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场岛的变迁
戴场岛,在骆马湖中,有渔民世代居住,属市湖滨新区晓店镇戴场村管辖。居民刘刚家里至今保留着一盏煤油灯,如细腰大肚葫芦。“我小的时候,岛上还没有电,家家户户就用这种煤油灯,也没有现在的快艇,摇小舢板要一个多小时才能上岸。特别穷,天天打渔,好不容易盼来渔贩子却卖不了高价。”据了解,直到1999年,戴场岛上还没有通电,是江苏全省最后一个无电村,每到夜晚就黑漆漆一片。“1999年,百年不遇的大旱让骆马湖底现滩,扶贫架电突击队上岛,日夜赶工,让渔民过上第一个有电的春节。”刘刚回忆,当年他12岁。通上电,渔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很多人家用上了冰箱,看上了电视,但是,依然不富裕。“没两年,网也架上了,我从网上看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精彩,特别想跳出这小渔村。”2005年,刚成年的刘刚就迫不及待地告别家人,离开戴场岛,到市区打拼。看着年轻人一拨拨离开,戴场岛的老人们既高兴又落寞,高兴的是孩子们奔向更好的前程,落寞的是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越来越荒芜。“我们也在思考,怎么发挥优势,发展戴场岛,让年轻人不背井离乡就能拥抱更美好生活。”戴场村党支部书记晁勇介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09年,戴场岛启动骆马湖水上乡村旅游工程。戴场岛虽然不富裕,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渔民齐动手,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并增加植被,梳理提升景点,精心打造整洁、美观、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渔村,先后创建成为市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星级农家乐。同时,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重点建设码头,开辟航道,并加大宣传,吸引游客来体验。“游客越来越多,我瞅准机会办起湖鲜馆,自己捕鱼自己烧,现在每月能赚1万多。”居民蔡万标告诉记者,发展旅游业拓宽了渔民增收渠道,很多人家建立起特产加工基地、水产品手工作坊以及湖鲜美食渔家乐餐厅,轻轻松松实现收入翻番。戴场岛没有止步。2013年以来,采用政府投入、社会招商和村委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先后投入200余万元,以创建省级康居示范村为抓手,更大力度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渔民生活居住设施、公共事业设施建设,尤其是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做优特色旅游。经过整体规划设计,戴场岛在保留本土树种的同时,增植景观树、果树,目前绿化接近60%,并已铺设环岛石板路、游步道,建成竹篱笆花园、垂钓亭凉亭、游客接待中心等;在保护芦苇湿地、芡实的基础上,补植莲藕、睡莲、菱角等,优化水环境,并实现了长效管护。“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湖泊湿地观光,游客可以来划船游湖、休闲垂钓、看日出日落,享最美的大湖湿地风光。”晁勇说,戴场岛上还保留着独特的渔猎风俗。“我们有数十种还在使用的老渔具,渔家特产更不必说,游客可以来住渔村、吃渔家饭菜、听捕鱼故事,甚至亲身体验渔猎文化。”从籍籍无名的小渔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戴场岛日均接待游客上百人次;到2015年底,渔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2万元,连续多年获评村级集体经济优胜村。“听说,在加大生态保护的同时,还在筹划扩大观光采摘、开发特色产品、建设渔猎文化展览馆,我们也想参与。”刘刚告诉记者,他们几个早年出去打拼的年轻人正考虑重回戴场岛,运用这些年积累的资本和经验,进一步做优戴场岛特色旅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