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5-9-21 08:14:20

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

       2015年8月,学习时报—百度中小企业景气指数(STBEI)为95.2,比上月下降0.8个点,再次刷新年度景气指数最低值;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中国制造业PMI49.7,比7月回落0.3个百分点,跌至50分水岭以下,创自2012年8月以来新低;中国财新制造业PMI终值降至47.3,亦延续走低之势。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颇有些不安甚至动荡,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预期强烈,全球股市波动剧烈,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不可避免地既影响其他经济体亦受之影响。但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且发展极不平衡、人口众多且收入极不均衡、城乡资源流向单向度性质趋强、资源环境约束已至极限的发展中大国,是无法将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于外的,更何况世界经济预期堪忧,主要经济体前景不明。唯有继续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精神,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方向不动摇,目光向内,深挖潜力,才能实现经济困局的破题。
  经济新常态下,四大问题凸显:生态问题(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不能承受经济增长之重)、实体问题(投资主导增长路径致使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明显)、金融问题(地方融资平台倒逼央行、财政乃至最终可能出现地方债务社会化)、社会问题(分配差距急剧拉大导致社会阶层撕裂等)。但是问题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改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李克强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强调,近几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我们没有超发货币,没有搞大规模强刺激,主要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既稳定了经济,也为下一步调控留下了空间。
  确实如此,既往成就的取得、当下问题的解决、未来发展的希望,皆在改革。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等改革,无一不是为达至上述之目标。由此,改革亦取得了初步成效,市场活力得以进一步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日益蓬勃。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如何。1978年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后来改革迅速向城市进军奠定了基础。原因就在于以其产品的自由流动为表征的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某种程度的流动性的实现。如今,农村居民宅基地以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开展,更使得农村资本自由流动进而资本收益激增的前景更为光明广阔,不啻为农村第二次革命。
  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期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进而效益最大化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这些工作,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比如资本这一生产要素。我国居民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多,有相当充裕的金融总量。就好比资金池里的水已经很多,关键是怎么用好池子里的水,让它自由畅通动起来、活起来,而且流向实体经济。简而言之,现在我们不缺钱,缺的是好项目,缺的是资金进入实体的畅通的渠道。好项目在哪里?在市场中,在创业者的头脑里。渠道在哪里?渠道需要深化改革打通“中梗阻”。一个具体的改革建议就是继续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积极发展民营银行、融资担保和金融租赁,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渠道畅通了,好的项目必然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中蓬勃而出。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稳增长、保民生、促就业,还需要强化基础设施投资,补足民生短板,特别是需要全面、可及性强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这种公共服务和产品,要具有既对经济短期增长具有刺激作用,又能够具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当是一举两得。比如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将投资重点落实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居民较为集中的能够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地区。通过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府治理等,利用发达地区资源提升当地教育医疗水平,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比如,在投资资金来源方面,也要靠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政府不要唱“独角戏”,应鼓励社会资本、外商投资一起参与。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府与私营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措施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时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形成多元供给新模式。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引导资金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深化改革,解决问题,要有定力,要稳住心神。我们既要看到经济新常态下存在的多年积累的问题,又要看到解决问题过程中必然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预期,其前提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作者:杨英杰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