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基础 建设绿色产业高地
●黄友杰</p><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br>
三明是福建的内陆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占76%,境内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826万亩,占83%;耕地面积250万亩,占7.1%;水域和其它面积371万亩,占9.9%,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人均山地14亩,人均耕地1.25亩,是我省重要的林区、烟区、粮区。烟叶列居全省第一位,林业、粮食列居全省第二位。果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畜牧水产业的肉牛、肉羊等一批名优特产品在全省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围绕省委对三明“前锋、基地、枢纽、支撑”的新要求,发挥三明的特色和优势,打响绿色产业牌,延伸绿色产业链,发展绿色产业,把三明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产业高地,谈几点粗浅看法。<br>
一、着力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我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依托专业市场、信息、农业区域优势等诸多优势,初步建立了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8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烟区和全省粮食主产区、主要经济作物产区等绿色产业基地,要通过发挥基地的优势,实施农业板块工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城郊型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的发展,构建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烟叶产业,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清香型、生态型“无公害”烟叶。畜牧水产产业,重点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家畜,稳定生猪、家禽生产,扩大优势水产品养殖规模。把林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的关键,以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平台,抓好六大合作区建设,重点建设好速生丰产林、丰产竹林、珍贵树种和名特优经济林、种苗花卉、森林食品和红豆杉、雷公藤等药材基地,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台湾林业产业转移的吸纳基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先行区域。二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的原则,结合各地资源优势、生产习惯和市场需求,围绕我市已初步形成的粮食、林业、烟叶、果茶、畜禽、水产、食用菌、蔬菜、莲子、苗木花卉、药材等产业,实行“一乡一业、多村一品、规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布局,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扩大产业规模,凸现主导产业地位。创办农业示范园,带动形成一批规模化种养基地。三是延伸产业链。要依托林业、笋竹、烟叶、畜牧、水果、药材等产业优势,整合全市资源,培育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沙县福建大亚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加工产业链,以福建三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三明市健盛食品有限公司、沙县青竹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100万亩笋、竹基地和加工产业链,以福建烟草公司三明分公司和金叶复烤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40万亩“金三明”优质烤烟基地和加工产业链,以明溪南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泰宁杉阳雷公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10万亩中药原料基地和加工产业链,以明溪宏宇牧业有限公司、宁化恒祥牧业有限公司、永安市昌民禽业有限公司、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畜禽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和加工产业链,以泰宁大金湖渔业有限公司、清流九龙湖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库区淡水渔业养殖基地和加工产业链,以建宁兴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黄花梨、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基地和加工产业链,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br>
二、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抓好农田整理、农村废弃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工程,珍惜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大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建设力度,实施万亩旱片整治工程,提高旱涝保收农田比例。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二是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农民饮水、水库保安、山地水利、农田节水灌溉、河道清水、水土流失治理等“六千”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初级水利化县建设,抓好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田间排灌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万亩旱片整治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快农田灌排体系建设,推广和普及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苏区、少数民族、边远贫困乡村发展绿色产业基地。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大力实施绿色产业扶贫、小额信贷金融服务等扶贫帮扶措施,帮助低收入人口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脱贫致富。<br>
三、着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已经与高等院校联手的博士后工作站和市农科所的科技优势,加快农业产学研基地和农业科技孵化器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与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跨区域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构建依托科技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继续实施粮食“良种工程”、“丰产技术推广工程”、“星火计划”、“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实施“科普惠农工程”、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推广农田粮经高效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实施农业“五新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型农机具和加工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引进、创新、示范推广,大力促进高端、精品、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附加值。推广机械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等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等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br>
四、着力推进龙头企业群体化,发挥规模企业带动作用。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三资”开发农业,重点建设好粮食、蔬菜、木材、笋竹、烟叶、畜牧、水果、食用菌、莲子、药材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大力扶持109家现有的市级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探索从生产、加工、配送到餐桌全程管理模式。要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期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深化开展“百龙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探索“村企协作”等新模式,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互动对接。<br>
五、着力推进农副产品品牌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督体系和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溯源制度,实施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品牌整合,充分挖掘品牌潜能,攥紧拳头,形成合力,争取每个龙头企业集中打造1-2个具有地方特色品牌,加快特色品牌的农产品与品牌市场相对接,以品牌市场推动农产品销售。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和“万村千乡市场”等工程,加快农产品市场配送中心建设,打造快速、高效平台载体,把三明建设成全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br>
六、着力推进农业服务专业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强“六项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以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农村六项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绿色产业基地服务。二是健全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加强对“六大员”的培训和管理,大力提高服务“三农”建设绿色产业高地的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涉农部门发起创办各类经济服务组织,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民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广订单联结的“公司+农户”模式、中介组织联结的“市场+农户”模式、资本联结的“市场+合作联社+农户”模式,着力推进农业服务专业化。<br>
(作者为三明市委农办主任)<br>
(责任编辑:黄茂升)<br>
</p> 出来混 迟早都是要灌的 此帖虽说不上山明水秀,可是也别有一番风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