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 发表于 2016-7-9 11:14:36

没有什么捷径 不走弯路便是捷径

    在企业工作的家人,最近要写一份报告,告诉我:百度搜索了很久,也没找到多少关于这个话题的、有用的干货。    我想了下,跟她说:你可能方向错了,像这种偏小众的话题,不能用百度、Google这种大众搜索工具,而应该通过专业数据库、精准定位来搜索,必要时候还得直接致电相关机构和负责人,以学习取经的名义索取相关信息(不涉密)。    今天花了大约30分钟帮她找到了这两三年来关于此话题(这个话题诞生也就两三年)最详尽最权威的资料,数了数:10篇PDF论文,2篇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以及4篇TXT文档(每篇又内含同主题的多篇),文字加起来大概有10多万字。    发送这些文件前,我快速阅读了这些文章,不敢说100%记得住,但哪篇文章讲什么,哪些可以写进报告并做SWOT分析,我心里是有数的。她在QQ那边接收了这些文件,然后发了一个“流汗”的表情过来,说:“看不完……”    起初,我有点不理解,回复:“我看了下这些文章的作者,多数都是一线负责人或操作者。关于这个话题最精华的介绍和分析,几乎都在这里了。假如你都不知道别人做到什么水准,就去写可行性报告和相关建议对策,怎么可能写的好?”    不过,这些话发出去之后,我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快速学习能力。    家人和我不一样,她没有受过多少速读、提炼和概括的训练,甚至在“选择”时也可能存在问题。    像一边查找资料,一边速读,还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关记忆单元,这种做法或者说思维,她目前是不具备的。    我把这种做法或思维,视为快速学习能力(的一种)。    做记者这一行就10年了,下面通过几个亲历的小故事,来探讨一下如何获得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    第一个故事是买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每次买新电子设备之前,我会泡相关网络论坛一两天。这种做法,常常能让我找到最适合自己需求、性价比最高的手机等电子设备。这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帮我扫盲了——当手机等电子设备入手之后,我基本不会碰到有太多使用上的困难和麻烦,因为这种设备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在论坛上早已有人碰到并解答,而且相关使用窍门我也知道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上面这个故事,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种做法的好处,等养成习惯了,大家可能就知道它的威力有多么大。    第二个故事有关速读。我的速度能力是Google Reader锻炼出来,不幸的是谷歌把这个功能废掉了。曾经在Google Reader里订阅了10来家中文媒体(几乎搜罗了我能找到、有原创能力、报道国际新闻的媒体),以及英美和亚洲其他国家20多家英文媒体,如果对方不提供RSS功能,我就自己给它“烧”一个RSS(现在很少人用RSS,这儿就不介绍怎么“烧”RSS了)。    我有强迫症,只要Google Reader显示有未读条数,就要把它看完才能安心入睡。这件事做了4年多,每天大概有总数2000+条新闻,要一条条精读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速读+重点阅读。这个过程非常非常痛苦,我是全年无休在做这事,因为有时差,很多外电都是北京时间每天凌晨更新,因此我凌晨1点下班回家后发现又有几百条未读,几乎天天看到凌晨4-5点才能看完,随后才能安心睡觉。    这事养成习惯之后,有两大好处:一个就是上面说的速读能力,当每天都这么有意无意训练自己时,题材会越来越熟悉,然后浏览速度会非常非常快,“一目十行”;第二个就是你对某个新闻事件的判断越来越精准,因为国际新闻领域,尤其是时政类国际新闻,几乎没有什么“新鲜事”,多数都可以追溯至几个月前、几年前、几十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历史瓜葛——往大里吹牛皮,这就是“看问题的历史眼光”。**** Hidden Message *****    上面四个故事都是个人对如何拥有快速能力的看法,总结起来是四句话:
1.磨刀不误砍柴工;2.海量阅读并研究;3.站在巨人肩膀上;4.不断模仿和提高。
    我坚持一个观点:做新闻也好,做别的事也好,像乔布斯那样“凭空”创造出苹果并风靡全球的事情,越来越少,今后还会越来越少。一个更现实、可行和有效的做法可能是:不断模仿,不断在模仿基础上提高,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审视、规划自己。    我也越来越相信: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捷径,不走弯路便是捷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什么捷径 不走弯路便是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