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郑湖乡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几点做法
黄修尧 黄明极</p><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br>
<br>
<br>
近年来,郑湖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转变职能,以服务“三农”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狠抓“三子一吃”(鸭子、柿子、竹子、小吃)特色产业,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建设服务载体,带动了产业升级,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使“三子一吃”真正成为了全乡农民增收的“聚宝盆”。<br>
搭好平台 提升鸭子产业<br>
郑湖板鸭是沙县板鸭的发源地,在福州、三明等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历来供不应求。2004年全乡共加工板鸭58万只,实现收入1500万元,人均收入406元。为进一步提升鸭子产业,郑湖乡在搭建平台上狠下功夫。<br>
一是成立郑湖板鸭协会,争创“信用协会”称号。郑湖板鸭协会成立于2004年9月,目前共有会员50名,其中理事会成员5名。该协会成立后,通过制定章程,实施行业服务管理,为郑湖乡板鸭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2004年,通过协会成员的联保,从郑湖信用社获得板鸭专项贷款135万元,并获得“优秀协会”称号。今年8月,通过党委、政府协调,在县人行的支持下,“郑湖板鸭协会”被沙县信用联社授予“信用协会”的称号,从而获得了300万元的专项支农贷款,并可享受比联保贷款更低25%的信贷利率,这是目前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业协会,为郑湖板鸭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下半年,协会将在城区举办板鸭“一条街”展销会、评选“板鸭王”、推行板鸭授信专卖等活动,扩大郑湖板鸭的销量,进一步提升郑湖板鸭的质量和知名度。<br>
二是注册“郑湖板鸭协会”标识,规范郑湖板鸭市场。借鉴“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注册集体商标的成功经验,郑湖乡于2005年6月成功注册了“郑湖板鸭协会”标识,并制定标识使用管理办法。标识主要使用在产品包装物上印制、粘贴、悬挂“郑湖板鸭协会”标识,印制“郑湖板鸭协会推荐产品”字样,在经营场所悬挂“郑湖板鸭协会”授信专卖牌匾。通过协会的统一标识,克服市场假冒郑湖板鸭的现状。这一举措得到农户的极大认可,营销大户纷纷订购印有“郑湖板鸭协会”标识的板鸭袋和标识卡。<br>
三是兴建郑湖板鸭加工企业,促进板鸭产业升级。针对郑湖板鸭不便存放、携带的问题,郑湖乡引进建瓯飞鸿食业有限公司的包装消毒技术,兴办板鸭加工厂,对郑湖板鸭进行真空包装和礼盒包装,并保持原风味不变,保质期延长到半年以上,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同时对下脚料进行深加工,大大提高了附加值,促进板鸭加工上规模、上档次。板鸭加工逐步形成“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板鸭产业升级。<br>
建好载体 做强柿子产业<br>
郑湖乡现有水柿面积6500亩,年产无核水柿4000吨,是闽西北最大的水柿基地。近两年规模效益显现,2004年水柿年产值达到740万元,人均收入310元。为做强柿子产业,郑湖乡主要依托创建载体实现增收。<br>
一是创立郑湖水柿专业合作社,成立水柿营销专业队伍。根据广大果农的意愿和全乡柿子产业长远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水柿种植和营销大户创办水柿专业合作社。今年8月,在12位发起人的带动下,筹资3万元向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了沙县郑湖水柿合作社(有限公司)。目前合作社已在厦门、福州、广州等地联合设立批发点,按市场需求,统一往各地调度鲜柿,做到节约营销成本,提高销售收入。目前全乡已有社员62户,该社的成立,促进了柿子规模经营,提高了柿子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柿子营销利润的二次分配提高了果农的经济效益。<br>
二是注册“郑湖”水柿商标,统一产品包装。郑湖水柿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以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根据郑湖水柿现有的规模和未来发展趋势,2005年7月郑湖乡申报注册了“郑湖”无核水柿这一商标,并统一印制水柿包装箱,突出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效应,提高产品价值。<br>
三是举办郑湖水柿产业研讨会,确保柿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果园科学管理、土壤改良、常见病虫害防治、水柿深加工等问题,今年9月,在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邀请省、市、县专家学者到会指导,通过现场观摩、专题研讨,为水柿的科学管理和加工营销指明方向,水柿种植大户也更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技术,确保水柿产业长久发展。<br>
做好引导 发展竹子产业<br>
郑湖乡现有竹林面积4.3万亩,人均达4亩,2004年获得县竹业开发竞赛第二名。但是目前每亩竹林平均产值不足300元,竹子产业的增收潜力巨大。发展竹子产业,关键是做好引导,改变竹农育竹观念,让竹农从竹山上真正受益。<br>
一是实施竹业“三三一一”工程,竹山高效管理技术深入人心。“三三一一”工程,既在全县用三年的时间,组织300户竹农,使1000亩竹山,亩产达到1000元以上。该活动已实施1年多,我乡共确定示范户40户320亩,通过加强水肥管理,改进留竹挖笋技术,用最省的办法取得最高得效益。目前,该项管理模式已逐步深入人心,取得初步成效,农户施肥积极性明显提高,并得到县林业部门和项目组织者的充分肯定。<br>
二是建设丰产示范片,引导农户加大基础投入。主要抓好坑源片200亩和江地溪片1130亩毛竹丰产示范片建设,按“高起点、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建设理念,加大对示范片投入,以点带面,辐射全乡,并组织竹农到示范基地现场参观,“以看代授”,让农户在参观中受到启发,学到技术,进而提高带动全乡科学育竹的积极性。同时,郑湖乡还出台配套补助措施,对新开通的竹山公路,除县里的补贴外,乡政府按3.5米和2.5米宽竹山道路标准每公里分别补贴500元和300元;竹山引水浇灌新建的蓄水池除县里的补贴外,乡政府每立方补贴10元;示范片竹山每亩还给予30元的化肥补助,进而鼓励竹农加大竹山投入。<br>
三是探索竹山连片经营模式,提高竹山规模效益。针对外出从事沙县小吃造成竹山无人管护或因分散管护效益低下的的现状,组织村干部对本村竹山管护情况进行摸底造册,在有偿自愿的基础上,对竹山进行集中发包,目前已在3个村开展竹山联片经营试点。<br>
抓好服务 做大小吃产业<br>
近两年是郑湖人外出做小吃最集中的两年。目前,全乡外出做小吃人员共有819户2003人,小吃大军每年可创收2400万元。2004年获得全县小吃工作第二名。面对小吃产业发展的强劲态势,郑湖乡主要在服务上下功夫,促进小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br>
一是抓好小吃培训,引导农户外出做小吃。聘请县小吃办专业人员到乡举办小吃培训班6期,共有420人参训,办证410本;组织13名农户到县小吃培训中心参加集中培训,对参加县小吃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户,每人还给予30元的补助;年底还组织召开小吃业主座谈会,邀请成功业主、典型大户、小吃办专家为农户讲授经验,介绍技巧,宣传赚钱典型,引导农户外出办小吃。<br>
二是成立深圳小吃服务站,服务外出做小吃农户。针对外出人员流动地特点,乡党于2004年在深圳龙岗区成立了“郑湖乡驻深圳支部”,乡党委派驻一名党员干部常驻深圳支部。2005年,以“支部+中介”模式,设立“沙县小吃驻深圳支部服务站”,为我县外出经营小吃人员“牵线搭桥”,提供沙县小吃牌匾、彩旗、宣传画、信息咨询、技术培训、招工就业、开店盘店、资金筹措、物流配送等各种中介服务,营造良好的沙县小吃氛围,推动沙县小吃业在深圳地区的健康有序发展。<br>
三是做好后方服务,解决农户后顾之忧。乡里出台《“留守孩”关爱工程实施方案》,加强留守孩管理;统一办理外出人员流动管理手续和计生相关证明,简化程序;建立办小吃人员数据库,方便联系管理;不定期编发《小吃简讯》,及时传达小吃相关信息。<br>
(作者为沙县郑湖乡党委书记,乡长)<br>
(责任编辑:黄元庚)</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