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行”:别解新悟识公文
<div align="center"><font size="4" color="#ff0000">“知情意行”:别解新悟识公文</font></div><div align="center"><font size="4">房立洲</font></div><div align="center"><font size="4"><br></font></div><div></div><div style="text-indent: 3em;"><font size="4">知情意行,原本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用来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付诸实践的过程。“知”指的是认知、观念;“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意”指的是意志;“行”指的是行为。然而,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对甲事物的认识,往往会给我们认识甲事物以外的其他事物带来前所未有的启迪。某日,当笔者用“知情意行”这四字来观照公文写作时,突然对公文写作有了更为透彻的“顿悟”之感。笔者以为,加强对公文内容中“知情意行”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规律,从而找到一条迅速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新门径。</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3em;"><b><font size="4">一、公文“知情意行”的基本内涵</font></b></div><div style="text-indent: 3em;"><font size="4">笔者研究发现,大多数公文都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容安排,只不过内涵与心理学“知情意行”的指向有所不同。公文内容的“知情意行”主要是指:</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b>(一)知</b>。即认知,认识。公文作为一种传达指示、部署任务、交流工作的文书,实质上是一种执行工具。而要确保执行的顺畅、高效,必须对所执行事项的目的、意义、根据、原因等有深刻的洞察,透彻的认识,便于统一思想,协同行动。这就有了公文的“知”。</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b>(二)情</b>。即情况,背景。有时,所传达的指示、部署的任务、交流的工作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实施基础、时代背景、发展前沿、业内走向、前期工作、领导要求以及相关因素等,不作交代就不能进行准确地传达,也不能让公文意图得到周密和有力的贯彻。</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b>(三)意</b>。即思想,意图。这是每篇公文的灵魂,贯穿于公文写作的始终。这里的“意”,可以是领导指示,可以是文件要求,也可以是工作目的、宗旨等。“意”的走向,直接决定了“行”的方式和效果。对于“意”的表现手法,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分条列项,也可以集中论述。</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b>(四)行</b>。即行动,成效。这是公文制发的核心所在。“知”、“情”、“意”的写作,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一个“行”字。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行”的方式、步骤、内容、效果、要求、存在问题和建议、保障措施以及下一步打算等。一句话,包括与“行”有关的一切实践内容、物质条件和制度安排。如果“行”的内容复杂,可以分条列项,要重点写好“行”的目标、举措和成效等。</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3em;"><font size="4">在“知、情、意、行”中,“意”是文章的“主旨”,“知”说明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情”说明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行”说明的是“干什么”的问题。除了“意”一般“渗透”于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外,“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构成了一篇公文的基本结构。</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3em;"><b><font size="4">二、公文“知情意行”的结构类型</font></b></div><div style="text-indent: 3em;"><font size="4">知、情、意、行在每一篇公文中并不都是缺一不可。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有时可能没有“知”,有时可能没有“情”但不论哪种类型,也不论次序排列的先后,“意”和“行”都必不可少。所不同的是,“意”有时和文中其他各部分并行,有时独立;而“行”是文章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3em;"><font size="4">由于“知情意行”在文中的组合次序和方式丰富多样,公文中知情意行的结构组合也就灵活多样。根据这四个方面是否完整,可以分为完整型和不完整型;根据各部分组合的繁易程度,可以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具体如下:</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b>(一)完整型。</b>主要有“知——情——意——行”型和“情——知——意——行”型两种。例如“情——知——意——行”型的结构:</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例1】国务院关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的通知</font></div><div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国发(1996)×号</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有了很大发展,证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印花税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进一步规范证券交易市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合配比例,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国务院决定,自1997年1日1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分享比例由现行的中央与地方各50%,调整为中央80%、地方20%。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继续做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收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font></div><div align="right"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font></div><div align="right"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六日</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3em;"><font size="4">例1结构层次非常清楚。全文共三句话,文章第一句为“情”,即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第二句前半句为“知”,介绍“目的”;第二句后半句,即从“国务院决定”起到句末为“意”,介绍国务院的主要“意图”;最后一句是“行”,对相关地区和部门如何做提出要求。</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b>(二)不完整型。</b>不完整型的小类比较繁多,包括“情——行”型、“知——意——行”型、“知——情——行”型、“意——行”型等。例如“知——意——行”型:</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例2】国务院关于授予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集体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吴登云等同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决定</font></div><div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国发【1999】15号</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为表彰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国务院决定:授予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626个集体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授予吴登云等628名同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希望受到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珍惜荣誉,认清使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争取更大光荣。全国各族人民要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为榜样,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努力奋斗。</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附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名单(模范集体626个,模范个人628个)</font></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 Hidden Message *****</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div><div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3e3e3e"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21px; line-height: 25.6px; text-indent: 0px; white-space: pre-wrap;"></font><font color="#ff0000"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21px; line-height: 25.6px; text-indent: 0px; white-space: pre-wrap;">通知:拙作《<a href="http://www.caiye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3366"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 style="border-bottom-width: 1px;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border-bottom-color: blue;">公文写作百法例讲</a>》已付印,预计5月底最迟6月初可发货。这是封面设计效果图。订阅网址:http://dwz.cn/201610088 </font></div><p></p> 感谢房老师赐教,转载一段关于“知情意行”出处的解释,与文中采用之意有所区别,仅供大家参考。孔子言论常常涉及“知情意行”:
重“知”。学习最首先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感知的过程要通过知道、了解。孔子主张好学,极力倡导多闻、多见、多问。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氏》)、“多见阙疑”“多见阙殆”(《论语·为政》)、“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还有“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言论。
养“情”。情感、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假如学习者没有坚忍的意志,学习将很难坚持到底。孔子认为学习情感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坚“意”。所谓有志者志不移,无志者常立志,坚强的意志是治学的首要条件。孔子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认为人应该“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曾如是说:“譬如为山,末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持“行”。孔子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认为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他提出“学而时习之”,认为通过及时地、反复地进行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把它们巩固下来。他在《论语述而》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书读得再多再熟,知识掌握得再多,如果没有将之应用到从政的实践当中,那有何用途呢?
归纳精炼,见解独到,见诸实战,立竿见影。好文! 明天发微信: 前辈密授真经,机关文稿无非是”知意情行”的排列组合。 东西不错,很实用,他山之石 “写材料”能锻炼人的思维品质,提高人的表达能力。要写成一篇文章,就要谋篇构思,就要积淀思想,就要丰富词汇,把所思所想用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来。要写点东西,才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才晓得什么叫“厚积薄发”,有书就得赶快读。 不完整型的小类比较繁多,包括“情——行”型 知——情——意——行!思路——措施——成效! 很好,值得深入学习借鉴 [嘉宾文论] “知情意行”:别解新悟识公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