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是我少年时代最崇敬的人,高中、大学时曾经疯狂地购买和周恩来有关的书籍。如《风雨四十年》、《周恩来传》、《周恩来卫士回忆录》、《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等。通过这些阅读,使我对周恩来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丰富阅历、卓越才华、完美人格、崇高道德、高尚情操、伟人风范、非凡魅力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产生了深深地震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周恩来成了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成了我学习模仿的榜样。见贤思齐,我总想着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能够从精神上向周恩来一步一步地靠近。后来,因为忙于工作,又沉溺于家庭的琐事俗物,读书学习方面比学生时代就有了很大的放松,但是,对于周恩来的崇敬之情依然不减。偶有闲暇,扪心自问,也深感不安,但总是没有少年时代的学习劲头。于是,职能在叹息和悔恨中送走一天又一天的宝贵时光。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的懒惰有了很大改观,我的沉睡依旧的敬意再次激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是重要一环,其中就包括观看一批教育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就是其中必看一部。在单位组织集体观看之前,我利用一个周末的晚上,在家中静静地观看了这部影片。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情的潮水不由自主地奔涌激荡,久难平静,情难自已。
尽管电影中演员的表现与我从书上得来的印象有些差距,演员要逼真地再现周恩来的神韵风采尚有不足,但是,影片的内容还是深深地打动我心。高潮之处,每每热泪盈眶,不觉泪下。概况来说,有四个方面最最感动我心。一是周恩来为民的情怀;二是求实的精神;三是风险的境界;四是高尚的情操。
一是为民的情怀
影片以三年灾害时期周恩来赴伯延公社调研的故事展开叙述,展现了周恩来心系人民的五四情怀。其实,为民也是周恩来践行一生的信仰。从血雨腥风的地下斗争到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从殚精竭虑的建设时期到鞠躬尽瘁的文革岁月,周恩来念兹在兹的都是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可亲可敬可爱可怜可畏的人民。他用一生的辛劳付出和忠诚坚守,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为民情怀。丰碑无言,精神永恒。周恩来的一生诠释了为民的内涵和真谛。从三十八年前十里长街的沉痛哀悼到今天依然绵绵不绝的追思怀念,以及广泛的景仰和赞誉,无不是对周恩来为民一生的有力见证和至高褒奖。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为民一生的周恩来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正如影片中所说:“五十年,一百年,永远,世代相传”。
二是求实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在这方面,周恩来无疑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影片中周恩来在伯延公社调研饥荒情况的故事,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也是对周恩来求实一生的细节记录和瞬间展示。求实的精神贯穿了周恩来的一生。无论是五四风潮时的学生领袖,还是建设年代的大管家,还是文革风暴中相忍为党的总理,始终闪烁着求实的光芒。正是因为刘少奇、周恩来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纠正了“大跃进”的错误,进而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推动了经济工作的恢复和群众生活的改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周恩来一生都以求实的精神,为祖国和人们的事业而奋斗,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三是奉献的境界
奉献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周恩来的一生是奉献人民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奋斗,深情诠释了少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雄心。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在他身上都不是喊喊而已的口号,而是矢志不渝的信念,是践行一生的宗旨。知易行难,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敢于奉献的情怀和境界,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人。以他为镜,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增添了奋斗的勇气和奉献的信念。不觉想到,相比于周恩来长年累月每天16个小时以上的工作量,甚至有像万隆会议时一周仅睡13个小时的记录,再想想自己的加班经历,又算得了什么呢?
四是高尚的情操
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却常常心怀百姓。而且,虚怀若谷、儒雅谦和,待人以宽、律己以严。夙夜在公、呕心沥血,这样的道德修养着实令人高山仰止,足以感天动地。
一部电影,讲述四个昼夜的故事,是周恩来为民、求实、奉献一生的高度浓缩和集中展示。窥斑见豹,可以略微想见周恩来一生令人倾倒的迷人风采。透过周恩来这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共产党人在为民务实清廉方面的不足,以此为镜鉴,加强律己修身,定可换来崭新的面貌,定可迎来全党和全社会的清风正气。
我期待,更坚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