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重视和善于向群众学习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重视不重视向群众学习,善于不善于向群众学习,是检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贯彻落实“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的一项重要标准。 重视和善于向群众学习,须有尊重群众、甘当学生的情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寻求工作创新的办法和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尊重群众、甘当学生的情怀。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领导干部要做到尊重群众、甘当学生,应具备两个“视点”: 一是视人民群众为“主人”,对人民群众怀有真挚感情。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牢记公仆之责,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只有这样,才能从人民群众那里取到“真经”,学到有用的东西。 二是视人民群众为老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摆正心态、放下架子,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诚恳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从人民群众的鲜活思想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创造中提炼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重视和善于向群众学习,须有深入群众、身体力行的作风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领导干部到实践中去探索、去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这也就是要做到深入群众、身体力行。领导干部要做到深入群众、身体力行,应坚持两个“亲自”: 一是亲自去体验社情民意。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接“地气”,到社区、村组、连队和工作第一线察民情,去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地区、矛盾复杂的地方访民意。亲自去体验社情民意,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要真正沉下去、静下来,用心体会感悟那些在书本上、机关里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 二是亲自去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进行决策、部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努力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调查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既了解正面的意见,更了解不同的甚至反面的看法;深入、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使调查研究成为对事实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领导干部如果不亲力亲为去搞调查研究,仅凭听汇报、打电话或秘书代劳等方式来收集信息和资料,就可能得不到全面的、真实的东西,把握不准社会发展的脉搏,甚至会作出有损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错误决策。焦裕禄、郑培民、杨善洲等先进模范是深入群众的榜样,他们的模范事迹是激励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巨大力量。 重视和善于向群众学习,须有相信群众、敢于自省的勇气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领导干部要在决策时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就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以群众为参照,把群众当作一面镜子,“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不足。领导干部要做到相信群众、敢于自省,应牢牢把握两个“始终”: 一是始终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任何不重视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思路、任何抛开群众的智慧来做决策的行为,都是有害无益的。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就需要从群众的立场来分析和研究问题,从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将群众的思想智慧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动力。 二是始终经得起群众的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对待群众批评的态度,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在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领导干部重视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就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正缺点、纠正不足。如果对群众的批评不闻不问,不仅会使问题变大变多变复杂,使社会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失去群众信任,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对待群众的批评既要有包容的胸怀,也要有改正的魄力。 重视和善于向群众学习,须有依靠群众、集思广益的胸襟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的不竭动力。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社会管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能否做到博采众长、集思广益,问策于民、求计于民,体现着领导干部是否具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发展思路,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领导干部要做到依靠群众、集思广益,应坚持两个“注重”: 一是注重民主纳言,择善而从。对群众意见一定要作风民主,做到耐心倾听和诚恳纳言。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发挥集体的智慧,搞好协调和磨合,即使是对不顺耳的或“标新立异”的意见,也要平等沟通,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对于群众提出来的好想法和好建议要给予表扬,大胆采纳,形成集思广益、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 二是注重积累经验,学以致用。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总结、提炼群众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做法和经验,既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也要善于总结现时的经验;既要善于总结其他地方群众的经验,也要善于总结本地区本部门群众的经验。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将群众积累的宝贵经验转化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举一反三,加强与群众交流,将提炼总结出来的经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再转化为群众的共识,用以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