矿等矿产品深加工项目,开展煤化工系列产品开发前期工作,建设新型纤维、再生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等纺织项目,推进高分子复合塑料等新材料项目,加快开发新工艺项目,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集聚地。<br>
二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农业基地。突出重点产业,在粮食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提高品质、深化加工的基础上,围绕果茶、菌业、蔬菜、建莲等传统产业,优质烟叶、笋竹、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红豆杉、苗木花卉、雷公藤等新兴产业,对接行业领军企业,采取“领军企业+基地”等模式,实施一批上规模的产业链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群。突出龙头企业,依托县、乡工业集中区,培育壮大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引进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优化、重组中小加工企业,突出特色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争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品牌。<br>
三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林产工业基地。以永林为龙头,开发木地板、竹地板、装饰板等下游产品,建设以中纤板为基材的木材加工体系;以大亚木业为龙头,开发家具、音响设备、装饰装修用材,形成以刨花板为基材的板材加工体系;以青山纸业、铙山纸业为龙头,加快实施年产10万吨特种纸、20万吨高强瓦楞纸等项目,建设特种纸制品体系;办好市区、永安广式家具市场,主动承接广东家具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家具产业体系;鼓励发展林产精细化工新领域,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林产化工体系。<br>
四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原料药开发为切入点,从药物中间体做起,向成品药、制剂和保健品、保健食品等延伸,促进化学合成药和中成药做大做强,带动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发展,把三明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植物药业基地。扩大药材种植,加强对野生药用植物的驯化和良种繁育,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鼓励骨干企业开展GMP认证,推动生物医药企业优化重组,重点扶持一批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向超亿元方向发展。构筑产业平台,加快市区荆东、明溪十里埠生物医药集中区建设,推动各县生物医药功能小区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办好“复旦大学—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三明暨南生物医药技术中心,发挥生物医药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力争每年转化一批新的科研成果。<br>
五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旅游胜地。强化旅游合作,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联手打造“山海湖”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推进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日月潭的“两水”合作,共同做大海峡旅游市场。整合旅游资源,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以永安桃源洞—石林、将乐玉华洞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旅游精品建设,在深度开发游览观光产品基础上,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客家旅游、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继续培育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提升“生态三明”旅游形象。<br>
3、构筑“三大枢纽”<br>
一是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泉(州)三(明)、永(安)武(平)高速公路三明段建设,力争永(安)宁(化)高速公路年内动工,抓紧建(宁)泰(宁)、三(明)厦(门)、永(安)漳(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择机开工,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改造、建设、管护。加快启动向(塘)莆(田)铁路建设,推动鹰厦铁路三明段改造,推进长(沙)泉(州)、建(宁)龙(岩)、长(汀)三(明—沙县)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推进三明机场续建工程,2008年底实现通航;疏浚、开通沙溪内河航运,推动河海联运。<br>
二是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电网枢纽。推进电网建设,加快电力开发,优化电源结构,壮大电力产业。新建500千伏变电站,力争1000千伏变电站列入国家特高压电网中长期规划,构筑东北对接长三角,西南连接珠三角,西北与华中地区相连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电网枢纽。新扩建220千伏变电站11座、110千伏变电站27座,逐步建立以220千伏为主干的地区电网,并向县域辐射,形成以110千伏为主干的县域电网。建设永安火电厂机组扩容等一批电源项目,争取核电和液化天然气等能源项目落地三明,形成水火电并举、新能源为后续电源的电力结构。<br>
三是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现代物流集散地。围绕规划建设中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闽中物流园区,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集散地。围绕“3+1”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等大型流通项目,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政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力争每个产业都有一个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影响的市场相配套。围绕特色产业,抓好三明水产品批发市场、三明汽车综合服务集中区、竹木产品交易市场等特色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县(市、区)建设重点专业市场。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和支持有能力、有基础的流通企业把经营网点向乡、村延伸,培育一批消费品连锁超市、农资连锁店。<br>
4、提供“三大支撑”<br>
一是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建设,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率先带动福银、泉三高速公路和向莆铁路沿线的县城向城市发展,逐步建成连接沿海、对接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坚持“三策并举”,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快市区“南拓北扩西进”,加快推进市区和沙县一体化进程,适时完成沙县撤县设区,推动市区和永安城市联盟。按照城市的功能规划建设县城,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加快运作,从片区做起,往新区拓展,向城市发展。以高速公路互通口和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域次中心、村镇为重点,推进城镇和新村建设,建立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带动有力的城镇体系。<br>
二是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推进“五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构筑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开展“六项服务”为平台,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实施“132”计划为载体,抓好新农村试点镇建设,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以抓好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为重点,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气象中心等防减灾体系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产权制度、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林业加快发展。<br>
三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巩固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成果,创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城市、全国实施“畅通工程”C类城市一等管理水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化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三明”建设,确保社会安定稳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专利技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双高普九”进程,做优做强优质高中,提升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整合重组中等职业教育,着手组建三明高级技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开发苏区文化、抗战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生态地学文化等文化资源,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争创特色。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特别是沙溪流域污染防治,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监控,治理畜禽养殖等农村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力争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br>
5、强化“五项保障”<br>
一要形成坚实的思想保障。进一步增强共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组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海西建设总体部署,深刻理解省委对三明发展的明确要求,深刻认识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凸显三明“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上来。要研究运 作、用心运作,敢于运作,把局部的优势集聚起来,勇于争先、勇于创先、勇于领先,不仅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中有所作为,而且要要拿出跨越发展的勇气、争创一流的决心、干事创业的激情,蓄势而发、乘势而上,加快崛起、争当前锋。<br>
二要形成坚强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落实“前锋、基地、枢纽、支撑”要求,作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科学指导、有力协调,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各级人大、政协要按照各自职责,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要集聚各方力量,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性,依靠全市人民,万众一心、聚智集力,力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争创新业绩。<br>
三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抓好效能建设,规范各类税费征缴,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要构筑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围绕省、市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跨县域集中资源,跨县域集聚要素,跨县域分享财税,做成大项目,形成大产业。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围绕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全国的重点项目,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br>
四要形成持续的项目保障。要研究运作,增强超前性、预见性,认真研究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在项目布点、基础设施、中央苏区、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抓紧生成大型、特大型项目,条件一成熟就率先争取国家、省里支持。要强化项目带动,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责任制,定期进行督查通报,确保落到实处。要强化滚动开发,集聚人力、资源、资本,组建重大、特大型项目团队,由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组织项目团队抓好项目策划、前期、争取等各项工作,形成每年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招商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做强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br>
五要形成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工作,抓好人才培养等重点项目实施,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创新实践中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要支持各类主体创业、创新、创造,鼓励探索、激励成功、宽容失败,保护改革者,支持创业者,重用实干者,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br>
课题总指导:程立双<br>
课题组成员:赵晓峰 陈仪代 <br>
伍 斌 黄少斌 陈明旺<br>
陈 真 黄茂升 陈 锋 黄元庚等<br>
(责任编辑:岩 实)</p> 象楼主这样出色的帖 无论沉到么地方 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 那样的鲜明 那样的出众 呼呼,猪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