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起直追 争创一流 加快宁化崛起
●陈忠杰</p><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br>
今后五年,是宁化加快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局,继续实施“基础先行、做优环境、整合资源、扩张总量”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两区一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建设闽赣边界中部经济强县。<br>
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加快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确保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要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合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在闽赣边界中部8县区域中审视和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努力在这一区域内率先崛起。<br>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br>
一、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以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开放体系、服务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提升区位,扩大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一是突破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泉南高速永安至宁化段,全面完成境内省道路段、县道城关至湖村二级路改造,基本完成村通工程,构建以高速为支撑、省道为主干、农村公路为连接线的便捷快速的公路通道。抓紧城乡电网改造,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和110千伏双回路电网工程,大幅度提高供电能力,构建稳定的电力保障体系。二是健全开放体系。实行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消除开放中的体制性障碍,激活各类经济主体。坚持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并举,努力实现外源型和内源型结合的经济增长。三是提升服务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办好政务服务中心,健全完善服务、执法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着力打造一流投资环境。<br>
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抓住园区建设、项目开发、优势培育、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着力推进各类产业聚集,形成优势明显、特色凸显、活力彰显的资源开发、文化旅游、边贸服务三大产业板块。一是集聚工业。完成省级工业园区一期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吸纳企业入驻和项目投资。推进“3+2”产业规模发展,使各产业内部全面形成有龙头企业、有品牌产品、有规模群体、相互协作的发展格局。加快省级重点项目行洛坑钨矿建设进度,突破钨中间产品开发和尾砂利用,推进锡、铅锌、稀土等其他有色金属和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开发,促进矿产业迅速崛起。从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出发,增强林竹加工、针纺服装、特色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良好生态条件,培育生物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有知名度、有竞争力的行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二是做大旅游业。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在加快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精心打造天鹅洞群国家4A旅游区、东华山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建设国内知名旅游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特色化、多样化、精品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服务设施,深度开发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建好红色旅游景点,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专项产品,开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休闲度假地。对接大金湖旅游市场,不断提高旅游市场份额。三是做强边贸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对接沿海、辐射内陆功能,形成东部沿海与内陆通道上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合理规划市场布局,重点依托产业建市场,新建粮食、建材、家具等一批区域性的专业批发经营市场,打造一批超亿元物流企业,促进市场与产业互动。积极发展物流配送、社会中介等新兴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推动新型消费,加快教育、医疗等优势资源整合,构筑闽赣边界中部教育文化和健康消费中心。<br>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破解“三农”工作难题,打好全面小康基础。一是加强整体规划。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整体档次水平,把规划和建设的重点放在搞活经济、做强产业、致富百姓上。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二是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烟叶特色产业,推进畜牧、食用菌、林竹、茶叶、银杏等产业形成新的区域特色。突出森林资源培育,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资源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产品。着力推动龙头企业向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市场、协会“六位一体”模式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推进镇村建设。加快石壁、湖村、曹坊、安远等重点乡镇建设步伐,培育城镇产业,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扎实开展以“三清六改”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着力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村”。四是完善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障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快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治理西部水土流失和东部旱片,改善生态环境。<br>
四、加快形成县域中心。一是高品位建设县城新区。按照“东扩南伸”城区发展规划,重点加快“三纵两横”主干道中环路两翼和城东、城南新区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向东南区域拓展,扩大城区规模。加强新区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超前建设新区路网,加快打造城市新的景观,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风格。二是多功能构建城市格局。合理调整、完善城区功能布局,组织实施“南工北商”战略,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和旅游、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生态园林和广场绿地建设,真正建成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工业基地、一流的休闲胜地。三是低成本扩大要素市场。加快城市资源的开发、整合和经营,积极盘活市政设施等各类资产,把城市建设项目推向市场,实现多元化投入、多主体开发建设。加大市场配置力度,以土地聚资金,资产换资金,推进城市资源的市场化进程,促进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充分涌流。<br>
五、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发展规划,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是开发悠久文化资源。加强客家、苏区文化的研究发掘,加大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力度,抢救一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文化直观载体,完善客家祖地文博阁,筹建客家名人馆、客家博物馆和黄慎纪念馆,以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二是弘扬先进文化精神。大力宣传客家、苏区文化精华,树立“奋起直追、争创一流”的新时期宁化精神。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带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发展现代文化事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推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影响力的精神文化产品。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加快县科技文化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事业,促进文化全面繁荣。<br>
六、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和谐进步。一是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立足于发展,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重视低收入者的收入问题,努力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和贫困子女扶困助学制度。加大扶贫开发,扩大“造福工程”受益面。二是保障人民群众政治利益。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政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普遍推行公开办事制度,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推进依法治县进程,落实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三是营造安定稳定社会局面。推进“平安宁化”建设,健全社会防控体系。强化应急处理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重视和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及时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br>
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是加强思想建设。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科学世界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朝着先进的方向展开和发展。不断推进党员干部思想解放,以观念常新,推动事业常青。二是提高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项目工作,实现几套班子领导力量的合理整合,形成分工协作的格局和推进落实的合力。大规模培训干部,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理论指导的能力,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谋划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能够负责、有效工作的能力。三是夯实基层基础。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领导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使之推动发展更有力、服务群众更直接。提升“三级联创”活动成效,以深入开展“学习张仁和”活动为载体,培养造就一批张仁和式的好干部、好支书、好党员,引领农村发展。<br>
(作者为中共宁化县委书记)<br>
(责任编辑:黄元庚)</p> 看帖要厚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