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五新”文章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黄友杰</p><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br>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持续保持稳定,农村面貌不断改善。但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如何做好“五新”文章,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br>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辟增收富民的新途径<br>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任务是富裕农民。只有又快又好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一是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按照“两带一圈”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巩固发展粮食、果树、茶叶、畜牧、水产、蔬菜、食用菌、建莲等传统产业,全市计划粮食总产127万吨,水果73万吨,茶叶2万吨,肉蛋奶22.3万吨,水产品8.55万吨,蔬菜190万吨,食用菌(鲜品)16.5万吨,莲子3000吨;加快发展优质烟叶、笋竹、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全市种植烟叶面积45.7万亩,新发展竹林面积3万亩,笋制品产量10万吨,肉牛出栏6.7万头,肉羊出栏24.2万只;大力发展苗木花卉、药材种植等新兴产业,全市新建苗木花卉基地5000亩,新植红豆杉等药材3万亩。继续抓好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32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继续实施“良种工程”,加速引进、繁育、开发农业各类优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加强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教育培训,让更多的先进实用技术进入农户。继续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发展高效种养模式,推广增产增效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影响力好、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在肉牛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花卉苗木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上实现大的突破,带动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进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林业产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2家,省级龙头企业新增3-5家,亿元龙头企业增加2-3家。三是要发展外向型农业。要加快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林业“三五”工程,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台湾林业产业转移的吸纳基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先行区域。继续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合作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农业专场招商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重点产业发展。以全省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引进台湾品种,建立优良品种繁育基地,为外向型农业构建平台。四是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粮食、林业、畜禽、果茶、食用菌、药材等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传统优势农林产品及其精深加工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增大转移农民的产业载体,延伸农民增加收入的产业链条。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服务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五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创新劳务市场对接机制,举办全市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实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全市计划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六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组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重点帮扶3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和31个少数民族村建设。继续实施“造福工程”,采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小额信贷等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促进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br>
二、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培育社会主义的新农民<br>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我市200万乡村人口中,有近50%的人口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95万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有20多万人,大多数劳动力没有经过系统地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劳动力素质低,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从城市与农村各选择一批中小学进行结对帮扶。二是要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以农科教培训中心、农函大、农广校、农业155为依托,大力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巾帼科技培训工程”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大规模开展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全市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人。三是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每个村建立健全阅报栏、宣传栏、文化科技卫生综合服务站。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br>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村容整洁的新村镇<br>
村镇建设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村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要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以工业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产在社区的现代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新村镇建设。一是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二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率先发展县城区,加快发展县域次中心,逐步发展一般乡镇三个层面的要求,突出抓好县城建设,重点建设县域次中心,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县域次中心为重点,以村镇为基础的小城镇建设体系,进一步发挥县城和县域次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引导各类资源向小城镇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要加强新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全面整治“闲置房”、村庄整修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并有计划地逐步把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差的高山村、边远村以及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自然村的农户集中安排到城镇或中心村周围安家落户。积极稳妥推进自然村整合,大力改造空心村、城中村和城郊村,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同时,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现代文明为目标,加大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努力把三明农村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br>
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乡风文明的新风尚<br>
塑造乡风文明的新风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深入开展以帮扶贫困山区和贫困群众、为农民办好事实事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提高“三下乡”活动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深化5个原中央苏区县与泉州5个市(区)以及民间商会的结对共建活动,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带”建设。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美德在农家”等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农村文明创建品牌。以“优化人居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治理脏乱差和移风易俗为重点,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貌。<br>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管理民主的新机制<br>
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探索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要以乡村换届选举为契机,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双带双创”活动,倡导“三向培养”,努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创新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和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进村党组织“三级核心网络”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村内“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br>
作者为三明市委农办主任<br>
责任编辑:陈 锋</p> 公车上本没有裸女 转贴的多了 也便成了裸女 没有点击率楼主是不幸福的 面没有回帖的楼主则更不幸福 一天不灌 就好象人在地上没有影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