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姜品牌 倾力助农增收
周庆裕</p><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前坪乡地处大田县东北部,属中高海拔山区,海拔在690-860米之间,农民种植生姜历史悠久,掌握着独特的贮藏技术,所产生姜具有个大、皮薄、色泽金黄等特点,在闽南被誉为“金姜”。近年来,前坪乡充分挖掘独特的传统种植和山地优势,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结构,以解决“卖难”为突破口,加大产销服务力度,扩大“高峰”金姜品牌效应,全力打造山区拳头产品,增加山区农民收入。2003年全乡种植规模达3000亩,产量突破3000吨,目前生姜价格保持上扬趋势,每公斤市场零售价达7元,产品主要销往闽南沿海等大中城市,“高峰”金姜生产成为前坪乡特色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br>
一、优化产品质量,扩大品牌效应<br>
为了优化品质创品牌,首先从规范生姜产品生产标准入手,重点在生产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和市场准入三方面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等标准。其次是注册商标,由县生姜协会于2003年3月17日向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高峰”金姜商标,对品牌进行了保护,并无偿提供给姜农、姜商使用。三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年向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努力11月份顺利通过产品和产地检测,12月1日获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四是加大对“高峰金姜”商标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推行带有“高峰”金姜商标的生姜产品小包装,逐步让生姜产品进店上柜,并在进乡路口、省道沿线等醒目位置设立大幅广告牌,在报纸、电视等舆论媒体广泛进行产品介绍,多次参加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制作高峰金姜网页在省统计局“八闽农网”滚动发布,提高市场知名度。<br>
二、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br>
积极发挥县生姜协会的中介和纽带作用,切实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新技术推广等服务,提高农户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生姜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农技部门和农业969155热线有机联接,及时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了生姜地膜履盖栽培技术和除草剂、膨大素的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协会成立以来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种植农户900多人次;发放技术材料1200多份,组织各村轮流播放生姜种植技术VCD片40余场,多次邀请农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讲座,满足广大农民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多样化要求。<br>
三、搞好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种植<br>
由乡政府牵头和出资,各有关技术服务部门、各行政村互相配合,邀请县级农业部门作技术指导,按照2003年2000亩、2004年3000亩的目标和合理轮作的要求,对全乡适宜种植生姜的约4000亩耕地和2000亩荒山地进行无公害生姜生产规划,逐步建立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以此大幅度提高全乡生姜产品品质,通过质的提升促进生姜产业的发展。为保证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能逐年扩大,乡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来共投入11.5万多元建设基础设施。同时积极与县信用社联系,争取干部担保、协会担保、农户联保等形式信贷,切实解决农户生产资金问题。2002年冬,福井村部分农户搞贮藏和营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协会及时与乡信用社联系,采取农户“五户”联保、干部用工资为农户担保方式贷款,向姜农放贷23.5万元。同时,政府对农户新开的贮藏土洞每洞补助30元至100元,组织好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物质供应,开展“生姜王”评比活动,提高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br>
四、依托协会中介,确保姜畅其流<br>
随着生姜种植规模的扩大,姜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品质不一、“卖难”等问题成为生姜生产的一大问题。在生姜营销中,众多小规模生产的农户信息不灵,难以直接掌握、捕捉和筛选市场信息,有的商贩压级压价,有的拖欠货款,严重损伤了姜农利益。为了解决生产、营销中的问题,2002年成立了由乡农技站、营销大户、种植大户牵头的“大田县生姜协会”,背靠广大农户,面向大市场,走出了一条“农户分散生产+协会+大市场”的发展路子。通过整合,由原来的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形成集团优势,扩大了高峰金姜的市场份额。目前协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会员总数达59名,连接农户1500多户,辐射带动梅山、文江、湖美等周边乡镇的发展,生姜营销人员达20多人,会员们闯开了泉州、漳州、南安等大中城市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保证了姜畅其流。<br>
作者为大田县前坪乡人民政府乡长<br>
责任编辑:陆金莲</p> 其实 我是一个灌客 灌水人有所顶 也有所不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