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神突破身体障碍
用精神突破身体障碍(人民时评)薛 原《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3日 05 版)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
“乒乓球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自信。”走下里约残奥会的领奖台,中国运动员冯攀峰这样说。 “我们的运动员都很爱笑。参与体育,对他们最根本的影响体现在心态上。”中国残奥游泳队教练张鸿鹄说。 生活中,残疾人是有着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残奥赛场上,运动员则展示了他们不畏命运磨难的强者风范。如果说,奥运会上顶尖选手的表现是去触碰人类运动的极限,那么,残奥会更像是一次人类精神的冲顶。两个赛场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后者的价值更在于:即便行动受限的身体也可以去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而这样的鼓舞,其实适用于所有人。 里约奥林匹克公园设有一处残疾人体育体验区。参与者需要坐在轮椅上投篮、坐在地上打排球,或者戴上眼罩,用一根牵引环和同伴的手腕相连,在黑暗中奔跑。体会了残疾人参与体育所经历的特殊困难,再将眼光投向残奥赛场,更会为残疾人运动员突破身体障碍的生命力量所打动。 残疾人怎样看待生活与世界,健全人又怎样看待残疾人?残奥赛场上,这样的双向问答一刻不停地在进行。每一个站上残奥舞台的运动员都是胜利者,他们最大的对手始终是自己,突破自我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比你强,而是,我也能行。 某种意义上,体育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视角,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可以坦然相对。而参与体育运动也不止于促进身体和心灵的康复,更像是残疾人对生活的一种回答。这种回答,需要健全人的理解与共鸣,以及建立在平等视角上的帮助。 的确,心灵的平视决定着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彼此交流。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轮椅击剑运动员金晶曾说,人们对残疾人的印象,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残疾人运动员就像是“超人”,他们的故事令人惊叹;但残疾人作为一个群体,由于身体上的障碍,又难免让人们在生活中投来五味杂陈的眼光。“其实,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对待。” 心灵的平视,并不意味着健全人可以无视残疾人的特殊困难。相反,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帮助,是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彼此融合的社会基础。 有这样的感慨:在一座城市的街头遇到残疾人的几率,某种程度上标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能否为残疾人提供足够顺畅地参与公共生活的无障碍设施,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爱心与包容。这就像“木桶理论”——残疾人并不因为身体的残缺成为人群中的短板;相反,对残疾人的了解、尊重、关爱,这块“木板”的高度,决定着一座城市向所有人都张开温暖怀抱的深度。 从这个角度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因为,这种障碍可能来自残疾人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也可能来自健全人对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表面。 残奥会就是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残疾人精神世界的一个契机。盲人跑者的全速冲刺、独臂泳将的奋力击水、轮椅球员的左右挥拍……残疾人运动员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证明,即便身体有着障碍,也不意味着生活没有光彩,更不意味着对社会无所作为。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6.21%,尽可能地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是克服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心灵障碍”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从无障碍的赛场到无障碍的城市,心灵的平视,更是开启残健融合之路的一把珍贵钥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