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明溪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努力推动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为抓手,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山区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明溪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森林经营示范县,中国红豆杉之乡,境内有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0.6%,居全国前列。有300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药用植物资源1380多种,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24种,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南方红豆杉人工种植基地,有大量人工培植的濒危药用植物金线莲,有3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往来群山之间,生态优势是大自然给予明溪的馈赠。
2.坚实的生态建设基础。近年来,明溪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提出建设“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明溪、幸福明溪发展思路,编制《明溪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将全县划分为14个生态功能小区,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及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空间定位目标。获“省级生态县”称号,创建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省级、53个市级生态村,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工业。初步建立了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南方制药、紫杉园、百事达淀粉、海斯福化工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产业龙头企业,被列入省循环型生物及医药示范试点县,建成国内最大的紫杉醇及紫杉烷类化合物生产基地。二是做优生态农业。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相结合,资源深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建成全省最大的芳香樟、厚朴、金线莲等中药材基地。三是强化生态林业。注重森林资源开发管理,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专业队伍,以红豆杉、闽楠等珍稀用材树种和乡土树种为培育重点,在公路沿线、城区周边、村镇附近等大力营造用材示范林,建立示范基地1万多亩,建立绿化苗木基地7.4万亩。四是着力生态旅游。以生态理念指导旅游规划建设,实施了村头生态休闲游、御帘历史文化古村、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主题公园等一批旅游项目,注重融入生态元素,旅游商品更具生态特色。
4.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一是水环境整治。突出饮用水源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划定禁养区和适度养殖区;实行重点企业动态监管,对重点企业实行排污在线监控,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二是大气环境整治。省道两侧、园区及乡镇企业锅炉黑烟全面完成“无黑烟”治理。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三是固体废物整治。建成县城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及收运系统,行政村建立了垃圾存储点。同时,加强噪声防治,确保城区无噪声污染。
5.持续推动生态支撑。一是推进生态项目建设。确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保宣传及文化建设等重点项目。二是打造生态县城。巩固省级森林县城创建成果,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更加注重绿色生态,有机融入侨乡、红豆杉之乡、苏区和客家等文化元素,城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73.3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73%,绿地率达37.85%。三是推进生态村镇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水源清洁”、“家园清洁”和“田园清洁”示范工程。
二、山区县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明溪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是作为山区县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生态文明理念有待提高。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部分群众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仍较淡薄。个别乡镇仍存在燃烧秸秆、猎杀保护类野生动物等情况,火灾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发展模式不够优化。受资金、技术、人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目前我老秘网县仍有部分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木材和矿产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植被恢复率有待提高,生态环境和地表地貌受到破坏,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城乡环境设施投入不平衡。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四是组织协调工作难度较大。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性工程,具有综合性,建设项目多,且涉部门广,但没有专门的推进机构,有效整合力量、组合出拳,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实施,承担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组织协调的难度较大。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不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但由于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缺乏深入研究,将常规的生态环境建设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工作中融入不够。
三、推进山区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着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势是大自然给予明溪的馈赠,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本,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一要持续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树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提高全县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二要营造氛围。以创建生态文明“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让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理念得到大力弘扬,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风尚和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三要形成共识。大力普及有关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等生态知识,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从政府唱“独脚戏”向全民跳“集体舞”转变。
2.着力构建特色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明溪的优势在生态,走具有明溪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着力点在于进一步放大厚积薄发的生态优势,构建“特而精、精而深”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之路。一要做大做强生态工业。依托资源禀赋,加快培育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明溪生物与新医药、氟新材料、气动工具三大产业,使之真正成为明溪的品牌。二要做特做优生态农业。建成全省最大的芳香樟、厚朴、台湾金线莲等中药材基地;建成国内最大被国家林业局称为“保护和利用濒危植物的成功典范”的南方红豆杉短周期药用林速生丰产种植基地,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南方红豆杉综合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打造名符其实的中国红豆杉之乡,使红豆杉成为强县富民的“绿色宝库”。三要建设开发生态林业。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要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加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南方红豆杉的保护;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努力实现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四要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借助三明旅游品牌,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大金湖国家4A级旅游区,综合开发夏阳御帘历史文化名村、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杨时故里、玉虚洞等旅游资源,建设功能齐全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休闲山庄,打造以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云森林公园等为重点的生态品牌。
3.着力突出生态文化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注重挖掘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支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绝妙的绿色生态景观,在众人眼里也只是普通简单的山水草木,缺少灵魂、活力和魅力。一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为特色,着力提升生态文明素养。要以生态文化建设创作一批以宣传生态文化、展示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基层开展演出;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惠民工程,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深入宣传生态文化理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要以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生态文化载体。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融入生态文化理念,实施生态文化设计,注入生态文化灵魂。重点依托明溪的山光水色自然背景,充分利用城区周围土地的良好植被提高现有的绿化景观,将县城建成山青、水秀、城美的园林县城。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有针对性地通过简洁的建筑语言,注入生态、苏区、侨乡、客家等明溪特色的自然和文化元素,以展示明溪丰富历史文化和优美生态环境。三要以弘扬特色文化为动力,努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整理明溪文化资源,最大限度释放文化发展活力。加强对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研究,使之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惠利夫人、杨时、陈友定、陈启韬等明溪历史名人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开发杨时故里;进一步做深做足红豆杉文化,以艺术形式宣传红豆杉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文化魅力,扩大对外影响力。
4.着力健全完善保障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求“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一要把握经济发展与优化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目标管理,作为政绩考核的“绿色标尺”,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杜绝抓经济发展与抓生态文明建设“两张皮”现象。二要把握加快发展与提升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忽视民生,对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群众健康置之不理,那将是本末倒置,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要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质量和效益“一起抓”。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约束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三要把握提高群众生活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探索建立更加注重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环保、国土、林业、水利等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能力。文/戴玲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