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yang200581 发表于 2016-6-22 10:51:35

风景无限旧书摊

风尘仆仆的旧书摊,在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闹市,很少有人关注,颇显得孤零落寞,我却对她情有独钟。

  在商业气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她的书卷气显得卓尔不群。那些久历风尘的旧书,仿佛天生丽质的材夜思,清水芙蓉已然魅力四射。

  比之贵族般显赫的书店,旧书摊无异于平凡的草根。然而,卑微的出身也抹杀不了她坚韧的生命力。依旧在孤寂中坚守闹市一隅的文化阵地,这种孤寂而执着的坚守,好似远古的独行侠,令人为之动容。

  善于享受孤独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更何况这份孤独中还流露出不同凡俗的精神气质。因而,我对旧书摊多年的钟情一直痴心不改,历久弥新。

  印象中最美的还是大学时的旧书摊。每逢周末,校门口总能见到那位高高胖胖、态度谦和、面带微笑的中年摊主。他风尘仆仆的容颜一如那些久经风尘的旧书,质朴、踏实、厚重,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他懂书,但并不以此而奇货可居索要高价。我就曾花5元钱购得1981年人民出版社的一套两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还有一册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而出的装帧精美的《周恩来外交风云》,定价29元,售价2元。那时的我几乎是每逢讲周之书必买,见此书则激动近乎疯狂,如同饿狼见了美味一般,马上把摊上的四本全部买下,一本自享,其余送人。

  有时街上还有书店的特价书,要么一到三折,要么五元一本,价格不贵,质量不俗。这样的机会简直是女人眼中的名牌服装血本大甩卖,我岂能放过?

  我最初读到的韩石山和谢泳作品——《文坛剑戟录》和《逝去的年代》就是得自这样的书摊淘宝,两本只花了10元。不料很意外的一次偶遇,从此竟然莫逆于心,无限钟情,仿佛萍水相逢,而携手人生。之后,近十年间,几乎收集到了他们出版的全部作品。还有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的民国学术经典文库一套30册中的一大半也是以极低的价格购自旧书摊。如此机缘,也算是上苍对于爱书人的垂怜和眷顾吧。

  书和人相得益彰的,好书只有碰上识她的知音才能物有所值,适得其所。否则,要么流落风尘,要么葬身造纸厂。旧书摊正是书与读书人之间的一座别样的桥梁,仿佛优秀的媒婆,不知成就了人间多少美好的姻缘。

  好书也造就着读书人,仅有大专学历的厦门大学教授谢泳就是在旧书的海洋里涵泳而卓然有成的典型。

  韩石山先生在《我最看不起谢泳的地方》一文中说:“去南宫文物市场寻觅旧书刊,是谢泳在太原时的嗜好,多少年来,风雨无阻。”一个夏日,两人“来到一个旧书摊,前面是一堆破旧书刊,后面是三四个麻袋,塞得鼓鼓囊囊,像是早已认识,跟摊主打过招呼,谢泳扬扬下颌问,那是什么,说是从省政协收购的废旧档案。谢泳眼睛一亮,过去扯开一袋的口子,抓起几本,飞快地翻动,旋即扔在地上,又抓起几本,仍是飞快地翻动。我凑过去,只见全是些花名册呀,会议记录呀,通知呀,文件呀,有油印的,有手抄的,也有铅印的。谢泳仍翻看着,看过两个麻袋里的,又看地上两个纸箱里的。看过了,踢踢纸箱子,说这不要,要那几个麻袋。"给个价"?"四千。""车呢?"

  摊主指指身后不远处的一辆破板车。"你拉上送到我家,我随后打的赶去,到了家里给钱。"

  谢泳淘书的气魄与风采,以及眼光之犀利,动作之敏锐,出手之大方,由此可见一斑。正是这几十年如一日地钟情旧书摊,才成就了谢泳独特的学术成就和魅力。关于储安平、《观察》杂志、西南联大、民国旧书、知识分子、教育研究、文学研究等一系列的专著不断问世,并在学界广受赞誉,他的著作自然成了爱书人的抢手货。

  然而,科技进步,信息检索便捷,网购发达,好书渐少,读书群体萎缩等诸多原因,旧书摊也日渐萧条了。去冬,有同事赴太原访南宫文物市场,所见旧书摊前颇为凄凉冷落,难道是谢泳去了厦门,太原就少有人买旧书了吗?

  大城市的旧书摊在没落,小县城压根就没有过,我想淘旧书,无异于九天揽月,痴人说梦,只能气的牙根痒痒。于是,只能在抚摸旧书的时候,怀恋回味往日淘宝旧书摊的情形,以及往昔旧书摊的无限风景,而这道风景已在时代的匆匆脚步中渐行渐远。

/ty雪儿 发表于 2016-6-26 23:36:50

我以前也喜欢在旧书摊淘书,现在很难淘到了,不知哪里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景无限旧书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