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xiang 发表于 2015-11-18 10:24:35

深化改革,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勿需讳言,行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不容置疑,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本上取决于行业改革的深化。聚合业界智慧,达成改革共识,鼓足转变勇气,是确保“十二五”期中国烟草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命题。本文立足于烟草行业“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体制背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更多地站在市场主体——企业而不是行业的视角,对改革中转变的问题作粗浅探讨。一、立论背景(一)“转”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宏观语境如此,时代主题使然,作为国民经济主要门类的烟草行业,不能独善其身,应当积极作为。(二)“上”的必然。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卷烟上水平”的目标任务,通俗理解的五个上水平,最终归结为竞争力的上水平,它除了强调纵向上保持行业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发展外,更主要瞄准的是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赶超。本世纪的头十年,是行业有史以来的黄金发展期,改革风起云涌,成效共睹共道。但追根溯源,主要得益于规范管控释放的市场空间;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结构提升;主要得益于专卖专营体制提供的发展机会。而当前,行业市场保护的压力与日俱增,产销增长的速度已经滞缓,而营运成本上升乃至民意挤压导致行业的比较收益下降趋势渐明。在外部增长因素拉动效应递减的新背景下,主要依靠管理进步、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成为行业未来科学发展的新特征。故此,深化改革,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卷烟上水平的目标指向,也是卷烟上水平的路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成为行业内生增长、卷烟得以上水平的主要动力源泉。(三)“在”的自证。烟草作为一种特殊消费品,不是必需,但有其历史必然。自诞生之日起,其存在的合法性,颇受民意质疑,故禁烟运动此起彼伏。而建构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垄断乃题中要义。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切实降低乃至杜绝产品对人的危害,切实发掘产品隐含的文化价值,切实优化行业利润的生成方式,切实改进行业的责任实现,切实保障行业的资产增值,是行业“两个至上”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行业合理存在的自我证明。二、改革方向(一)产权制度改革。在传统企业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进程中,产权制度改革无疑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动作。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公有制的主体实现方式是股份制。这里重点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探索试行混合所有制形式。操作上稳健地两步走,首先在保证行业“蛋糕”不被切分的前提下,加大国有资本单向参股非公资本和非烟产业的力度,在拓宽经营领域、激活资产增值、改善收益结构、延展市场版图的过程中,逐渐稀释“烟”的占比,以此筑牢行业存在的法理及民意根基。次之,在适当的时机,探讨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抑或国际资本双向参股的问题,以此达成入世承诺,减少贸易争端。二是加速国有资本的人格化。充分研究企业法人财产权在行业的利用空间,强调企业法人的自主决策、自负其责。还原资本(含国有资本)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的根本属性,回归行业(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市场主体地位。(二)资源配置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与市场配置资源并行不悖,但需要整合利用,提高效率。一是强化市场在行业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应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切实打破地方封锁。其次,抑制行业管控模式下中烟公司各自为政的冲动,打破技术壁垒和管理封闭,抑制内耗。再则适度收窄专卖品管控目录(严控原料和烟机设备),让更多的生产要素在全国大市场自由流动。二是优化行业计划管理模式,更大力度地推进扶优扶强。要让行业稀缺资源(特别是两烟计划)更多地向优势品牌定向集中,提高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当前,要重点排除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更加坚定、更加科学、更加严格的使用增量计划,并下大力气改善存量计划结构,以彻底破解大品牌发展益加突出的计划瓶颈。业内“大丰收”品牌的探索实践,效果不佳,过在操作,但理念先进,值得琢磨。(三)宏观调控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尚未触及根本的情形之下,业内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应强化专卖行政执法职能,在强化行政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重在继续保持专卖打假的高压态势。而烟草公司的经营职能域及工业板块,则当以市场化大力度地推进去行政化,这既是中国烟草富有效率的现实要求,也能为后续的政企分开、专销分离作铺垫。具体而言,行业的宏观调控应更好地体现“抓大放小”。一抓市场环境的营建,市场秩序的规范。二抓市场供求总量的平衡,始终保持适度从紧的产销计划原则。三抓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找准行业的增长极和突破口。四抓结构的优化,平衡业内的三大产业占比,把握好烟与非烟、卷烟与烤烟、卷烟类别、区域布局等结构调整要点。五抓技术攻关,确立事关行业发展根本的技术方向,并形成重大专项组织突破。针对行业现状,放开对微观经济领域的管控更显迫切。完善集权管控模式下的分级授权,实现充分授权下的权责利深度结合,是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提高微观经济活动效率的当务之急。毕竟,行业80%以上的资产和人员,沉淀在两个基层(公司和工厂)。(四)责任实现改革。作为国有资本,更作为企业公民,除了要恪尽发展本职,还要善尽社会责任。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关注产品安全,降低对人的危害,消除顾客及公众对产品的顾虑及担心;二是搞好清洁生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三是在适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反哺农业,支持西部大开发;四是介入民生领域或重大公益活动。总之,应同步并系统策划行业十二五责任规划,完善行业责任实施、评估、报告制度,实现责任烟草的价值追求。三、转变重点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简要归结为四个关键词:外向型、多元化、大品牌和新烟草。(一)外向型。外向型经济是两头在外,且两头占比较大的经济类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争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占领,日趋激烈。烟草行业的外向型战略,也就是通俗而言的走出去战略虽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方向相悖,但已成为行业共识,并必受国民支持。2010年,在行业上万亿的营业收入中,出口营业收入仅 200亿元,只占2%,且现行的经营模式也局限于出口贸易或合资办厂等,较为单一。这与行业的经济体量极不相称。据国家局监测,近来行业产销量增长已然放缓,在内需拉动乏力的背景下,拓展外需势成必然。 当然,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对“走出去”战略有一个顶层设计,但战略的蓝本变成战略的雄心,战略的雄心变成战略的行动,战略的行动变成战略的胜利,道阻而长。当前最核心的工作当是将中国烟草整体的目光,特别是中烟公司的目光,真正切实地聚焦国外市场。在认真研究国际市场需求,熟练掌握国际市场运行规则的基础上,要论证搭建适合外向型发展的组织架构,要调整优化适宜外向型发展的政策机制,要发掘培育适应外向型发展的人力资源……总之,行业的外向型战略实施,当以国家局为主导,以中烟公司为主力,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方能后起而秀。(二)多元化。在主业不强,多元投资人才匮乏且屡屡失误的背景下,行业近年来收紧多元化投资政策,有其历史的必然。但时过境迁,时移势易。一是行业历经前十年的快速发展,在上缴国家税收及分红的基础上,沉淀了相当的财力。二是经历市场的洗礼和淬炼,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有了很大优化提升。三是应对控烟挑战,多元化经营已成为化解战略风险,保障行业安全的现实选择。因此,行业在多元化投资上,当理念明晰,下定决心,进而求为。就操作层面而言,个人理解:搞好规划是基础,政策牵引是关键,运行监管是保障。其中要强调“三高”:即高点起步,要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及市场成长空间有备而入;高效运作,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提高效率,要特别推荐与社会资本的合股经营,已然的多元投资项目主张实行股份制改造,以整合社会资源,分化经营风险;高额回报,要确保资本投入的增值贡献。要注意“三集中”,即集中人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向,实现多元投资的集中突破。力主将国家局麾下中烟国际和投资公司合并,组建一个实体化运作公司,对行业现行所有多元投资项目垂直管理,统一经营,并完全导入市场化运作。要把握“三清晰”:即产权清晰,特别是在后续运作涉及的股权改造中,要始终保持国有资本的清晰走向及权益;业务范围清晰,坚持业务范围的主辅分离,规避关联交易和国有资产流失的舆论压力;人员关系清晰,斩断多元投资项目从业人员与主业的身份关系,提高人力资源的市场化水平。(三)大品牌。就行业而言,品牌发展是根基。就目前行业而言,发展卷烟大品牌是关键。当然,这里的大品牌不仅指品牌产销规模大,更强调品牌竞争力的大和强。为谋求大品牌的早日诞生,我们要以技术创新筑基,以合作生产搭台,以资源整合助力。关于技术创新:在坚持现行减害降焦和适应市场的技术方向下,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是提出卷烟产品的无害化概念,并启动相关课题研究。二是开发并添加卷烟产品新的使用功能,比如保健作用(业内的金圣品牌至少在概念上已有积极探索),从而,以产品的正向功能抵消其负面影响。三是启动卷烟产品价值工程研究。说到底,卷烟消费是一种文化现象,要充分发掘放大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将卷烟产品上升为精神文化产品,并辅之以合适的载体形式,有效传播,自我正名。四是继续打造中式卷烟的中式特色,并形成完备的国家技术标准。五是加强卷烟市场消费需求及其趋势研究,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力。响应行业外向型发展步调,加强对国际大品牌的研究,注重对业内前沿技术的跟踪。六是加强卷烟衍生产品、替代产品的研究储备。关于合作生产:合作生产,是行业应对卷烟计划分散分布、制造能力参差不齐、产能布局极不均衡的现状而采用的权宜之计,其战略指向为适应大市场,构建大品牌,成就大企业;而现实要求是实现均质化下的通牌生产。这里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观念到位问题,从来牌加工到定向整合至合作生产已运行多年,但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无论是品牌输出方还是输入方,无论是工作推进的管理层还是执行层,对合作生产战略,认识尚未到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工业环节,特别是品牌输入方既有的品牌情节,阻碍了合作生产推进的速度与力度,且合作双方均以地方利益为重,纠缠于局部的、短期的利益之争;商业环节,配合意识不到位,致合作生产品牌的销售尤其是落地销售未能有效展开。二是标准输出的问题,合作双方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对接是合作生产能够有效推进的基础。就行业视角看,生产是手段,合作是目的。但现实运行中,品牌输出企业在标准输出过程中,主输标准,少输办法;主输技术,少输管理,程度不同的存在“留一手”的壁垒现象。三是文化融合的问题,不同企业在自己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不同的个性文化共同构筑了行业的软实力(无形资产?)合作生产的过程不只是输出企业输出价值观的问题,而应是合作双方在交流沟通中互融共进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建成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利益补偿机制,现行关于输出品牌税利水平的规定,似乎对双方拉动力不够,应加码补偿;二是工作考核机制,除了对合作生产双方刚性考核外,要增加对商业环节销售合作生产品牌的考核;三是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合作生产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加速彼此间的融合。关于资源整合:行业资源整合利用是大品牌得以催生的重要保证。这里不演绎具体的办法,但需明确两个概念:一是行业的资源利用,应做到行业主导、工商协同、跨域整合。在现行政策环境下,要重点探索跨域整合问题。个人理解:跨域要跨过现行行政区划,要跨过工商系统的分隔,要跨过不同的企业法人主体。而整合则涵盖了行业人力、资本、管理、技术、品牌等全部生产要素;二是要明确提出在共有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资源共有是国有资本的属性所决定,形式上国家局是行业唯一的出资人;品牌共建,一方面是指工商协同共育大品牌,另一方面强调在大品牌建树过程中,工业企业间的要素流动、配合协调,甚至是利益再分配;成果共享,这既是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更是其运作的目的指向。在做大蛋糕,明确品牌行业共有的情况下,品牌效益应在业内各企业法人间再平衡,真正实现行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四)新烟草。打造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是烟草人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在行业市场秩序由乱而治的进程中,重视规范,甚至矫枉过正,理所当然,其功至伟。但此同时,行业执行层面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期待“十二五”末的中国烟草,历改革而转变,华丽转身,展现新的气象。为此,行业自上而下,当更加自觉理性的三者(规范、效率、活力)并重,在坚守规范“行业生命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效率、活力的实现与释放,以扩张行业生命力。关于提高效率:1.效率意识的再塑。市场主体意识的弱化,引发了效率意识的淡化。主要表现有:一是角色定位的异化,省级公司以下的基层单位,于此为甚。历经管理体制变革后的职能再调整,部分基层单位不再以经营单位自许,更遑论做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而外界也多以批发部看待区县烟草公司,以生产车间看待卷烟工厂。二是不出事逻辑盛行,目前基层单位多是接受行政指令式工作订单,认为只要不出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群访事件就万事大吉的想法较为普遍,又特别集中体现在基层单位的管理层。三是平均主义抬头,在构建和谐的幌子下,认为搁平就是水平,而搁平地通常做法就是大锅吃饭,你有我有大家有,对价值创造岗位的分配倾斜不足。四是质效观念模糊,将质量与效率视为矛盾的对立面,认为顾此必将失彼,求好不能逐快。总之,效率就是金钱的老话,离我行业,去之久远。而行业效率意识的再塑,重在“破”,即破除以上意识倾向。要在“立”,以教育引导立,以机制牵引立。2.创优工作的延伸。行业优秀基层单位的创建活动,其核心指向是关注效率,重视效益。活动开展来成效显著,个人认为最大的成果当是将很大部分基层单位及员工的目光聚焦到经济技术指标的提升。但三年的规划期已然到点,后续工作主张有三:一是将创优活动作为行业基层单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并循环推进。二是进一步完善此专项工作行业层面的信息共享、交流沟通、协作攻坚机制,并充分发挥九大专题组对业内工作的牵引作用。三是完善对创优工作的评比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以此为指挥棒,规导行动。关于提升活力:1.以竞争激发活力。活力之不足源于压力传导之不够。个人认为,在现行省级公司集权管控、外部市场压力难以有效传递基层的情况下,可授权基层单位:事权不变,管理自主。鼓励基层单位,特别是在干部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上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则压力自生,活力自成。2.以提质增强活力。活力之不足源于人员素质之不齐。针对业内人力资源状况,要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教育培训是关键,而人员的流动是支撑。为此,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从培养职业技能、职业操守、人文情怀全域的角度,将产业工人改造成真正的职业人。要在优化进人政策、程序的同时,下力气研究行业既有人员的流出机制,流水方能不腐。3.以文化凝聚活力。活力之不足源于文化引领之乏力。一是纵深宣贯行业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将行业的文化理念,上下全覆盖,并做到入脑入心,见思见行。二是积极探索企业人文关怀的制度化建设,在劳资双方充分履约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潜能涌流并忠诚奉献。三是深度发掘基层企业自身传统文化、所在地域文化的优秀因子,并以大众化、本土化的载体形式,有效传播,在发扬文化特色中彰显企业特质,在百花齐放中繁荣行业文化。行文及此,颇感有心无力。限于学养及视界,且游弋于市场与计划两端,站不高,思不深,论不全。但学而不思则罔,位卑岂敢忘忧。即我痴人说梦,恐非杞人忧天。古语有云:生于忧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化改革,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