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建设视域中的共享发展
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就是要坚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首先是经济共享。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把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了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资金援助等一系列措施,如免税、出口退税、贷款优惠等等。可以说先富群体的出现,除了主观因素外,还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社会层面支持的结果。然而,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共同富裕理论及相关政策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同时涵盖了“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个部分内容。先富者获得国家社会支持的同时,还应同时承担在先富起来之后带动还没有富起来的群体共同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责任和义务。先富带动后富有多种形式,或者技术支持、或者投资引资、或者对口支援、或者慈善捐赠等等。国家层面也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的建设在物质财富共享方面做出贡献。个人主动共享和国家参与分配都是共享经济的重要方式。
共享还包括政治共享。在政治层面上,一方面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还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政治共享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切实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顶层设计层面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共享。
共享还包括文化共享。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共享的前提是文化共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全民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氛围,把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共建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发展的成果全体人民共享,把共享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共享的道德情感,锻炼共享的道德意志,增强共享的道德信念,并实际形成共享的行动,再把共享的行动固化为一种习惯。
社会共享也是共享的重要内容。社会共享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共享。第一个层面的社会共享是个人层面的共享:有钱的出钱、有思想的出思想、有力的出力。第二个层面的社会共享是社会组织层面的共享。社会组织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治理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我们要充分发挥慈善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共享中的作用。第三个层面的社会共享,是国家层面的社会共享。国家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路径,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生态共享主要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自然的共享关系。我们要把生态共享放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去理解,把共享的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层面,本着共建、共赢、共享的原则,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推进全人类范围内的生态共享。作者:任俊华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