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及其践行路径
<p align="left" style="list-style: none; text-indent: 2em;"><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 face="宋体"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line-height: 28px;">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成为人们热议的亮点。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的主线。这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的新升华。<br>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源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华大地上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坚持绿色发展,营造美好生态环境,创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要会议、决议的文件中,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已高频率出现。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一个绿色发展的新时代。<br> <b>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直面现实国情的必然抉择</b>。在世界现代化运动史上,象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性,一直与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突相互缠绕。现代化在创造了丰硕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生态对发展的承受力,导致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亦产生了人与物质变换的断裂,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面对生态问题突出、生态压力巨大等现实国情,补齐生态短板,加快推进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合理调节,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攻克的难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中央毅然决然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长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系统退化的涅槃之痛后选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br> <b>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我们党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担当</b>。全球严峻的环境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已不是单一国家的内部问题,而成为各国需要共同应对共同解决的问题。早在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以专章《人类安全的新维度》,翔实地介绍了环境、食品、卫生安全方面所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此后,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一直致力于推进全球环境安全宣传与推广工作。我们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与联合国的国际机构主推的环境、生态安全理念是相契合的,并具有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政策措施,在中国推广实施后可为破解促进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世界性难题提供值得期待的中国方案。无论是全球生态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可以说,开放的中国需要世界,开放的世界更需要中国。<br> 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光明前景,但是实现中国梦的构建要素——绿色发展,目前还正“走在途中”。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路径。<br> <b>制定科学可行的总体规划</b>。规划,是绿色发展的前置条件。宏观上,国家要制定长远的绿色发展规划,各地方规划则根据国家规划,结合地区的条件、特点制定。鉴于绿色发展已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各地各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应切实将绿色发展落实到位,科学布局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要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条件,优化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使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环境因素协调和谐。<br> <b>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b>。转型,是绿色发展的必备基础。下大力气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研制发展绿色工程技术,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高新技术设备,努力提升我国经济绿色化发展水平。要积极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努力形成文明、节约、低碳的消费生活方式。从长远来看,坚持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就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资本也就转化为发展资本,绿水青山会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br> <b>构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b>。体制机制,是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要构建并完善绿色发展的决策机制,严格遵循科学决策程序,从产业结构、项目投资、运行模式等源头把好绿色关口。要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产权和用途管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守住绿色底线,守住山青、天蓝、水净、地洁的良好环境,用制度保障绿色发展行之久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构建绿色发展的新型市场体系。要建立不同工业企业间的共生代谢关系,尽可能降低工业品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br> <b>培育绿色文化。</b>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保护自然、实行绿色发展就是增殖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如先人说过的“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主张。只有使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境,使大家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绿色发展公益活动、生态文明创建活动。<br> <b>加强绿色发展的法制建设。</b>法制,是绿色发展的法治保证。根据绿色发展的要求,应丰富我国生态法律内容,制定、完善资源合理利用法、环境监测法等预防性法律,抓紧制定、完善清洁生产与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绿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管,严格杜绝立法环节与执法环节脱节的弊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不少地区对生态环境发生的问题监管疲软,从而使已存在的生态法律法规跛足难行。要加强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的司法力度,依法追究、惩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失职行为甚至犯罪行为。<br>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 122, 174);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line-height: 27px; background-color: rgb(233, 232, 232);"> </span><font color="#117aae" face="Arial, 宋体"><span style="line-height: 27px;">李世华 来源:学习时报</span></font><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em;">)</span></font></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line-height: 28px;"><font size="3"> </font></span><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