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5-9-7 17:57:44

发挥妇联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以联系和服务广大妇女为己任的妇联,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在调动和激发妇女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不仅群众基础广泛,而且运行方式多以指导、协调与合作为主,更易与妇女群众形成平等的互动互联。基于此,在国家治理格局中,妇联在社会治理平台上汇聚了占人口半数左右甚至更多的民意、民智和诉求,代表和维护广大妇女权益,充分发挥好妇女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支持妇女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当下,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了妇女群体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流动性、多元化、个性化等一系列新问题,这就要求妇联组织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型和工作定位,实现三个转变,切实保持和增强妇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真正让妇女当主角,积极参与并有效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由行政化的机关向社会化的群众组织转变。在现行行政体系下,妇联组织的工作定位还需进一步厘清。一是角色尴尬。妇联组织的性别特征似乎大于工作定位,组织层级清晰但缺乏分层级的工作重点。二是工作尴尬。妇联组织统一且相对单一的行政布署式工作内容难以有效联系和服务于广大妇女群众。三是能力尴尬。妇联组织的机关化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难以激发和吸引体制外的妇女群众及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自身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既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行政化的组织现状,难以承担赋予妇联组织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重托,那么妇联组织应如何定位呢?那就是,既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群众跟党走,还应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回归到妇联作为社会团体的组织特征,应加强作为人民团体和政权支柱必须应有的群众基础,增加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组织特点。推动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及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第三方评价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改变目前妇联组织仅停留于工作依靠体制内机关人员“自己做”的角色现状,打破体制内外的界限,向引领、组织、协调、服务各类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一起做”方向转变,实现妇联由机关化的工作方式向社会化的工作方式转变,由行政管理型的工作方式向枢纽型社会服务方式转变,由妇联系统的“自转”向妇联引导社会资源的“公转”转变。
  由纵向组织结构向纵横结合的立体化、多层面组织体系转变。妇联现行的从上至下的以线型组织架构,易受限于体制内的机关运行,亟需建立扁平化、网络化、多层次的组织体系。为此,在加强党建带妇建,做到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步的基础上,必须构建党委领导下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或“群团组织+理事会(基金会)+社会组织+志愿者”的组织架构,增强引领作用、组织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基层,妇联组织要不断创新与农村、社区、流动人群、自组织活动圈人群的联系,形成以妇联为核心,以女性他组织、自组织、社会组织、微组织、网络组织等为主体的“1+N”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采取单独组建、单位联建、挂靠组合建、区域或行业统建等方式,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会员、两新组织中的妇联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妇联组织的覆盖面。以遍布城乡、深受妇女喜爱、人数众多的妇女健身队,行业合作社等等为重点,在基层公共活动阵地探索建立广场妇女之家、楼宇妇女之家等基层组织新形态,引导其发挥好自治、议事、调解、帮扶和文化引领等作用,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以此延伸妇女工作触角,发挥好妇女组织对妇女群众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妇女对妇联组织的归属感。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妇联网站和官方微博、公众微信的作用,将各类妇女QQ群、微信朋友圈等联结到妇联网络下,实现妇联组织由有形向无形的拓展。
  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以服务妇女群众为己任,切实为广大妇女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将其困难忧虑、成长发展、基本权益以及所需所急所盼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去推动。使广大妇女随时随地、实实在在感受到妇联组织的存在和关心,把妇联组织当作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娘家。而要实现这种转变,核心是要强化妇联组织服务功能,关键是要改变服务供给方式,途经是培养专业化社会工作基础,重点是要增强服务效果和效率,保障是增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即大力引导、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性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妇女儿童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具体来说,纵向上,以各级妇联组织为主体,构建妇联组织服务网络。横向上,构建“政府+妇联+理事会(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市场)”的服务网络,形成妇联公共服务和社会组织专业化的服务网络,进而形成自转良好、公转流畅的社会资源聚合机制和工作格局。
  (作者系湖北省妇联党组书记、妇联主席彭丽敏 来源:学习时报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挥妇联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