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09-2-26 14:17:28

当前就业形势剖析

王晓玲</p>
            <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市就业现状如何,就业的主要压力在哪里,影响就业有哪些因素,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对近三年即“十·五”计划以来有关数据和“五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br>
&nbsp;&nbsp;&nbsp;&nbsp;一、就业现状与特点<br>
&nbsp;&nbsp;&nbsp;&nbsp;当前我市劳动者就业主要体现四多、二少。<br>
&nbsp;&nbsp;&nbsp;&nbsp;1、从事个体经营,到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明显增多。据工商统计,我市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003年达4万人,比2000年增加1.58万人,年平均递增18.25%。从事城镇个体经营的从业人员2003年达4.66万人,比2000年增加0.78万人,年平均递增6.33%。城镇个私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5.69%上升到2003年的7.82%,比重提高2.13个百分点。<br>
&nbsp;&nbsp;&nbsp;&nbsp;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明显增多。据劳动部门统计,2003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为3.02万人,比2000年增加1.13万人,年平均递增16.85%,占失业人员总数的60.36%,就业率比2000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到第三产业就业1.79万人,比2000年增加0.66万人,年平均递增16.53%。到个私就业的2003年达1.58万人,比2000年增加0.55万人,年平均递增15.53%。<br>
&nbsp;&nbsp;&nbsp;&nbsp;3、劳动人口流动就业增多。2003年我市劳动力外出(县外、省内外)流动就业达3.36万人,比2000年增加0.35万人,年平均递增3.75%。其中到省外就业1.44万人,比2000年增加0.41万人,年平均递增11.77%,占外出流动就业总量的比重为42.69%,比2000年提高8.55个百分点。外省劳动力来我市就业增多,2003年达1.20万人,比2000年增加0.36万人,年平均递增12.77%。<br>
&nbsp;&nbsp;&nbsp;&nbsp;4、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逐年增多。2003年我市乡村实有劳动力为87.25万人,比2000年增加2.96万人,年平均递增1.16%。其中外出务工达7万人,比2000年增加2.25万人,年平均递增13.82%,比重从2000年的5.64%提高到2003年的8.03%,上升2.39个百分点。<br>
&nbsp;&nbsp;&nbsp;&nbsp;5、单位从业人员逐年减少。随着国企改革步伐加大,我市单位从业人员逐年减少。据统计,2003年为21.89万人,比2000年减少2.96万人,年平均递减4.14%。其中国有单位13.57万人,比2000年减少2.19万人,年平均递减4.86%集体单位1.64万人,比2000年减少0.91万人,年平均递减13.68%;其它经济类型单位略增,2003年为6.68万人,比2000年增加0.14万人,年平均递增0.69%。<br>
&nbsp;&nbsp;&nbsp;&nbsp;6、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在我市求职人数减少。据统计,近几年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在我市求职的人数呈下降趋势。2003年我市单位共录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1699人,比2000年减少318人,年平均递减5.56%。择业方向也在发生变化,到国有单位就业的比重下降,2003年到国有单位就业的比重为61.62%,比2000年下降了12.35个百分点。<br>
&nbsp;&nbsp;&nbsp;&nbsp;二、就业压力与问题<br>
&nbsp;&nbsp;&nbsp;&nbsp;1、新生劳动力人口在成长。“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我市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有159.80万人,2003年达到170.84万人,三年来新成长劳动力人口达11.04万人,年平均增加3.68万人,平均递增2.25%。按此测算,以后每年大约有3万多新生劳动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谋业。<br>
&nbsp;&nbsp;&nbsp;&nbsp;2、劳动力供需矛盾较大。当前劳动力需求远小于劳动力供给,从全社会从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相比,缺口很大。2003年我市全社会从业人口为110.80万人,与劳动力人口170.84万人相比较,缺口60.04万人(包括16周岁以上在校生)。从大中专毕业生看,供需矛盾也很突出。根据人事部门统计,2003年我市共有大中专毕业生6556人,需求1214人,缺口5342人,供需比为5:1。<br>
&nbsp;&nbsp;&nbsp;&nbsp;3、需要再次就业的劳动人口多。近三年有相当数量未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即内部退养职工)从就业岗位上退出,有相当数量职工被辞退和解除劳动合同成为失业者。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市单位共内退职工3.06万人,共辞退、解除劳动合同3.29万人,两类人员共退出就业岗位达6.35万人,年平均2.12万人,在劳动部门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平均每年3.04万人。这些失业群体的年龄基本在40-45岁左右,家庭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子女上学花大钱的阶段,重新就业是他们的渴望。<br>
&nbsp;&nbsp;&nbsp;&nbsp;三、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br>
&nbsp;&nbsp;&nbsp;&nbsp;1、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近年我市经济发展较慢,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如我市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递减4.14%,而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福州、厦门、泉州单位从业人员在2003年分别达到75.2万人、57.5万人、74.1万人,比2000年分别增加4.4万人、6.6万人、11.3万人,年平均递增2.03%、4.13%、5.69%。<br>
&nbsp;&nbsp;&nbsp;&nbsp;2、工资收入对就业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量与市场工资率变动存在因果关系,通常情况下,工资率的上升总会带来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如果一个地区、企业的工资收入偏低,人们就不愿去该地区、企业就业。近几年在劳动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中发现,相当部分县属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偏低,一些企业工人的月工资(已包括津贴补贴)基本在300-400元之间。这么低的工资待遇,使不少的劳动者干一、二个月就走,重新踏上求职之路。现在人才向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集聚,收入也是其重要决定因素。<br>
&nbsp;&nbsp;&nbsp;&nbsp;3、失业者个人素质对就业的影响。从劳动部门统计看,目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的再就业劣势。2003年我市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4万人,其中36岁以上0.81万人,占39.7%,初中及以下1.30万人,占63.8%。由于失业者个人素质的影响,使长期失业人员的比重高于短期失业,在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4万人中,长期失业人员1.12万人,占55.1%。<br>
&nbsp;&nbsp;&nbsp;&nbsp;4、用工单位有限需求对就业的影响。每次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企业提供的职位有限,能达成就业意向的更有限。据人事部门统计,2003年我市大中专毕业生0.66万人,已就业0.16万人,只占生源的24.97%。2004年市组织的春季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大约有1.5万人次毕业生进场,只有64家单位提供了655个职位,结果当场达成意向的只有82人,达成意向的只占总职位的12.52%,占进场求职人次的0.55%。而且60%以上职位需要大学本科生,加上专业限制,可想而知毕业生就业的难度。<br>
&nbsp;&nbsp;&nbsp;&nbsp;5、求职艺术对就业的影响。在诸多影响就业因素中,求职艺术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现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拿着几十份的求职简历,象胡椒粉似的到处撒。既不了解用工单位需求,也不问自己是否合适该岗位,只要有与专业相似的单位或有单位招聘,都抱着侥幸心理去碰碰运气,往往是“泥牛入海”。而且面试语言表达、衣着装扮等技巧也会影响到求职效果。<br>
&nbsp;&nbsp;&nbsp;&nbsp;四、促进就业的若干建议与对策<br>
&nbsp;&nbsp;&nbsp;&nbsp;1、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扩大就业容量。在当前国有单位失去就业“蓄水池”的状况下,要把发展个私经济、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就业压力的重点。从我市这几年看,每年有60%近2万名失业人员在第三产业就业,个私企业每年能新吸纳近万名劳动者就业。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弹性高。<br>
&nbsp;&nbsp;&nbsp;&nbsp;2、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就业增长。一要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业务范围,抓好国际劳务输出,它不但能增加外汇收入,还能减缓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增长。二要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如日前我市首次组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有四个地区及本市的118家企业提供了1.1万个岗位,当场达成协议1418人,占12.89%;有就业意向的5608人,占50.98%,远远超过大中专生供需见面会成果。<br>
&nbsp;&nbsp;&nbsp;&nbsp;3、用人单位要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和人为的就业紧张趋势。招工单位合理的选人、用人对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至关重要。应该说企业的各工种对员工的技能、学历要求是不同的,对员工的需求结构也必然呈金字塔状,企业应该做到“量体裁衣”,以岗定人、选人。<br>
&nbsp;&nbsp;&nbsp;&nbsp;4、在职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对员工技能、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员工没有失业危机感,在岗位上不继续深造,到时可能下岗。当今社会提倡尊重人才,允许人才自由流动,人才选择岗位,岗位也在选择人,就看个人的能力水平。<br>
&nbsp;&nbsp;&nbsp;&nbsp;5、求职者的职业定位很重要。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每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与文化程度是不相同的,各种职业对个人的性格、能力、文化素质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因此,求职者在投递简历,走向人才市场前,对哪类职位比较适合自己,自己准备往哪个方向发展,企业对招聘有哪些要求等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去寻找工作,才会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过高过低估计自己,或者本人实力与岗位要求相脱离,都是择业大忌。<br>
&nbsp;&nbsp;&nbsp;&nbsp;6、加强深层次、高水平就业指导很有必要。目前不少就业服务中心的职能还只停留在发布招工信息,进行基本就业技能培训,办理失业登记与招工手续的一般就业服务上,而深层次、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还很欠缺。比如对求职者来说,干什么工作比较合适,一生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求职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很需要有专业人士指点迷津。建议:一是大中专院校应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不要等到学生快毕业时才上个把小时课了事;二是政府就业中心要加强劳动、人才市场的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对招聘会效果要注意跟踪。三是国家要增设职业咨询师职称职位,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还要大力提倡成立民间职业咨询机构,为更多的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br>
<br>
&nbsp;&nbsp;作者单位:三明市统计局<br>
&nbsp;&nbsp;责任编辑:温 毅</p>

溪明老秘 发表于 2009-2-26 14:17:40

发帖才是硬道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前就业形势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