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要力戒浮躁
<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古人讲:“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又到年关岁末时,每位同志都要对过去进行总结回顾,对来年进行展望谋划。这段时间,既是工作上的“关口”,也是思想上的“关口”,更是作风上的“关口”。对青年干部来说,过好这一“关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力戒浮躁。</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客观上讲,大多数青年干部是积极向上、务实肯干的。但也应该看到,少数同志存在坐不住、静不下的情况,疏于工作和思考,热衷于交际应酬、迎来送往,表现得心态漂浮、作风急躁、急功近利。</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年轻人有朝气、有热情、有闯劲,往往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但要把这些成绩的取得建立在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工作甘于投入、善于思考的基础上,对理想和信念矢志追求的基础上。</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青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面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宏大理想,青年干部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使命的崇高和神圣,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严格要求自己。</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青年干部要用理想来激励自己。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是人生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甘愿终生为之奋斗的梦想。有了远大理想,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党员青年在入党伊始就立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荣辱得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有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才会拥有持之以恒的不竭动力。就如前不久倒在工作岗位的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干惊天动地之事,做默默无闻之人”,用生命兑现了对崇高理想的坚守和实践。</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青年干部要用学习来充实自己。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学习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需要。世界上每件事情都有机会成本,唯有读书学习没有机会成本。青年干部走得远不远,关键看学习抓得紧不紧。学无止境,学无定法,既要向书本学,又要向实践学习,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当前,摆在青年干部面前最紧迫、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在实践中不断提升。</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青年干部要用实干来提升自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实干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只有实干才能造就人才,只有实干才能磨练人才。对于青年干部来说,更需要真抓实干,更需要敢于担当。在实干中经风雨受摔打,在实干中长才干见世面,在实干中处理复杂问题,在实干中驾驭复杂局面,方能全面提升各方面能力,为承担更重要的担子打下更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青年干部要用自律来警醒自己。要加强个人修养,注重自我约束,恪守廉政纪律的处事底线。当今社会,价值多样,思想多元,青年干部要始终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依法行使权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慎重对待社会交往,认真做好每件小事、管好每个小节,切实做到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办的事情不办,始终坚守高尚情操和精神家园,始终保持一身正气。</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浮躁”看似事小,实则影响深远,对于青年干部尤其如此。力戒“浮躁”,首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做起,不断锻造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内心沉静、真才实学、扎实工作,方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font></div><div align="center"> </div><div align="center"><font size="3">仲祖文:让优秀年轻干部在制度创新中脱颖而出</font></div><div align="left"> </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最近,一些<u>年轻干部</u>的选拔任用引起舆论热议。23岁的焦三牛通过甘肃武威市“公选”成为副县级干部,得到社会力挺;湖南湘潭市岳塘区违规选拔一名90后干部被果断叫停,相关人员受到严肃查处。</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两种不同结果,恰恰反映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量。正因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选拔方式,焦三牛“立”住了;正因为坚持“任前公示”,群众才得以有力监督,弄虚作假的“冒牌货”现形了。实践证明,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制度创新。</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创新信息公开制度,让选拔年轻干部在“阳光”下运行。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推进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是践行保障群众“四权”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让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群众心中的“谜团”才会不攻自破。要进一步完善年轻干部选拔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拓展公开范围和渠道,把干部基本情况和选拔标准、过程、结果等“晒”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检验。对违反规程、暗箱操作、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行为,绝不姑息迁就,坚决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铁的纪律保证选拔工作风清气正。</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创新选拔制度,让“赛场选马”成为选拔年轻干部的主渠道。同场竞技,同类比选,优劣真假,一目了然。竞争性选拔是拓宽视野、打破论资排辈,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也是公信度高、为干部群众普遍认同的选拔方式。要深入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遴选等工作机制创新,降低年轻干部参与竞争“门槛”,坚持“四个不唯”,不搞“出身论”、“成份论”,让各方面青年才俊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比思想、比能力、比业绩,赛出优秀、赛出公认。</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创新考核评价制度,让基层一线优秀年轻干部“凸显”出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是年轻干部增长本领的大课堂、磨砺意志的大熔炉。要把群众认可和服务民生实绩作为年轻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和内容,真正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要“眼睛向下”,优先选拔那些自愿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在基层一线“接地气”、知民意、解民忧、创业绩的年轻干部,让那些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有为人民服务决心并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u>仲祖文</u>)</font></div><div align="left"> </div><div align="center"><font size="3">新华网评:破格选拔,如何让群众更放心</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破格<u>选拔</u>是用人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体现了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科学理念。不过,对这种人才选拔新理念,舆论予以充分肯定之时,也有人小声嘀咕:这种选拔公正公平吗,选拔出来的果真都是优秀之才?</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群众的这些疑虑和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在一些地方破格选拔<u>年轻干部</u>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不少违规违纪现象,有的人甚至直接插手选拔过程,以“破格选拔”之名行“暗箱操作”之实,严重损害破格选拔制度的形象和公信力。</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如何消除群众的这些疑虑,确保破格选拔过程及结果的公正公平,让群众更放心、更安心?关键一点,在于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将破格选拔置于群众的眼皮底下。</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加大监督力度,让防腐的阳光照进每一个细节角落,能充分挤掉破格选拔过程中违规操作的水分,最大程度挤压权力寻租及不廉洁的空间。细数一些违规违纪用人事件,“暗箱操作”之所以能发生,主要在于程序不够规范、细节不够公开、过程不够透明。通过加大监督,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合力”,编织一道严密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天网”,一些权力才会规矩老实,不敢肆意染指干部选拔,从而最大限度遏制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将破格选拔置于群众眼皮底下,让每一个选拔环节都处于群众监督之中,在确保选人用人公平公正之外,也有助于用人单位挑选出真正优秀之人。年轻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多样性,他们究竟优秀不优秀、有德还是无德,单凭一个人、一个单位的观察判断,难以定论,甚至还会“看走眼”。将拟破格选拔的年轻干部,放到“广场”之中、置于“灯光”之下,接受广大群众包括网民的监督、评议,这样精挑细选出来的年轻干部,才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样破格选拔出来的人才,才更加可信可靠;这种破格选拔年轻干部的制度,才更令群众放心、舒心。</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破格选拔年轻干部,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福祉,也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各地各用人单位应切实肩负起责任,充分加强自身及外部舆论的监督力,健全完善破格选拔制度,以公正公平之心、向党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选拔出更多令人满意、放心的优秀年轻干部。</font></div><div align="left"> </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新华网评:改革创新“常态化”让优秀人才辈出</font></div><div align="left"> </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近年来,各地在干部培养上不断发力,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这正是<u>干部人事制度改革</u>成果的具体表现。《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意味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将进入一个常态化轨道。也唯有保持改革创新的常态化,干部队伍才会出现人才辈出局面,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保持干部<u>选拔</u>任用民主化常态,是激励优秀干部进步的动力。目前,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通过这些举措,选拔上来的优秀干部具有更加广泛的民意基础,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成绩展现更加直接。这种公开平等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对那些有志于做一番事业的优秀干部,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只要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就不怕被埋没。</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保持公开透明的干部选拔<u>任用</u>方式,是吸引优秀干部提升干事能力的“磁石”。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公开透明无疑是多数干部最为关心的,普通百姓也大多将关注点聚焦于此。在某种程度上,干部选拔任用公开透明甚至是政府公信力的一种表现。据统计,自2005年至2010年的五年时间里,全国各级机关公开选拔干部近3万名,其中县处级以上7000多名;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的28万多名,其中县处级以上4.5万多名。如此众多的干部通过公开、竞岗等方式得到提拔,将会让更多的优秀干部坚定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心。</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保持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保证。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仅促使干部不断提升本领,更会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如果说科学的规划是事业发展的保证,合理的考评则是事业兴旺的根本。任何的政策制度都需要有人来落实,那么,落实的好不好?是否实现了效益最大化?这些问题的衡量就需要客观科学的考评机制。近些年来各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疑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font></div><div align="left"> </div><div align="center"><font size="3">年轻干部选用成才要拿起“四比”这把尺</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群众高度关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是正常现象。要在“高度关注”中把优秀年轻干部选用上来,就需要善于和敢于拿起“比思想、比能力、比业绩、比公认”这把尺。</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机关单位和组织部门要善于拿起“四比”这把尺。要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利益负责、对考察对象负责的态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标准,拿起“四比”这把尺“量一量”考察对象,选拔出来的人才才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单位用人才能堂堂正正、放手使用。而且,唯有如此,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在岗位上也才会充满自信、充满干劲。</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3"> 年轻干部要敢于拿起“四比”这把尺。正所谓“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年轻干部时刻拿起“四比”这把尺“量一量”自己,是否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是否不为不正之风所动、不为金钱利益所惑,是否不轻视基层、脱离群众,是否扎实干事、不浮在表面,唯有时刻做出肯定的回答,自身才能德才兼修,加速个人成长。</font></div><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