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属淮河一级支流——淠河的源头区,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6.6万,辖16个乡镇、130个村、15个社区,是一个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安徽省文明县城、安徽省园林县城。**位于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北方植物与南方植物、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密,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75.01%,生物物种多达6500多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十分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风光秀美,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境内,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镶嵌其中。**资源丰富,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美誉,是全国名茶之乡、毛竹之乡、药材之乡、水电之乡,全省蚕桑、板栗、油茶基地县。自2001年我老秘网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来,县委、县政府将生态立县与工业富县、开放兴县、文明育县一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精心组织实施,加快推进生态建设。2004年8月,我老秘网县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后,又被列为全国生态县建设第一方队和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目前,按照《**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对照生态县建设任务,我老秘网县生态建设五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基本完成。
一、做法
多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老秘网县深入巩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把创建国家生态县作为提升**发展优势的一张重要名片,精心设计,全力打造,采取了一系列超常措施,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全县生态建设工作。
(一)着力构建“四大体系”
一是领导推进体系。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生态县建设领导组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个专抓领导小组,设立了正科级生态办公室。先后召开了全县争创国家生态县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和多次调度会,安排部署生态县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和专门机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与此同时,县政府与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层层工作责任制,县人大、县政协经常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进行执法检查和视察,并进行跟踪监督。
二是政策考核体系。委托安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环科院等机构,编制了《**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国家生态县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6个乡镇均编制完成了乡镇环境规划,26个部门编制了行业规划,104个行政村编制了生态村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我们还出台了《关于全面建设生态**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意见》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生态县建设奖励办法》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年度考评细则》,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综合考评,对成功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村给予奖励,对集镇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潜流式人工湿地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给予以奖代补,对年度创建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在全县表彰大会上给予表彰奖励。
三是执法保障体系。按照部门职责分工,严格目标考核,切实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由环保部门负责强化污染源监测监管,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把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由农业部门负责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不法行为,强化水资源保护,严厉打击毒鱼、电鱼等破坏水生生物行为;由工商部门负责加大市场管理力度,做好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注册保护工作;由林业部门负责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由水务部门负责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强化水保监管工作;由城管部门负责加强城镇文明创建工作,严查乱停乱放、乱摆摊点及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由国土部门负责强化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严禁乱征乱占土地资源和乱开乱采矿产资源;交通、建设、卫生部门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四是社会参与体系。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和举措,积极引导和调动各级政府、工矿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工作,真正把生态县创建工作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由政府行为变为公众行为。首先是政府主动参与。县政府建立了生态县创建任期目标制、定期调度制、环保第一审批制、在“两会”上报告工作制,并由县生态办行使统一的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其次是工矿企业自觉参与。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宁可慢发展、不要新污染”,将企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年度优秀企业评选的必备条件,使工矿企业都自觉把污染治理工作摆到企业发展经营的首位。三是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组建了各类行业和产业协会,发挥民间组织的参谋助手作用,参与生态县建设;对一些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通过引进民间资本、招商引资、争取外资或与外商合资合作的方式推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广播电台开辟“生态之声”,在电视台设立“生态之窗”,在电子政务网站设立“生态建设”专栏,并通过编制生态县建设相关知识读本,举办培训班,设立咨询台,开展知识竞赛,设立永久性宣传标牌,开设生态课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基本知识,报道建设动态,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建设“六大工程”
一是生态农业工程。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土壤改良,引导农民有效回收利用农用地膜,推广家杂肥、生物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人畜粪便沼化还田,大力开展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工作,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毛竹、蚕桑、百合、中药材、鳗鱼、茶叶、板栗、油茶等农业支柱产业,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生态林业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改变传统营林方式,实现由“造、管、封”向“封、管、造”的转变。加强对佛子岭自然保护区、铜锣寨风景名胜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森林公园的保护。实施矿产资源保护和总量控制,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进一步调整林业结构,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奖励机制,把毛竹产业作为林业重点产业培育,着力打造**毛竹品牌。
三是生态工业工程。全面巩固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建工业项目产生环境污染,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科技型、环保型、资源综合开发型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工艺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彻底清理“十五小”、“新五小”,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引导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升级。加快工业经济向开发区集聚步伐,着力打造“生态园区”,目前,开发区己完成基础建设投资7亿元,引进企业超过100家。2007年,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在全省县市开发区率先完成环评工作,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四是生态旅游工程。坚持旅游开发规划服从服务于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根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不同区域功能和环境特点,以“走进**,回归自然”为主题,将生态观念融入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建设,适度开发旅游景点,合理利用自然遗迹、水库、森林等旅游资源。积极倡导旅游“绿色消费”,使全县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强化生态管理,防止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自然风景人工化、风景名胜区城镇化。加强红色旅游景点保护与开发,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同步发展,加强旅游区创A和旅游乡镇创优活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绿色商贸、绿色物流、绿色住宅为重点的现代生态服务业。
五是生态家园工程。在城区。按照“适应需求、完善配套、集中财力、保证重点、提升品位、改善环境”的总体要求,修编完善了城区详细规划,编制城区排水、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加强城市交通、通讯、能源、给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比例,推进城市生态广场等休闲文化场所建设;加快建设城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推广综合成套住宅和节能、节材、节地建筑技术。在村镇。进一步完善集镇规划体系,准确定位里山区、外山区不同地形和不同环境特征的农村集镇功能,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沼气为纽带,以“一池五改”为基本建设模式,深入推进自然村庄综合整治;按照“户保洁、组收集、村运转、乡镇处理”的模式,落实农村卫生保洁措施,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规划,按照改善环境、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要求,采取库区移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等形式,开展村庄布局规划调整,推进中心村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生活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典范。
六是生态文化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统筹到生态县建设中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人事部门将生态县建设作为干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将生态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深入开展城镇文明创建,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使生态伦理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利用每年的“六·五”环境日,组织妇联、教育、团县委等部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古宅、古桥、古建筑的保护,挖掘和发扬具有**特色的工艺品、绘画、民间文艺、土特产品、饮食风味、生活习俗等文化形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活动,将改善村容村貌与环境优美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将绿色消费与节能减排、绿色宾馆、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相结合。
二、成效
通过全县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老秘网县已经在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资源保护、推动企业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共赢的目标。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18亿元,财政收入5.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1%、26.2%、20.4%。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3:57.9:29.8,综合县力在全省始终保持中上等位次,位居全省贫困县、山区县乃至大别山区县市前列。
1、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建成各类生态农业基地90万亩,建立主导产业行业协会9个,各类农民专业协会81个,获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25个(年内将达到4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64.25%;建设国家生态公益林141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30万亩、退耕还林10.5万亩,特别是毛竹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家,综合收入3亿元;目前,全县生态农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60%以上。在生态工业方面,全县已形成了酿酒、光源、铸造、水电、缫丝、羽绒、建材、磁材、制药、造纸等十大工业门类,培育了迎驾、世林、应流等一批全省知名的企业集团。2007年,规模工业实现产值51.35亿元、增加值17亿元、实现利税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7%、50.1%、80%,其中迎驾集团纳税1.8亿元,连续十年稳居全市第一;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79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3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5%;迎驾曲酒、鳌牌金属、黄金矿业、世林集团、晨风、方圆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计,野岭饮料等2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第三产业方面,全县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铜锣寨、南岳山—佛子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小南岳省级森林公园,铜锣寨已通过国家3A景区验收,衡山、佛子岭、太阳3乡镇获省优秀旅游乡镇。2007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10.3%,接待游客37.5万人、增长15%,创旅游综合收入1.78亿元、增长18%。
2、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累计建成沼气池3万多口,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多年保持100%,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比例达51.45%,秸秆综合利用率96.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6%,化肥使用强度逐年下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7.5%;全县治理水土流失130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率90%以上,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达46.2%;境内主要河段水质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及其上游河流水质均优于地表水二类标准,东淠河出境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丰水期达到二类标准。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新建污染治理设施50多台套,晨风、方圆、源牌、龙华等6家国、省控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仪,全县21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先后关停15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转产16家,重点对81家企业进行了污染治理,并全部通过省、市、县环保部门达标验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46%;COD、SO2排放强度分别达到3.493和3.003千克/万元GDP,连续2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3、生态设施日益完善。生态县建设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污染治理成果,同时还新上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保投资比例大幅提高(2007年达3.64%),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突出问题。县城全面实行垃圾袋装化,投资5300多万元、总库容140万吨的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在建设之中,投资5900多万元、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2万吨(设计4万吨)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建成15个乡镇垃圾填埋场(磨子潭、落儿岭等4乡镇建设了垃圾焚烧站),12个乡镇和中心村庄生活污水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系统,1000多农户建成了分散式农户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生活垃圾处置率达99.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指标标准之内,城区烟控区覆盖率100%。目前,全县已有13个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已被环保部批准命名的4个(9个待批),15个乡镇达到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标准,获命名6个,全县104个村开展了安徽省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被省级命名19个,被命名为六安市生态示范村6个,被授予生态示范户8000户。
4、生态安全得到维护。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产生了明显效应。通过生态林业、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淠源渠灌区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持续稳定的调蓄洪功能,减缓了山洪强势,大大降低了全县及东淠河流域的灾害风险及灾后重建成本,同时还使东淠河下游近200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保障了下游几百万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通过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控制,不仅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得到全面改善,而且使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并趋于正向演替,一大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通过优化林种结构、布局,使近140万亩的国家公益林得到全面封育保护,10.5万亩陡坡地实现退耕还林,活立木蓄积每年净增7%以上。通过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太阳能和沼气得到较快推广利用,农户薪材使用量逐年降低,自用材消耗量长期居高不下的压力明显减轻。
5、生态文明不断提升。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图书、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实现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和谐,促进文化产业生态化。据调查,目前,全县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8%,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5%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我老秘网县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全县传统的“红色文化”与现代“绿色文化”(生态文化)高度结合,呈现“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体会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淠河源头区,我们既需要加快发展、迅速扩充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又需要保护生态资源、为下游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经济的紧迫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创建生态县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建设生态县,培育生态理念是前提。生态县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设生态县必须先从培育生态理念着手,积极倡导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让建设生态县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既要把生态理念引入决策,又要大力实施“生态文化”工程,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提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活动方式,着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水平。
2、建设生态县,发展生态产业是目标。建设生态县的核心目标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产业是生态县建设的中心。在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生态为先”理念,大力实施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大工程”,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建设生态县,保护生态环境是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县的基础,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得到彻底修复,即使得到恢复,也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保护生态环境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并重的方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注重源头防范,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禁建设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中要坚决做到“三个不得引进”(即:不得引进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得引进掠夺开采资源的项目,不得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同时,要强化监管,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污染治理工程升级改造,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4、建设生态县,完善政策体系是保障。生态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必须依靠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保障。要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把生态工作纳入年度重要考核,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参与、乡镇部门协作”的立体工作网络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管理体系。要将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制定和完善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制度,推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普遍形成,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老秘网县国家生态县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关心与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但是,由于受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我老秘网县生态创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真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按照你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我老秘网县的生态创建工作,力争早日把我老秘网县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高标准国家生态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