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里的领导艺术
生活就是艺术。从领导艺术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耐心地、细细地体悟一下饺子的制作过程,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问题处理、君臣相使、治国理政、中庸包容等领导之道和领导艺术。一、饧面饧出的问题处理艺术
包饺子先要和面,而且水面比要恰到好处,这样和出的面才会不软不硬。面和好后,一定要饧一饧、放一放,这是为了使水和面充分融合,增加面的韧性,让面皮更好用、更软嫩好吃。如果把这种做法与一些问题的处理联系来看的话,饧与放,其实就是“搁置”“缓一缓”的意思,目的就是把问题事情先搁置一下,冷静冷静,以便更加理智地去寻求最佳时机和最佳解决办法或途径,把事情做得更圆满。我国古人最讲究做事要熟思缓处,认为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人在冲动之时是很难做出恰当决定的。
胡适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宋人笔记中所说的“做官四字诀”,即勤、谨、和、缓。他说:“这四个字,不但是做官的秘诀,也是良好的治学习惯。”缓,就是不要急,不要轻易下结论。论据不充分或不满意的时候,不妨悬而不断。悬并不是不管,而是去找新材料,等找到更好的证据的时候,再来下结论。许多问题,在证据不充分的时候,绝对不可以下判断。胡适说:“缓字很重要。如果不能缓,也就不肯谨,不肯勤,不肯和了。”可见,很多事儿缓一缓,甚至退一步,其结果可能会更好。“缓”和“退”并不是消极、推脱,而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共赢”。
二、选料选出的君臣之道
面和好了,就要选馅料。馅料有主料、辅料、调料之分,主料要味道鲜明,还要能够容纳辅料;辅料要能辅佐主料,而不能与主料相左相克,更不应喧宾夺主。这如同搭班子、带队伍,必须主明副贤,否则就会出现下属专权、以下驭上或领导事必躬亲、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馅料中的主料、辅料、调料如同领导科学中所说的领导者和追随者(被领导者),其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乃至相互依赖的整体。领导者要有追随者,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领导者应与追随者良性、顺畅互动,在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密切合作。对组织而言,领导者的作用无疑是首要的,但领导者也要依赖追随者。就像馅料,如果没有辅料、调料相须相使,只有主料,味道必然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
三、调馅调出的治国理政之道
三国时哲学家刘劭在他的《人物志》中,曾以“调味”来比喻君臣的治国理政之道,认为: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调和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则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所以,为君之道要知人,并“以不能为能”;为臣之道在知事,以“调和五味”之理来管好自己的事。
调馅如调羹,古人还有“和羹之美”的说法。《春秋左传》记载,齐国的大臣晏婴曾以“和羹”为例解释“和”与“同”的区别。晏子说,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过重就用水冲淡一下。君臣之间也是这样,臣下勇于进言,君侯善于纳谏,取长补短,国家的政治才能平和。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所谓“合异”,就是异中求同,差别中求统一,多样性中求一致。所谓“相济”,就是上不专断能纳谏、下不媚上敢直言,及时提醒,互取所长,实现同心。如何做到“和”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讲求的是内心的统一,而非外在的一致。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是可以致“和”的。一个单位、一个领导班子,其成员虽然角色不同,脾气秉性、学识修养、经历习惯等各有差异,但每个成员特别是主官必须具备“合异”的素质,善于做“合异”工作。只有同心,才能互补、互让、互谅,避免相斥而形成合力。
可见,“调味”既是治国理政的领导艺术,又是一种具体、有效的工作方法。
四、包饺子包出的领导境界
好吃的饺子应该是皮薄而不破、馅足而不漏,这里就有个度的问题。馅过小,则不如馄饨;馅过大,则皮不能合口捏实,尤其是在水煮时,必然会煮成一锅片儿汤。所以,在包饺子时,“三个度”是一定要注意的,即皮的厚度、馅的撑度和包的实度。如若不然,必然会皮厚不好煮也不好吃、馅大撑破了、包得不实煮烂了。
饺子作为中国独有之食物,确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它所展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东西:一是包容,二是中庸。要包容,必须有中庸之德,否则便失其义;要中庸,便须包容,否则只会偏于一端。作为领导者,善于包容,就要包而不滥,要有原则,即度。度有两点:一是不滥包,否则就会包烂、变质;二是不死包,否则就要包死、撑破。包容,就要容而不厌,讲真诚,只要是好意、善意,即使是不同的意见,也要真心接纳。
中庸在中国至今被看作是一种境界和人生的大道。中庸之道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指中不偏、庸不易,即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坚守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二是指中正、平和,只要持中守正平和,便可平安健康;三是指中用,既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要尽职尽责。这有点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之于人意味着善于做某事,而善于做某事则关乎某种高超技艺,所以说木匠、渔民、农夫、猎手、战士各有其美德。如果某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他就可以把这类事情做得很出色,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由此看来,中庸并非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老好人”。要做到中庸,必须以实实在在的本事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作为领导者,这一点不可不察。
(摘自《领导科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