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5-9-7 17:57:03

“欠发达+好生态”地区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

   甘肃陇南山大沟深,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尤其缺乏铁路、高速公路和民航运输等现代化交通条件。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生物矿产资源,但长期以来展现给外界的是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和“欠发达+好生态”的初始印象。由于内生发展能力不足,陇南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长期在低位徘徊,处于后进水平。为破解发展难题,从依托工矿业带动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从招商引资到资源开发,历届市委、市政府下了不少功夫。然而,比照甘肃省委、省政府2017年限期脱贫硬性任务和2020年“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的宏伟目标,数以百万计的绝对贫困人口和3000元左右的农民人均收入,使得陇南全市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处在发展爬坡期、扶贫攻坚期和后发赶超期的陇南究竟该往何处走?现阶段真正适合陇南的发展之路到底是什么?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好生态的品质与价值
  陇南的生态条件无疑具有高品质。由于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陇南境内生物资源荟萃,矿产资源富集,全年空气优良天数高达359天,有各类树种1300多种,在甘肃省森林覆盖面积、树种位居前列,是生态完美的绿色走廊,曾被李四光誉为“复杂的宝贝地带”。加之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奇山秀水、多元文化、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陇南的独特底蕴。综合分析,在以市州为基准的权衡范围中,“欠发达+好生态”的稀缺度屈指可数。
  陇南可资利用的资源正是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原生资源,翠绿的植被、清澈的溪水、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是陇南极为突出的比较优势。陇南生态要素的显著性和性价比堪称上佳,追求发展的美学境界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意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种未曾遭受大刀阔斧改造雕琢痕迹的原生状态,更有利于布局、调整、破立、选择等发展活动,其真正价值就在于能够为后发赶超提供难得机遇、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据此,必须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以生态内涵和生态标准为行动指向,统揽人文、旅游、山水、生物资源,推动相关要素参与其中,带动全市走上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谨慎开发、有效保护、绿色发展”的原则,近年来陇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广泛探索实践。
  狠抓常规生态建设。在集中抓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绿色通道“三位一体”建设的同时,着重通过生态治理提升生存环境品质。先后向国家水利部等部委申报争取、实施“两江一水”治理规划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江河干支流、中小河流和山洪沟道治理工程,深入推进以城市大气环境治理、重金属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活动,通过创建制度、健全机制和配备人员等措施进一步规范清洁生产审核和项目环境管理,实现环境执法检查的常态化,取得了较好效果。仅2014年,就完成污染减排项目和重金属治理项目62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64个。
  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在确保粮食增产、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上,综合协调、衔接农牧、林业、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和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培育富有经济价值的绿色作物和名贵物种,结合土地流转保障产业规模,利用三权抵押贷款等普惠融资平台保证资金投入,依托县乡级公路建设强化交通支撑,有针对性地增加在市内主要公路沿线的生态观光农业布点,有效增强了生态能见度和可观赏性。
  培育环保工业。通过调整工业布局、强化资源整合、优化工业结构、改造落后产能等方式推动工业项目向节能环保转型,建成矿石处理、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等3个环保项目,启动油橄榄生态工业园建设、白酒酿造技改等11个项目,郭家沟铅锌矿正在按照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绿色理念建设,初步奠定了环保工业的发展基础。
  扶持农特产业。以县、乡政府为责任主体,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奖补政策,大力推广“农户+企业+协会”的合作模式,通过基地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来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等农业特色产业,实现增收价值和生态价值双丰收。2014年,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37.8万亩,新发展经济林果27.16万亩、总产量达14.7万吨,中药材产量达到14.6万吨,总计年产值达到68.9亿元。农特产业已成为陇南农户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推进文化旅游。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上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论证出台《陇南市文化旅游发展改革意见》的基础上,以旅游景区建设、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融入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人文资源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着力推进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先后创建4A级生态旅游景区7个,与外商签订文化保护项目24个(签约资金47亿元),75个村被国家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3个村被国家列为“中国传统部落”,乞巧文化节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实现旅游综合年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25%。今后几年,随着一大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的陆续完成,文化旅游必将成为陇南富民增收的新支点。
  建设美丽乡村。在生态理念引领下,各县区普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风貌营造、美化亮化和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着重突出农村山、水、田、林、建筑等原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有机结合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扶持项目,着力提升广大农村的生态品质。目前,累计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1249个,建设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个,县级示范村30个。
  创建生态品牌。针对苹果、樱桃、油橄榄等经济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被赋予一定的生态属性后,由于附加值有所增加,可以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在网上,陇南樱桃每市斤售价高达58元,一只鸡可以卖到160元,生态认证的创收效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放大。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个产品取得地理标志保护,武都油橄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文县绿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康县独一味工业园区全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已通过甘肃省质检局审批,文县获准筹建甘肃省高原茶产业示范区,已推荐上报10个经济产品争创甘肃名牌产品,下一步计划培育陇南名牌产品9个以上。
  酝酿出台“生态”战略。陇南决策层认识到,如果将“生态文明”的概念放到实践之中加以考量,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对现阶段陇南发展要素的认真审视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在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等四方面予以“快速推进”,在交通基础设施、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等三方面予以“着力夯实”,在电子商务、金融支撑和非公经济等三方面予以“集中突破”(即“433”战略),以扬长避短、省时省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基本特质,以依靠劳动力、绿色经济、文化旅游等原生资源和普惠资源来实现“小补大收”,快慢有序、立体渐进地推动全市发展科学过渡到距离当下的发展阶段,并将该战略作为今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
  实践证明,陇南“以生态为纲”的发展方式与实际现状高度契合,富有“小步快走”的成效。甘肃省一年之内连续组织了8次现场会学习陇南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设和农特产业方面的发展经验,足以证明其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得到普遍肯定。与年造林42万亩、退耕还林17万亩、建设绿色通道785公里的突出成绩相比,陇南着力促成的融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绿色产业和集约发展方式为一炉的大生态格局更让人欣喜。2014年,陇南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产增加值分列甘肃省一、二、三位,精准扶贫卓有成效,万众创业方兴未艾,“特色中国﹒陇南馆”开馆运营,成功开创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新模式。奋进中的陇南第一次荣登“最美中国榜”,持续改善的交通条件即将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加之构建“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政策机遇,陇南完全有望站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制高点”,进而实现后发赶超的重大跨越。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欠发达+好生态”地区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