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新经典评论员文章
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01日 04 版) 太阳每天刷新着地球,转眼之间,又是新年。2015,时间会如何奔跑?世界将如何生长?你我将有怎样的明天?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刚刚过去的2014年,亿万中华儿女在经济新常态下激扬中国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崭新答卷。这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大刀阔斧全面深化改革,一些久未突破的改革强势推进,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举措接踵出台,激发了转型发展的深层动力。这一年,我们以“有腐必反”的坚强决心、“严字当头”的勇于担当,涤荡党风政风,净化政治生态。这一年,我们扬帆致远,开创外交新局,“一带一路”联通四海,雁栖湖水拥抱五洲,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回首来处,有知难而上的开拓进取,也有静水深流的长远构建。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建设法治中国做出顶层设计,到设立首个国家宪法日弘扬依宪治国的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构成双轮驱动,催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脚步。从八项规定的“正人先正己”,到群众路线的“正风进行时”,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确立烈士纪念日,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对文化传承的自觉自省,对人类文明的深沉思考,彰显一个大党大国的历史责任和天下情怀。 当时间勾勒新的年轮,今天的中国,再次站在关键的节点。展望前程,如何让国家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将中华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放眼全球,怎样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应鼎力而为的奋斗方向。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通往梦想的道路上,2015年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一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百尺竿头的压力一点也不亚于从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让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也给前进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把握好这些特点,稳中求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才能为明天开辟一条更宽广的道路,为后人留下一份更坚实的基业。 筑就长青基业,要鼓起改革勇气。环顾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生长。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星球上,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竞争中,我们没有老本可吃、没有捷径可走。中流击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围绕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以创新精神和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勇往直前但不心浮气躁、统筹协调但不裹足逡巡,充满自信但不封闭保守、博采众长但不照搬照抄,步调一致但不机械僵化,我们就能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涵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筑就长青基业,离不开担当精神。大时代呼唤大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这个担当,是执政党的担当,是全体人民的担当。每个人都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一切就会因你而带来积极改变。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党员干部遇事不推诿、担责不逃避,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以责无旁贷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广大群众追随党、拥护党、监督党、鞭策党,团结一心克时艰,不尚空谈讲实干,共同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筑就长青基业,更要有历史耐心。法治中国不可能一天建成,美丽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幸福生活不会唾手可得。大国的历史使命,“是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和痛苦”。365天,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固然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既有干劲,也有韧劲;既有问题意识,也有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就一定能钉好每一颗钉子,砌牢每一块基石。 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2015年的第一天,当阳光再次洒向大地,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迎着朝阳,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共创我们光明的未来。 改革要有政治定力——一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04日 01 版) 站在2015的新起点上,改革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的曙光中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更足了,责任更大了。 回首过去一年,改革大潮强劲激荡,节奏却蹄疾步稳。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一些多年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改革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浇灌着每个人的梦想。 承前启后再出发,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所谓“关键”,意味着今年是攻克改革难点的关键,是增强改革系统性、协同性的关键,是狠抓任务落实的关键,是确保改革质量和进度的关键,也是抓住机遇、以改革促发展的关键。把握关键之年,尤需我们保持政治定力,有决心、有章法,统筹协调,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坚守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好走稳自己的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决定了,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全盘西化、犯颠覆性错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实践中处理好重大关系。简政放权,如何做到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应该为的务必善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样做到有机结合?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何与焕发活力相融共生?防治污染,怎样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当前,改革的雁阵已经形成,没有孤军的改革,也没有单向的突围,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彼此借力,相互支撑,才能持续向前。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去推动一些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还是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都需要梳理出优先顺序,设计好承接关系,形成政策合力,才能为中国发展开辟出最大的腾挪空间。放下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怀,改革正未有穷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攻坚关头勇者胜。今天,改革进入勇闯险滩、啃硬骨头的深水区,政治定力更是改革巨轮乘风破浪的航向标和压舱石。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一鼓作气的气魄、求真务实的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严把改革质量关——二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5日 01 版) “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环节的纰漏,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应该是公共部门施政的追求,更应成为改革决策者的责任和担当。正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 今天,当改革在深水区快速推进,更要警惕“萝卜快了不洗泥”,坚持向质量要效果、要效率。改革全面深化的过程,也是改革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从财税体制改革启动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路……改革之所以能够蹄疾步稳、落地生根,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严把改革质量关,强调改革要有高质量,要求贯彻落实“聚焦、聚神、聚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继续秉持“质量第一”的改革价值观至为重要。 改革高质量,方案是前提。我们的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切不可主观行事。改革方案要坚持问题导向,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这就不能拍着脑门出主意,坐在办公室里想办法,必须做实做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不仅确保每项改革的可操作性,也让各项改革措施统筹协调。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下功夫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下功夫发掘基层的有益探索,精准把脉、精确制导,方案制定才会接地气、有底气,才能提高改革方案的针对性,避免让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改革高质量,细化是关键。再好的方案,如果不能落地,也不过是白纸一张。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牵动各方利益,尤其要警惕虚晃一枪、变形走样。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推进过程要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 改革高质量,督察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一蹴而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督察同样如此。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惟其如此,才能避免高举轻放、徒有口号的倾向,纠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态度,使改革有遵循、有标准、有追求。 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把群众满不满意、得没得到实惠,作为评判改革质量的重要标杆,作为不断提高改革质量的根本动力,我们就能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改革的实绩赢得民心,以改革的质量奠基未来。 改革离不开法治思维——三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6日 01 版) 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年,改革伟业正是在法治思维统领下节节推进。从依法依规惩处“老虎”“苍蝇”,到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27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 登高揽山河,前路多曲折。中国的改革时间表运行到2015年,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的担子更重,以发展疏浚矛盾淤积的任务更繁,以转型推动经济向好的使命更艰。这既意味着突破旧气象、再创新格局,又要求在新常态下循规律而进、依法治而行。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促进社会建设的和谐、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无不需要法治的力量。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可能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走好走稳我们自己的路。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里程碑。2015年,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既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的根本保障。在研究改革方案措施时,如何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在需要先行先试时,如何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在法律法规不适应改革要求时,如何及时修改和废止?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对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一个考验。 改革于法有据、遇事一断于法,这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共识,不仅是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发展的价值根基。对于各级干部,少些“权大于法”的膨胀,多些“守法为常”的慎重,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塑造政治生活的全新生态;对于广大公民,少些“法徒空文”的疑惑,多些“信法为真”的坚定,把法治当作共同的行为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联结社会共同体,巩固核心价值观,在“看不见”的层面,法治同样可为改革的压舱石、发展的推进器。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挥好法治保障与规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才能让改革航船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这是法治的路径,更是改革的路径。 从人民中汲取改革智慧——四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7日 01 版) 有人说,“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回望刚刚过去的2014年,正是因为推进改革的每个足印中,都倾注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熔铸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汇聚如此大的力量,实现如此多的突破。 久推不转的养老改革,踏上并轨之路;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坚冰逐渐消融;众多行政审批事项,被陆续下放或取消……过去一年,公平正义在改革中不断彰显,社会活力在改革中不断激发,民生红利在改革中不断释放,诠释着什么是“为了人民的改革”,演绎着什么是“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在“依靠人民”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也更加清晰地表明:最大程度地吸纳群众参与,最大程度地促进共建共享,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拥有众志成城的民意基础,始终保持披荆斩棘的锐气勇毅。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回首改革历程,从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到万众创业的蓬勃兴起,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敢探索,推动着中国改革步步向前。今天的改革难度更高、情况更复杂,就更需要凝心聚力、集思广益;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复杂性日益凸显,就更需要鼓励创新、宽容试错。一言以蔽之,深化改革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引导全社会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在山东,“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为解决农村“空壳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在福建,基层政府从“替民当家”“大包大揽”向倡导“共同参与”转变,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水平。在湖北,“农民办事不出村”的电子信息系统,架起了乡村治理的“高速公路”……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基层探索是沸腾的实验室,群众创新是不竭的能量场。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由衷慨叹,“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2015年,我们迈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能不能继续调动起公众对改革的参与热情、畅通参与渠道、健全参与机制,关乎改革成败。我们当以更大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松绑除障、凝聚民智,抓住“最大的机遇”,释放“最大的潜力”。 鲁迅先生说过,“多数的力量是伟大的、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多数的力量”。在新起点上乘势前行,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热情充分涌流,则何事不成、何功不立? 改革就得落地生根——五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8日 01 版) 在所有声响中,生命生根拔节的声音最令人心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一年的起点,我们感受得到人民群众对改革新希冀的心跳,听得见改革落地生根的声音。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过去一年,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求真务实,在倾听人民呼声中真抓实干,一条条改革举措实实在在掷地有声,赢得群众信心信任,凝聚了党心民心。 新一轮改革发令枪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回望201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8次会议推进改革,每次会议,部署如何落实都是重要一环。从中央到地方,抓部署、抓统筹、抓方案、抓实施、抓督办、抓宣传,汇成强劲的改革潮声。正是全党上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各级干部发扬“蛮拼精神”,改革才形成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今年是关键之年。要趁热打铁、乘势而上,狠抓落实仍然是重中之重。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也在增多。公车改革会不会遭遇推三阻四,就看能不能突破利益得失的围城;简政放权是否催生新红利,就看自我“革命”能不能无所保留;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就看能不能将法治精神贯穿于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动。改革要冲破各种“中梗阻”落地生根,务须打破种种固有的藩篱,决不允许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决不容忍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惟有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才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抓落实不是蛮干,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惟有找准党心与民意共振的频点,抓住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关节点,汲取群众智慧,优化顶层设计,改革方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把落实一抓到底,不能没有肝胆与担当,也不能没有督查与问责。把主动担当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既有“我要改”的动力,也有“要我改”的压力,落实才会不是一句口号。更要注意的是,抓落实并非强求立竿见影,重眼前轻长远,跟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一样,都是抓落实的“天敌”,所谓久久为功,更需要时时刻刻不松懈的韧劲和耐性。 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千难万难,善抓落实就不难。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从细处入手,往实处着力,我们就一定能在2015的年轮上刻下更深印迹,在新一轮改革史上写下更多传奇。 惟创新者强《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10日 01 版) 新年伊始,我国科技界又逢盛事,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硕果累累,群星璀璨,我们谨向全体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14年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深挚关怀。14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奋力攻关,收获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综合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举世瞩目。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处在关键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依靠创新支持,突出创新驱动。我们正面临广阔的创新空间,从温饱奔向全面小康,多样化需求引领创新;基本商品供应充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倒逼企业加快创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质量更优、效益更高、结构更合理、产业更高端的增长,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 推动万众创新,关键是深化改革。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更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条件。改革开放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才能给想创新、能创造的人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充分地激发和释放社会创造力。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为科技创新之树“施肥增养”。企业也要勇挑创新重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创新在市场沃土中开花结果。 推动万众创新,核心是人才建设。我国有13亿人口,有2亿多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劳动者,创新潜力巨大。广大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潜心研究者心无旁骛,为创新创业者解后顾之忧;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多让年轻人挑大梁、出头彩;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制度,更好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要鼓励草根创新,使创新人才各展其能。同时,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推动万众创新,重点是创新要实。创新不是发论文、拿专利就大功告成,必须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多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打造新增长点,推进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实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祝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的一年继续拼搏、勇于创新、再攀高峰,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我们期待,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国家科技奖这面旗帜的激励下,全社会不断催生更多更新的创造力,万众创新将在中华大地热潮涌动、活力澎湃!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人民的梦想是什么样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在中国梦的交响曲中增添了更优美的旋律,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然而,全面小康怎样建成?难点如何破解?这不仅关系全面小康的实现,更关系中国梦的奠基,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甘肃、湖北、湖南、内蒙古、新疆、福建、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区市,念兹在兹的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谋划的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大计。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精准聚焦全面小康难点,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踏访河北阜平“看真贫”,给独龙族乡亲们回信希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延安座谈“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从就任总书记之初到羊年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着眼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民主权利如何保障?贫困洼地如何弭平?三农难点如何攻克?文化挑战如何应对?生态瓶颈如何突破?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补齐发展短板的过程,就是提升小康水平线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新的征程正在展开。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已经触手可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将由我们亲手完成。“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我们就一定能“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算来大约也是30多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改革将如何拓展中国道路,我们又该怎样激发改革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从履新不到一个月就去“得风气之先”的广东考察,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改革集结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党的改革方略步入一个全新高度,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论方向,“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论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思路,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说关系,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讲落实,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干净利索的思路,逻辑缜密的阐述,体大思精的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让中国新一轮改革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在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改革呈现加快推进之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项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正化为新一轮改革声势夺人的大潮。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体现在认识论上,就是坚持系统思维,强调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片面理解。比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顾此失彼、断章取义。比如,既要讲“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讲如何分好“蛋糕”,也要讲如何做大“蛋糕”。归根到底,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要“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同时,也要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改革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难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必须全面启动;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需要顶层设计。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呼唤坚定果敢的行动、百折不回的信念,也呼唤全面系统的认识论、攻坚克难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有“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韧,有“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气魄,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执着的改革品格、鲜明的改革气质、奋发的改革精神。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更有实力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中去定位,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何新一轮改革要在各个领域统筹推进,为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回望改革历程,话音犹在耳畔。在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我们将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激情和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改革,就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陈规,就是放开手脚打破条条框框。正因如此,“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为改革划定“法治边界”时,给世界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推动我们的事业滚滚向前。循此回望,一条治国理政的主线,清晰可见。2012年12月,履新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013年3月,刚刚当选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人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两个场景,一种态度:尊重法律、厉行法治,是必须把握好的施政之要。基于30多年的法治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法治探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集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绘就全面依法治国新蓝图,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新的里程碑。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回答法治统一性的问题;“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既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也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执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的棋局中,才能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大刀阔斧,到党的建设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国比喻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成为关键一环;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成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领和规范,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审视,一个鲜明的感受是,无论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还是在中国现代化百年征途上,或是世界社会主义几百年演进中,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都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探索。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高度,将目标设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立足点是坚持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作为治国重器,全面依法治国书写的是法治史的新篇章,开启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在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法者,治之端也。”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沿着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我们一定能在“四个全面”相互激荡的伟大进程中,绘就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五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凝聚成13亿的中国力量”,当热播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以变幻的场景呈现一个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中国,人们在光影交错的时空激荡中深切感受到,“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需要从容驾驭的领航者;中国现代化列车驰向远方,需要强劲有力的火车头。这是一组每每读来让人心生感慨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77.1%的群众认为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正风肃纪的可观实绩,是党的建设进程中从严从实的初步战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脚到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全党全社会为之一振。“开弓没有回头箭”,两年多来,从坚持不懈反“四风”,上紧作风建设发条,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猛击一掌的警醒,到从严管理干部,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党内法规体系,全方位、高标准的管党治党举措,刷新了党风政风,深得党心民心,写下了党的建设新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正是基于“不廉洁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号召全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党的建设规律的新探索。焦裕禄纪念馆的深情驻足,民主生活会上的以心换心,中央纪委全会上的谆谆告诫,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亲力亲为……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身体力行,全党同志的积极参与,不断诠释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内涵。“全面”是基础,它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它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守纪律、重申守规矩;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既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要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全党参与。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思想上要把好“总开关”,作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制度落实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不廉洁斗争强调“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这一党建战略思想,开创了党建新格局,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苦难到辉煌,从贫弱走向复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复兴推进到今天这样的境界,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做政治的明白人——一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人民日报》(2015年07月06日 01 版) “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的要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政治头脑是否清醒、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衡量其能否担当大任、肩负重托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向县委书记们提出的四点要求中,第一点就是“做政治的明白人”。这是对全国2800多名县委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对所有党员领导干部的谆谆告诫。什么是政治的明白人?简而言之,就是对党绝对忠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如何做政治的明白人?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明辨大是大非不糊涂,始终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是做政治明白人的前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政治上就靠不住。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中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信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是为国家、为人民的,因而是正义的、崇高的,值得为之奋斗终生。身为基层治理“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只有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正义感、是非观和原则性,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面对责任不含糊、面对诱惑不心跳、面对歪风不手软,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纪律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做政治明白人的保证。“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严守规矩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在政治上清醒,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能否做到心中有戒。“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县委书记的工作落到实处,只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组织意识和组织纪律,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而非糊涂人,就是要时刻遵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须”,保持一致而不另搞一套、维护团结而不拉帮结派、令行禁止而不我行我素、服从组织而不讨价还价、管好亲朋严防擅权干政,这既是领导干部的一项硬功夫真本事,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忠诚和坚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更高要求,“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尖锐挑战,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素养。我们常讲党员干部政治上要成熟,做“明白人”是最根本的要求。真正做到政治上头脑始终清醒、立场始终坚定,县委书记和党员干部才能当好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骨干。 做发展的开路人——二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人民日报》(2015年07月07日 01 版) 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老乡送给贵州遵义县委书记曾瑜“一把野菜、一张纸条”,表达感恩;没有落户一家“三高”企业,山东安丘市委书记刘兴明顶住种种压力,力促经济转型……这些基层治理的“一线总指挥”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作为、主动作为,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发展的开路人”。什么是发展的开路人?就是要带领干部群众谋事创业,一起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作为一县之“首”、一地之“帅”,县委书记只有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才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和顺应深化改革新进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发展的开路人,需要有干劲、在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社会转型矛盾复杂,夺取新的胜利,靠的是一大批肯干敢干能干的好干部。现实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何破解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如何协调长远发展与眼前政绩的关系,如何对待“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纠结,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都检验着县委书记们的政绩观。无论是地方的改革发展,还是政策的落地生根,都需要全身心投入,都需要干劲、闯劲、拼劲,都需要抓实、抓小、抓细。做发展的开路人,需要重责任、讲担当。“芝麻官,千钧担”,县委书记是带领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改革发展攻坚之时,最需要担当精神。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看到风险就挂免战牌,只会是庸官、懒官,干不成事、做不好事。县委书记责任不小、压力不小,必须在其位谋其政,以责无旁贷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作为改革发展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县委书记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攻坚克难,让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焦裕禄抗风沙、斗盐碱、战内涝,为县委书记立下标杆。从谷文昌到杨善洲,这些县委书记是所有领导干部的楷模。今天,奋战在改革前沿、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们,也需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做好发展的开路人,以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做群众的贴心人——三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人民日报》(2015年07月08日 04 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向县委书记们提出的四点要求中,“做群众的贴心人”,明确指出了好干部的价值追求、行动方向。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干部干得怎么样,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在老百姓心里称出来的。焦裕禄在lk工作470天,树起一座县委书记的不朽丰碑;谷文昌尽管已去世34年,但在百姓心里留下无尽思念。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忘记他们?因为他们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因为他们为群众办了实事。百姓谁不爱好官?这是群众永恒的期盼,更是共产党人须臾不可忘记的使命。这次受到表彰的优秀县委书记,有的“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有的甘当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靠山”,有的一心带领群众“拔穷根、开富路”。正是因为他们视群众为家人、视民生为家事,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才赢得了群众口碑,受到社会赞誉。领导干部向先进看齐,做群众的贴心人,就要学习这种赤诚的为民情怀,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最高标准,将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作为第一追求,不断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做群众工作,就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心系群众,就要落到为民造福上来,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把群众呼声、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没有群众的认可,我们什么都不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对个人名利想得透、看得淡,对群众利益想得多、看得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多做雪中送炭的暖心事,多下啃硬骨头的苦功夫,才能真正赢得民心。为民服务是好干部的底色,也是共产党人最响亮的政治宣言。今天,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心中有民,切实担当起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任。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做班子的带头人——四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人民日报》(2015年07月09日 04 版)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作为县委领导班子的“火车头”,县委书记如何以上率下,提升整个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作为各级党政班子的“领头羊”,一把手该怎样以身作则,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求严求实、敢于担当、廉洁自律的强大磁场?“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带头搞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带头抓班子带队伍,带头依法办事,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带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做班子的带头人”,并着重提出“七带头”的要求。这是县委书记的行动指南,也是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干部的基本遵循。“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县委书记的思想状况、责任担当、能力水平、作风品格,是决定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关键因素。作为“第一责任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严于律己、慎独慎微,更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带领班子成员和更多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学赶先进,形成同频共振、上下一心的良好局面。做班子的带头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实际的而不是口头的,是持久的而不能“一阵风”。坚持以品德立身、用能力服人、让业绩说话、靠廉洁树威,面对工作敢说“跟我来”,面对纪律敢讲“跟我学”,面对危机敢喊“跟我上”,有身先士卒的勇气,有向我看齐的锐气,有走在前列的正气,才有以上率下的底气,树立起有形的价值观、释放出鲜活的正能量。凡事带一次头容易,难的是事事带头、时时带头、处处带头。克服怠惰思想、坚持久久为功,才能将“带头”的要求贯穿始终,带动更多党员干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带头”就要有监督,有批评,有要求,有抓班子带队伍的魄力和办法,不能无原则地追求表面的一团和气。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或是“不想带头”,只求独善其身,漠视队伍建设;或是“不会带头”,抓班子带队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该发现问题而没有发现;或是“不敢带头”,发现问题却不批评、不上报、不处置……如果批评蜻蜓点水、监督束之高阁,那么“带头”就会扭曲异化。拿出敢于批评的魄力,激发严于监督的威力,培养循循善诱的能力,“带头”才有感染力、影响力和震慑力。我们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人一起努力,我们的梦想需要无数干部共同奋斗。“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全党的表率”,让以身作则成为价值追求,让见贤思齐成为自觉行动,强大的能量将因此激发,磅礴的合力将因此凝聚。 让党的群众工作“星光灿烂”——一论学习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07月09日 01 版) “当年党带领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群团组织不可或缺;现在,党带领人民搞改革、求发展,群团组织依然不可或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深入论述了做好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意义、重大原则、工作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改革创新重大举措,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必将进一步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由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党的群团工作的高度重视。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通过群团组织开展的群众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旨在广泛联系各方面群众的群团组织来帮助党做群众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实现中国梦,人民是力量源泉。我们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把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13亿多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一个成语叫“众星拱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如果说“月”是党,“众星”就是包括群团组织在内的党领导下的各种组织。做党的群众工作,就要月明星灿,不能月明星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要星光灿烂。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群团组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党的群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我们也要带着“问题意识”审视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尤其要看到,一些群团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有的群团机关自闭于高楼大院,离基层远、离群众远,真正同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的时候不多,自觉不自觉形成了衙门作风。有的群团组织越来越像党政部门,工作内容同行政部门重合,工作方式同行政部门雷同,没有群团组织自身的特点。有的群团组织在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上没有把握好,确定委员、会员、代表等人选追求“高大上”,普通群众代表难以进入。有的群团组织开展工作过分依赖娱乐活动,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场面不计效果,缺乏思想性、教育性,等等。群团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实质是脱离群众的问题,它制约着党的群团工作健康发展,必须下决心加以纠正。要抓住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时机,在群团组织中深入推动思想教育、问题整改、体制创新,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我们党执政兴国拥有的最大资源,是亿万群众的拥护支持。做好群团工作,让党的群众工作“星光灿烂”,我们党就能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民族复兴强大动力。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基本遵循《人民日报 》(2015年06月03日 01 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这是中央制定的第一个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党内法规。《管理规定》体现了中央关于干部人事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经验新成果,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本制度和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是党的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依法依规从严管理干部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做好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其领导人员是党执政骨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沿用党政机关干部的模式,没有形成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政策法规体系,致使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强。《管理规定》的印发实施,填补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制度空白,对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提高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干部管理工作原则,是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管理规定》提出的“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分级分类管理原则”,“依法依规办事原则”,明确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根本要求、选任标准、价值取向、工作责任和理念方法。贯彻落实《管理规定》,必须把这些原则学习好、掌握好、坚持好。树立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标准选人用人。贯彻落实《管理规定》,按照好干部标准培养选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核心是严格把握任职资格条件,既重管理能力、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更重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是落实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措施要求,加强政治引领和作风养成,促使他们忠实履行公共服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关键是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规范程序要求,严肃责任纪律,真正把人选准用好、把班子选优配强。事业单位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必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应看到,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公共资源,社会关注度高,领导人员在人、财、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决定权和支配权,必须切实加强管理监督。要认真落实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措施,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加强教育引导,严明纪律要求,确保这支队伍忠于职守、秉公用权、服务人民、廉洁从业。事业单位涉及民生方方面面,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关乎党的执政形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结合地方和行业实际,以《管理规定》为基本依据,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工作,为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深化综合改革更好服务“三农”《人民日报》(2015年04月03日 01 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做出全面部署。这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供销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供销合作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农民生活需求加速升级,迫切需要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多层次、多样化、便利实惠的生活服务。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有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有为农服务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最有条件成为新时期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还存在着与农民合作关系不够紧、综合服务实力不强、层级联系较松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在服务“三农”中更好地发挥优势,担当起更大责任。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根本宗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就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始终把服务“三农”放在首位,做到为农、务农、姓农。不管怎么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方向不能动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以强化基层社和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为重点,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面向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繁荣城乡经济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供销合作社历史悠久、职工众多,是一个老系统、大系统,综合改革任务十分繁重,面前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可能一蹴而就。供销合作社发展很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民需求也多种多样。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大胆探索、试点先行,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要坚持合作经济基本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顺应市场规律,又履行好社会责任,确保这项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不断提高供销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光荣属于“改革实干家”《人民日报》(2015年07月03日 01 版)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当改革之舟行至中流,如何穿越“最后一公里”,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从今天开始,各大新闻媒体集中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盘点今年来各地各部门推进各领域改革的具体举措和进展成效。各地攻坚克难的新措施、新成效、新经验,必将激励更多改革者见贤思齐,推动形成促改革、抓落实的良好氛围。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半年过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六次会议,一项项重大改革方案陆续出台。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最大限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活力;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责任追究制度,为司法运行打造“隔音空间”;支持乡村教师、改革招生制度,为更多农村孩子插上梦想翅膀……半年来,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改革的能量不断聚合、成效不断彰显。各地各部门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带给人们更多的改革获得感,也验证着科学的改革方法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许多重大改革举措,无不通过“改革实干家”的点点突破、而后全面开花。作为改革方案的“试验田”,各项试点以点带面、见微知著,为解决全局性的共性问题提供标本;作为改革风险的“缓冲区”,试点有效避免盲目抢跑,把改革风险降到最低;作为改革方向的“导航仪”,成功的试点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到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更加注重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在摸石过河中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更好地为改革前行勘探了地形、积累了经验。如果说试点实践是改革的火热实验室,基层探索就是改革的不竭能量场。回首改革历程,从小岗村的手印,到万众创新的勃兴,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苦干实干,推动中国改革大业步步向前。今天,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正在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亟需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是繁重,就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发挥基层的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的生动实践。正所谓“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我们必须从人民的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鼓励基层以大胆试、大胆闯的气概坚决破、坚决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深入践行 “三严三实”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重要标尺。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时代呼唤更多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肩起责任、担起使命,人民期待更多“改革促进派”“改革实干家”大刀阔斧、砥柱中流,让各项改革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改革航船破浪前行。 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从严要求《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5日 01 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从严要求,既巩固和扩大从严治党成果,又有效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这为我们搞好专题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教育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教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必须把认真查找和着力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无论是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还是整改落实、立规执纪,都要聚焦问题、对准问题,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专题教育,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滥用权力、不负责不担当、不守政治纪律等各种“不严不实”问题,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群众的期盼。严是爱,宽是害。查找和解决问题关键在严。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严的标准审视自身,以严的精神剖析问题,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亮出来,找准“病根子”,开好“药方子”,切不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更不能文过饰非、遮遮掩掩。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要的就是以实事求是的自觉、自我革新的勇气,高标准严要求,触及灵魂、找出差距、努力改进。万事严中求,成效实处谋。对查找出的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属于能力不足的,通过加强培训,强化实践锻炼,不断总结提高、提升能力;属于担当精神缺乏的,通过明确责任、加强督查,提振精神状态;属于不作为的,通过严肃批评教育,认真执纪问责,形成倒逼压力。总之,要紧盯“不严不实”的问题和具体表现,一条一条梳理、一项一项分析,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切实加以解决,以解决问题的成果取信于民。从严治党是一个永恒课题,“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必须融入经常性学习教育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向问题发力,我们定能在深化“四风”整治上见实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赢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信任。好贴,收集资料有心了 正是及时雨,洗礼了这个炎热的夏天,点赞! 留个言 以备以后学习{:soso_e101:}{:soso_e101:} 留个言 ,,,以备以后学习 整理很全面,希望及时补充 整理比较全面,希望及时补充更新 留个言 以备以后学习{:4_100:} 赢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信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