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发展能力是增加三明农民收入的根本之举
郭非凡</p><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增加三明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从目前农产品多于属初级产品的结构及市场大多供过于求的关系来看,要全面并且是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不现实的,提高个别农产品价格又无济于事,如2004、2005年受中央利农好政策之优惠,同全国的情况一样三明的大米、黄豆等部分农产品提价有利于农民增收但仍然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基本途径之二是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以增加农民收入,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一是要解决三明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二是要解决三明农村城镇化发展迟缓,尤其是像三明地区中心城市偏小、城镇人口太少而影响市场空间和交易容量,以及“以市带县”、“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乏力的问题;三是要解决三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现代化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加快三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也只能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逐步解决。所以,必须极大地提高我们创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尤其是增强自主创新以加快发展的能力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明农民的收入问题。因此,切实增加三明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发展能力上下功夫。<br>
一、提高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能力,充分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潜力,提高家庭经营的比较效益而使农民从农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br>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农业基本经营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色。因此,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三明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仍然来自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对全市农村固定观察点二百多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计算,2004、2005年三明农户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所占的份额达到71.60%。而家庭生产经营的又主要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两者分别各占42.4%和26.10%。所以在农村生产经营仍然长期是以家庭为主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注重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挖掘家庭经营的潜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完善家庭经营机制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营体制、基本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所努力的基本内容。<br>
二、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加快三明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的进程,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而使农民从农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br>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按照大农业、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思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新型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即通过产业化经营来大大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市场化水平和经济质量、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经营收入,是三明农民必由之路。因为,只有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即实现三明农民生产的科学化和技术化、取向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经营的规模化和公司化,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新型农业,才能改变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效益低下的传统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提高三明农户生产经营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例如,沙县通过产业化经营使传统的“沙县板鸭”、竹凉席等加工走出农户家庭小作坊小规模生产经营的老路,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产业化经营路子,沙县农民从由板鸭、竹凉席的加工制作带动的年创产值各超过一二亿多元的鸭业、竹业的产业化经营中获得颇丰的收入。因此,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是三明农民的必由之路并且是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党和各级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且在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中的当务之急的并且是重要的职责。<br>
三、提高推进经济市场化的能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使农民从农副产品的生产经营中获得更多现金收入而增加三明农民的收入。<br>
长期以来,三明农民收入水平提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副产品难以进入市场转化为商品,因而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比率偏低,致使三明的农村经济仍然呈现出浓重的自然经济的性质和自产自销的特征,即山区农民很大一部分农副产品或因产品老化、或是品质不高、或是市场信息等因素而不能进入市场,因而也就不能转化为商品而变成现金收入,因而被动、无可奈何地增加了三明农民自给性消费。据农村调查队在农村百户农民家庭收入的调查统计,2004-2005年三明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中的现金部分只有66.00%,实物收入的比重仍然高达34.00%,比2000年还高出4个百分点。因此,要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加大力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尤其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构,及时淘汰产量低、质量差、价格低的老品种,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市场广阔、价格好的农副产品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率,使更多的农副产品能够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从而增加三明农民的现金收入。因此,结构调整优化是三明农民迫在眉节的并且是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党和各级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中的当务之急的并且是重要的职责。<br>
四、提高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能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加速农民向城镇居民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扩大社会就业门路,拓宽三明农民增收的渠道。<br>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剩余劳动力的生产率,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点。在现阶段三明农民家庭的生产经营中,非农产业的开拓很不够,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应当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资金、技术、服务、市场等方面给农民以更多、更实的帮助扶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军,使农民增加或加工业、或交通运输业、或建筑业、或服务业、或商贸业等非农产业方面的收入。另外,在目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社会就业机会,进而使农民进城打工的劳动收入不会太多的情况下,三明市、县把加快发展小城镇、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尤其是实施了泰宁县朱口镇、尤溪县洋中镇、沙县青州镇、永安市小陶镇和将乐县万安镇作为三明这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次中心城市的县域经济的次中心城镇予以大力扶持和大力发展,这对于以城市化带动和扩大农民就业无疑具有十分积极、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西方各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城镇就业机会是农村的五至六倍,城镇收入水平是农村的三至四倍。因此,三明农村城镇化、社会城市化既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目标,也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br>
五、提高推进经济工业化的能力,加快三明农村工业化发展,扩大乡村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率。<br>
大力发展乡村工业、乡镇企业是各级政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三明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主要途径。如今,乡村工业、乡镇企业的产值在三明市农村经济中已经超过传统的老大即农业的产值而成为三明农村经济的主力军,2004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90%,而第一产业(农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10%。农民在乡镇企业务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民的增收曾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在1991-2000年农民在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曾经高达16-22%,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大发展的1991-1996年“九五”计划期间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更高达37%。但是,在今天三明农民收入的构成中乡镇企业却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2004-2005年,在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的收入中来自各类乡镇企业(包括集体企业的转移收入)的份额只有7.40%,仅仅相当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根据农村调查队的定点农户家庭调查统计,农民家庭生产性纯收入中第一产业达到60.70%、第二产业仅占24.40%。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明大量的乡村工业、乡镇企业也是“大老粗”、“多散小”尤其是市场竞争力弱,同样面临着体制机制创新、生产经营转型、技术改造进步、产品升级换代尤其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的艰巨的任务。由此可见,三明的市县乡各级政府必须重视推动乡村工业、乡镇企业的新一轮创业,尤其要大力推进转机建制和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生存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再现乡村工业、乡镇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以带动和扩大农村就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br>
六、提高推进服务社会化的能力,加强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和科学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素质和增收创收的能力进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br>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原来承担行政领导、政府服务的集体组织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体制改革为农民自治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致使我们的农村经济尤其是集体经济缺乏强有力的集体组织的引导和支持、支撑,以至于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弱化甚至有名无实、负债累累,出现了“民富村穷”、“民富乡穷”、“民富镇穷”、“民富县穷”的状况。所以,提高发展能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大力加强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关注重视、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的力度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财力,同时也提高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能力,切实有效地服务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同时,在另一方面是原来农村的社会化服务就十分薄弱,尤其是农业的科学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村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的社会服务,农民的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和法律服务尤其是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等权益的保障服务,以及其它许多方面的社会服务都比较差,我们必须健全、完善和推广以农村的科学技术、资金、财政、信息、市场、营销等等为重点的多方面的农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切实支持农业发展、推动农村进步、帮助农民增收。因此,大力推进农村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实现服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三明农民走向市场、走向现代化、走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br>
七、提高推进体制科学化的能力,大力推进三明农村经济尤其是“税费”体制改革,着力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进而保障农民收入不减少,切实保证农民实实在在增加收入。<br>
从根本上来说,“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实质是体制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创新体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至关重要,也最为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三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许多。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又决定提前在2006年全面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这切实给广大农民以极大的鼓舞,但由于农业税只是农民众多负担中的一部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没有走上全面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致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因缺乏整体的设计、规范的操作和制度的刚性保障而阻力大,以致农民的负担仍然偏重,使农民的有限收入从各种负担中流失,而且流失的又基本上是现金部分,更使农民的纯收入减少了本来就不多的现金收入的比重。为此,必须坚持稳定并且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和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各种“税费”改革,直接、有效地减轻农民负担;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壮大乡村财政以增强乡村办事的能力尤其是财力,还要逐步化解日益严重的乡村债务,尤其是着力解决困难村、乡、镇正常运转的经费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建设林权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信用、信贷服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深化就业体制改革,逐步协调直至统一城乡的就业体制、培训机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便捷地转移;深化保障体制改革,尤其是贫困救济、灾难救助和医疗、卫生、养老、失业等商业保险、社会保障,提高农村抵御天灾、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保护农民利益,尤其是在目前农民难以摆脱“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情况下,唯有社会保障方能更加切实、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大力创新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三明农民进入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生活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奋斗目标和艰巨的任务。<br>
作者为三明市委讲师团副团长<br>
责任编辑:林运裕</p> 二十小时都花在一件事上 的确有些双手疲劳 不可否认我等级很低 可是我很能顶 而且永远不会灌水 回一个帖需要理由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