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45:39

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情况及对策建议

●三明市委政研室 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调查组</p>
            <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br>
  一、基本概况<br>
  2005年6月14日,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实验区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对台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承接台湾林业的产业转移,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并以此推动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林业发展。具体规划建设“六区一会”,即: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育、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科技开发等6个合作区和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三明洽谈会。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设立的两岸林业合作交流平台,也是三明市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三明地处闽西北,既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腹地,又是连接福建与周边地区的枢纽和桥梁,明台经贸合作交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明和台湾均为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完整的地区,同属多山地带,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相同或相似,在林木种源改良、花卉苗木培育、生物资源利用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将大有作为,可实现优势互补。尤其在木竹加工方面,三明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档次低”等问题,而台湾的木竹加工技术水平比较高,其产品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市场,却面临着木材原料供应困难、劳工短缺和成本上升的压力,向岛外寻求合作的愿望强烈。近年来三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台资农林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全市累计批办台(外)资农林业企业157家,总投资2.38亿美元,合同利用台(外)资1.14亿美元。共引进台湾新品种169个,推广面积10万亩,引进台湾新技术48项,推广面积2.5万亩。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两地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先后组织了180多批1300多人次农林科技人员赴台(外)开展农林考察;台湾(境外)农林界人士也曾多次来明考察农业投资环境,洽谈农林合作项目和进行学术交流,我市先后接待台湾(境外)来明参观、考察团组近500多批4000人次。对台(外)林业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增进了对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了解,为加强两岸林业合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br>
  二、工作进展情况<br>
  2005年6月26-28日,省林业厅、省台办、省外经贸厅和三明市政府联合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三明洽谈会”,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近一年来主要工作情况:<br>
  一是建立组织架构,完善运行机制。成立了实验区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省林业厅厅长任第一副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一方面,对实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另一方面,注重扩大宣传,以各种形式宣传报道实验区的建设情况,以引起台商的广泛兴趣。同时通过省台办、台盟、台联和台协会等各种渠道,拓宽合作平台,先后与台湾中华自然资源保育协会、台湾区木材同业公会、布袋港促进会、台湾嘉义大学、台湾省农会等社会团体建立了协作关系,与漳州、东莞、顺德等台商集中区的台协会、开发区管委会建立了委托招商关系。<br>
  二是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建设重点。林产品加工合作区以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和尼葛园为平台,重点突破人造板、家具、制浆造纸、笋竹制品等林产品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逐步向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医药合作区以明溪、泰宁、三元为中心区域,重点发展红豆杉、茄尼醇、雷公藤、石蒜等生物医药提炼,建立原料药、医药中间体、药材种养等三大基地。森林食品加工合作区分区域地带,重点发展笋制品、果类食品、高山优质茶叶、食用菌,已有清流青龙、尤溪丰业、建宁兴辉等11家台资企业落户。生物多样性保育合作区以现有自然保护区为基地,重点引进台湾林木花卉新品种,着力发展珍稀树种、绿化大苗和特种花卉。森林生态休闲观光合作区重点整合旅游资源,主动与台湾旅游同业洽谈对接,现有泰宁大金湖—台湾日月潭对接成功。林业科技开发园区在三明市区设立平台,开展两岸林业技术合作交流,现已与台湾嘉义大学、台湾省农会等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br>
  三是加快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带动。到目前共签约林业类合同项目126个,仅去年就有56个项目到资,到资额61107万元。已有台湾柯兴维先生年产1万立方米集成材、美国维实克公司年产1.2万吨木浆浮油精馏加工、香港华辰集团年产2千克雷公藤单体、福州(台湾)耀兴公司年产1万立方米羽目板等40个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同时,推进大亚木业年产45万立方米刨花板、青山纸业年产20万吨瓦楞纸技改、永安林业林板一体化等省重点项目建设。2005年,全市完成林产工业产值71.0亿元,比增25.1%;其中规模以上产值53.9亿,比增33.6%,增幅均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br>
  四是深化林改配套,创新发展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林地使用费收取和使用管理、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促进林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强化资源配置等5个指导性文件,着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目前,全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累计金额达15.59亿元,余额9.85亿元,抵押面积378.42万亩,占全省一半以上。引导林农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526个、专业协会366个。全市12个县(市、区)已基本完成林业服务中心组建并开始运作,特别是永安林业要素市场,为林农提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转让、拍卖、抵押、贷款、担保等系列服务,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林改两年多来,先后有23个省(市、自治区)及省内531批、8200多人次前来三明及永安考察。今年5月13-14日,国家林业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我市隆重召开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br>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br>
  1、大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采取了“高新技术严防溢出”等限制政策,引发了信任问题、三通问题、投资限制问题等,导致两岸关系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增加了两岸林业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不确定因素。<br>
  2、发展基础仍较薄弱。三明林业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率仍然不高,全市规模以上以林产品、竹、藤、草为原材料的加工企业近52家,近70%的企业以消耗木材为主,加上规模以下众多小木材加工企业,使得木材资源与消耗的矛盾加剧。林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全市林产加工企业主要以科技含量较低的胶合板、刨花板为主,生产高中密度板以上的企业较少,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产品档次低,产业链短,“一根木头三块板”的格局未根本改变。<br>
  3、投资环境不完善。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三明存在着明显的区位劣势,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相对滞后,生产运输成本较高。在政策层面上,作为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与相邻地区比较,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对台招商引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br>
  4、项目工作水平不高。在项目策划过程中,不够重视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调研,前期工作不细,低水平策划生成项目,针对性不强,符合台商投资意向的项目不多,台资企业投资项目少,规模小,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加工方面的项目少,特别是缺乏台商投资一体化的林业项目。目前对台合作基础比较薄弱,台商资源紧缺,对台合作项目较少,特别是大项目尚未取得突破,影响了项目的招商实效和产业的提升。<br>
  5、实验区建设进展不平衡。部分合作区和县(市、区)对实验区工作抓的还不够到位,推进措施还不够有力,进展情况还不够理想,特别是对台合作交流还没有大的突破,同时,实验区统筹协调机制还没有很好建立起来,市县间、部门间沟通协作还不够,影响了实验区工作的整体快速推进。<br>
  四、思路与对策<br>
  1、继续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首先是加大林权管理和服务力度。加快林权证发放进度,全面启用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提供林权登记、评估、流转、变更等服务。其次是加大林业投融资创新力度。成立林木林地收储中心,全面推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放低门槛,降低成本,努力突破林农个体散户和农村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问题。第三是加大林权流转规范力度。以永安林业要素市场为龙头,设立各县(市、区)林业服务中心分市场,定期发布信息,公开流转交易,防止低价贱卖和林农过快失山失地。第四是加大林地使用费与农村社会保障结合力度。积极探索林地使用费与农村医保、低保、养老助学、扶贫济困相结合的具体办法,提高村集体的公共服务能力。第五是加大林农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引导林农以亲情、友情和资金、技术为纽带,建立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新型林业经营实体及各类专业协会,推行专业分工,规模经营,促进林农增收。<br>
  2、着力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调整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从传统的注重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林业产业投资方向转变,通过合作交流,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实施生态公益林、生物多样性、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三大保护工程。推动森林资源培育,建立造纸、人造板、大径材三大原料基地。推动山地综合开发,发展笋竹业、名特优茶果、苗木花卉三大特色经济。推动林产工业集群建设,培植人造板及木竹制品、制浆造纸、林产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推动林业新兴产业培育,拓展生物制药、森林食品、森林旅游三大重点领域,不断提高三明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br>
  3、切实抓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或委托造林、租地造林、订单林业以及参与低产林改造、非林地造林等有效形式,联办工业原料林基地,把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和林农拥有的林木林地、劳动力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定向培育、规模经营,创新森林资源培育模式。大力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创新。与林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接轨,积极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针对林改后林农普遍缺乏林业经营技能的实际,加快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96355林业热线服务,并充分发挥各类科技示范园(基地、片、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林农的经营管理管理水平,加快科技兴林步伐。<br>
  4、积极引进各类项目。一是进一步提高项目定位。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培育和发展1-2个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突出抓好一批影响全局的龙头骨干企业和省级重点项目,逐步改变我市林产工业规模小、布局散、档次低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项目招商。我市木竹原料的初级加工基本饱和,关键是延伸产业链。重点是围绕榨干用尽现有人造板、纸及纸浆、松香等初级林产品和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来策划生成项目,并把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用工及运输成本等前期工作做实做细,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招商。充分用好“5·18”“6·18”“9·8”等全国全省招商平台,全力以赴办好第二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三明洽谈会,争取参展参会客商、签约项目特别是台资项目上有大的突破。三是进一步深化项目建设。加强森林资源配置,实行利益共享机制,在原料供应、建设用地、资金信贷等方面,大力扶持大亚木业、青山纸业、永安林业等龙头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引导林业产业向规模经营、深度加工、系列开发方向发展。<br>
  5、着力营造台商投资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强化制度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的有关涉台政策,对国家和省上已经实行的对台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并加强对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坚决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打折扣和偏差现象,取信于商,增强业主投资信心。同时,根据国务院、国家林业局赋予三明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和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功能和使命,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三明市实际情况和实验区建设的要求,制订出台实验区优惠政策,对投资实验区的台商企业和合作项目予以更多的扶持和政策倾斜,为明台林业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要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国际惯例的运行机制,顺应世贸组织规则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加大林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路电设施、信息、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全国性、区域性的林产品批发市场。三是构筑合作平台。构建明台林业合作的政策制度创新、技术支撑、金融合作、林业信息、招商引资、科技示范、台湾农民来明投资的创业园建设平台等。<br>
  五、几点建议意见<br>
  1、加强政策扶持。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对台合作基础比较薄弱,台商资源相对紧缺,加上区位距港口较远,交通运输半径长,原材料的进口和产品出口成本费用较高,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台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由于没有地方立法权,所定优惠政策的法律效力十分有限,建议赋予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与福州、厦门等台商投资区同等的优惠政策,在税收、土地、信贷、人员交流、物种及技术、设备进口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吸引台商台资,加快推进对台林业合作交流。<br>
  2、允许创新突破。现行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森林资源越多的地方,林业管得越严、越紧、越细,以致出现林产工业发展反而滞后于少林地区或无林地区的奇特现象,从中也反映出林业改革的紧迫性。为此建议准许三明根据“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原则,按照有利于资源培育保护、有利于林产工业发展、有利于林农增收致富的要求,在管严、管好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开展商品林经营放宽放活,尤其是林木采伐管理、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试点探索,并允许突破某些现行的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断适应两岸林业合作的新形势,推动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快林业发展。<br>
  3、帮助构筑平台。由省林业厅、省台办、省外经贸厅和三明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林博会,是三明市目前唯一定期举办的全市综合性经贸活动。2005年首次举办,成效明显。但其规格、规模及影响力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建议从今年起将“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三明洽谈会”纳入全省重要经贸活动序列,争取升格由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局联合主办,以提高层次,扩大影响,不断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海峡西岸有影响的经贸活动平台。<br>
<br>
责任编辑:陈 真</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情况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