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调研报告
黄国先 赖 荣</p><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发展生态农业,整治农村环境,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污染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内涵明确规定,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推进,争取“十一五”期间能够明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为此,近期农工党三明市委会按照农工党省委的统一部署组成两个调研组,深入三明、永安两地农村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走访、考察了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岩前镇和中村乡三个乡镇和九个行政村,以及永安市西洋镇、安砂镇和槐南乡三个乡镇和三个行政村,详细了解乡镇、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和当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沼气建设和改水改厕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br>
一、三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本情况<br>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是以种殖、养殖等为主要的收入方式,均设有环卫站并有相应数量的环卫工人。乡镇生活垃圾处理以填埋、焚烧和随处堆放三种方式为主,乡镇所在地均建有数量不等的有化粪池的公共厕所。<br>
1、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初见成效。据统计,2003年全市生猪出栏152万头,存栏112万头;牛出栏3万头,存栏12万头;家禽出栏3100万羽,存栏1342万羽。全市畜牧业产值21.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65%,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2002年市委、市政府就下达了《关于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通知》,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市十二个县(市、区)完成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禁建区、禁养区的划定工作,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同时成立三明市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局长任常务副组长,协调全市项目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连续二年把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级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农村沼气示范工程专项经费。目前,我市已建成沼气池约3万口,遍及全市十二个县(市区)100多个乡镇。<br>
2、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一定程度治理。绝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垃圾中转站,并有专人负责打扫、清理和运输。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如三元区中村乡、永安市安砂镇均建了垃圾焚烧炉。<br>
3、工业污染及农药、化肥污染得到初步治理。对一些影响周边环境的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限期迁移。同时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笋竹等加工业,对废弃物实行定地堆放,集中焚烧,实现物质综合利用。同时加大对现在污染企业的综合治理,实现达标排放。<br>
4、农村改水、改厕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投入改水资金2131万元,新增饮用自来水8900余人,还投入1939万元新(改)卫生厕所3.62万个。<br>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br>
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1、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主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没把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造成治理资金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和不足,制约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如修建一个公厕所需费用20多万元,资金缺口很大。<br>
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尚不到位。目前我市畜禽养殖污染主要采取沼气池厌氧、回收沼气的初步治理办法,仅是减轻污染,并不能真正解决污染环境问题。这种处理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规模大的养殖场沼气用不完,对外排放既不安全又浪费资源。二是沼渣、沼液产生量大,回田利用不彻底,而且大部分仍然超标排放。同时沼气池建设也存在设计、施工不够规范、沼液、沼渣利用率低等问题。大多数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只是将粪便拾起来出售,未建设沼气无害化处理设施,而绝大多数散养户对于残留的粪渣、尿以及食物残渣等普遍采用水力清理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粪水混合物。对这些粪水混合物的处理方式一是将其排入河流,二是排入附近的池、湾或低洼处,三是自然渗入地下,四是部分施入农田(较多的施入菜园)。可以说,这些污水流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不但会对地下和地表的水质造成污染,也会对当今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br>
3、农村生活污染比较普遍。大部分农居点的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沉淀后就直接排放或渗入地下,少数的生活污水甚至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可以迅速渗入地下,表面看来对农村环境污染不大,但正因为如此,对地下水的污染就非常严重了,长此以往对农民的居住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是非常不利的。虽设有环卫站,但我市环卫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中转站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增加了管理难度。<br>
4、农村改水、改厕各地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市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缓慢。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68.83%,农村无害厕所普及率为39.52%(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67.41%和47.62%)。我市农村因水媒、肠道引发的传染病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不少,群众饮水改厕的愿望迫切,而改水改厕重在大量资金投入。据统计,农民个人投入占总投入的70%,所以改水改厕工作各地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进展缓慢。<br>
三、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br>
1、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要进一步广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增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责任感,把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市、县(市、区)二级应分别成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以农业、环保部门为主,建设、计划、经贸、财政、工商等相关部门为辅,在主管部门下设办公室,负责抓紧现状调查,摸清情况,制定计划,切实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br>
2、坚持综合利用,实现有效治理。要通过综合规划和设计配套,使畜禽粪便资源化,尽量实现零排放,才能解决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难题。对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项目,农业、畜牧、环保部门要认真贯彻《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严格把关,引导鼓励企业走综合利用的路子,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要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推广粪便干、湿分离,尽可能把干粪回收生产有机肥,少量粪便随废水进入沼气池厌氧后,产生沼气回收利用,使畜禽粪便和污水最终上山、下田、入塘,变废为宝,实现零排放。要将畜禽污染综合治理防治与生态市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农村发展农牧、鱼牧、果牧相结合的牧—沼—果、牧—沼—鱼、牧—沼—菜等种养模式,实现对有机营养物质进行多层次的利用,达到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的。引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利用有机肥料和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立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br>
3、加强部门协作,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步伐。各地要结合文明村建设,协同农办、水利等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提供的资金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制定完整方案,避免操之过急,以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素。<br>
4、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各级政府应实施对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这类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扶持政策,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予以重点补助,并把有否建好生活污水净化设施,作为年底验收考核合格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镇以后逐步建设。建制镇要单独或联合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场),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br>
5、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村镇对农村环境建设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可以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和产业特色探索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村镇建设。要突出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抓好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项目等。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要予以关停,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合理利用空间资源,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br>
(作者单位:农工党三明市委会)<br>
责任编辑:陈 真</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