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5-6-8 08:29:38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过程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意见要求,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协调的永续发展。</span><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b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存在的主要问题<br></b><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尽管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但至今仍有部分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做起来投资大、难度大、不易短期见效,很难具体量化。有些群众总觉得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个人难有作为,缺乏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一些群众有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意向,但参与渠道不畅通,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不足。这些都使得有关生态保护的一些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生态脆弱地区不能得到有效治理。</span><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  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足。一般而言,城区生态保护投入大一些,效果相对显著,但是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投入很少,进展相对较慢。例如,长期以来,大城市的近郊区都有大量裸露堆放的生活垃圾,很少得到科学处理,污水也未能很好地纳入城市污水管理系统。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便利、面积大、地价低等特点,成了城区生活垃圾的堆放地和污染企业聚集地。有些垃圾场甚至就位于城市的地下水源补给区内,垃圾渗滤液和污水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反过来又影响到市区的供水质量。绿化等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除了城市中心区的公园和道路两侧,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绿化美化工作基本“靠天吃饭”,很少有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其中。</span><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  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亟须加强。对生态问题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区域合作、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扩大公共交通、推进节能减排以及环保部门之外的机关、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配合等方面都还需要多做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科技支撑机制、监督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效果评估机制、问责机制等都亟须加强。</span><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b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对策建议<br></b><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  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城市发展规划、有关规章制度、财政投入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具体工作进行落实时,除环保部门外的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和配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引进竞争机制,将垃圾处理等工作进行产业化经营。即由政府指导和引导企业投资、投标建设及管理,把政府的职能转化为监督和管理职能。</span><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  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建设宣传引导工作的研究,在内容与形式上着重民众的接受性,让节约用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span><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健全完善系统完整的生态法律制度、生态规划制度、生态考核制度、生态经济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等,形成务实管用、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span><br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8px; text-indent: 28px;">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span><font color="#000000" face="宋体"><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作者:周文华 来源:学习时报&nbsp;</span></font><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