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三明工业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对策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生态建设成为今后发展方向。三明地处闽江上游,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给我老秘网市的生态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三明也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原因,三明工业“三高”企业较多,制约我老秘网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促进工业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是实现我老秘网市“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的必然选择。一、近年来工业为促进生态建设所做的努力及成效
(一)工业内部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工业结构更趋合理,轻重工业比重由2008年的22.9:77.1调整为31.3:68.7,轻工业比重比2008年上升了8.4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比重显著下降,比2008年下降14.4个百分点。
从行业变化来看,2013年行业比重比2008年下降的有11个,其中属于高耗能及资源类的行业就有6个,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4.7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28个百分点;造纸和纸制品业下降1.49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29个百分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0.3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0.13个百分点。行业比重上升的主要有木竹加工、非金属矿物及制品、纺织、橡胶和塑料制品、农副食品、文教娱乐、金属制品等,这些行业比重上升超过1个百分点,此外食品制造、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专用设备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比重上升在0.5至1个百分点之间,行业分布更加合理多元化。
(二)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
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加大了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每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均在亿元以上,2008年至2013年,我老秘网市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累计达8.61亿元。同时我老秘网市有计划,分步骤的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累计淘汰小火电机组40.8万千瓦,关闭3万吨以下小煤窑产能73万吨,淘汰落后冶炼产能55.482万吨,落后造纸产能33.04万吨,落后印染产能2000万米,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达1402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三)退城入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和生产要素逐渐向工业园区带集聚,并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2013年我老秘网市十四个重点工业园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540户,占全市的31%,产值总量突破千亿元,达到1007.31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39.1%。各园区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逐步向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如:梅列经济开发区通过“三废”利用,构建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和建材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被省里列入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金沙园重点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机械制造、轻纺服装、林产加工、生物医药四大产业,着力发展壮大机械装备产业,形成集生产、孵化、研发、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端装备产业园。
(四)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2013年我老秘网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08%,比2008年提高了26.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回收利用各类能源183.22万吨标煤,占规模工业能耗的19.3%,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3年我老秘网市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21.7%、44.9%;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34.6%、20%和19.9%;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达98.3%;三明境内三条主要水系水中,金溪、尤溪、沙溪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当前工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高耗能行业比重大
虽然这几年我老秘网市在控制高耗能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老秘网市高耗能行业比重仍然较高,2013年我老秘网市高耗能所占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前十大行业中就有四个高耗能行业,而且排名较靠前,分别是排在第一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第四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第五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第六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这些产业的相关企业虽然各项污染物已达标排放,但还无法零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是影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 Hidden Message *****
三、推动生态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一是严控高耗能行业发展,利用现阶段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为契机,淘汰现有的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同时设置绿色高门槛,坚决不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切实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二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做“精”做“深”资源型产业。在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开发利用我老秘网市资源,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精深加工,做到物尽其用,以最低的环境代价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三是大力发展能耗低、附加价值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工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高其占工业的比重,优化工业结构。四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来改造提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一是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在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要逐渐降低煤炭直接利用的比重,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发和推广洁净煤、煤气化和煤液化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二要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促使能源产品换代升级;三要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要大力扶持我老秘网市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使之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中,降低我老秘网市煤炭的使用比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三)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能耗考核体系
建立分县及重点企业能源总量控制考核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分重点的逐一确定能耗总量控制指标。加强资源能源需求管理,实施“前端”能耗控制,对重点企业的要做到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能源消费减量目标。推行能耗预警制度,对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地区或企业及时实行预警调控。对未达标的地区和企业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停业整顿,罚款等手段,同时要求受到警示的地区和单位制订预警应急方案,制定相应措施,查找问题,抓紧整改,确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对那些为节能降耗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重点企业应对其实行利益补偿机制,在核定其能源消费降低量基础上,按下降比例减免其税收。通过这些手段,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强化节能减排监管,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向低能耗方向转型。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是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系统,又是一个渗透性和诱导性都很强的产业群体,其发达程度是综合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而服务业与工业的有效融合和繁荣,又可以为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高效率的服务,直接拉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今后我老秘网市应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水平上下功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传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融资租赁、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作者:孙晓瑜 三明的水平普遍较高,认真学习一下,非常感谢 X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XXX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国内外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就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和产业功能,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
(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飞跃,农业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快”。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2001年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发展,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到农业中,带动农户参与市场,形成利益关系,为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我国农业竞争力逐年下降,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已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2015年的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5.9%下降到2015年的34.5%,降幅虽不大,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已由2000年人均收入相差4027增加到2015年的20423元,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乏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2016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再一次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的要求。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
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征。融合的基点是农业。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联结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各个环节,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打通农村与城市的流通渠道,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融合的重点是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工业和农业的相互作用、相互延伸,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最便捷渠道。融合的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融合的驱动力是创新。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农业和智慧农业,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促进产业融合。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有利于推进城市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农业产业,促进以城带乡;三是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旅游等农村服务业,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空间;四是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农村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对促进农业价值链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打造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五是有利于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通过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镇,打造农业科普和农事实践基地,使传统的农耕文化得以延续。
(三)国内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及主要模式
1.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
(1)日本——第六产业的融合。1994年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即(1+2+3=6)或(1×2×3=6),其含义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发展食品加工业、农资制造业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业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农民获得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将流向农业系统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从而增强农业发展效益和竞争力。此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多项推进“六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活力得到增强,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旅游等农村服务业,有效拓展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2)荷兰——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荷兰是地少人多、国土面积小、农业资源匮乏的国家,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极高。荷兰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比较优势的原则,进口国内不具备生产优势的粮食、饲料等,大力发展能够集约使用土地的园艺业、畜牧业,制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构建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国际贸易、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花卉、奶业、蔬菜水果等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完整产业链。
(3)韩国——“六次产业化”的品牌战略与海外农业发展。韩国第六次产业是以农村居民为中心,以农业现存的有形、无形资源为基础,将农作物和土特产(第一产业)与制作、加工(第二产业)和流通、销售、文化、体验、观光等服务(第三产业)相结合,创造新附加值的活动。如韩国的济州柑橘,从生产规模、产品流通、品牌运营、市场推广,无不体现出政府对于柑橘产业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支持。此外,韩国的农业向海外发展的战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2年,已累计开发了100多个海外农业项目,开发区域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在海外国家拥有农地的企业凭借生产技术与产业资本优势,已在海外建立了具有高端附加值的生产链。
(4)美国——纵横相交的现代化农业产业融合。美国的农业产业融合主要分为纵向融和与横向融和两种模式。美国农业产业纵向融合的实体形式就是组建农业综合企业,将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支持等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以农工综合企业、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打造了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链。美国农业产业的横向融合,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重叠现象日益突出,产业界限日趋模糊,生物农业、分子农业、太空农业、数字农业、精确农业、生态农业与旅游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迅速兴起,成为推动美国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农业产业横向融合拓宽了农业产业链,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与低效性,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
2.国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
(1)淘宝村——探索农业与电商融合模式。近年来,我国农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诞生了大量的淘宝村。据阿里研究院统计,2009年全国仅有3个淘宝村,2013年增加到20个,2014年发展到220家、活跃网店总数超过7万家、直接就业人数超过28万人,2015年飙升至780个、活跃网店超过20万家。淘宝村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还带动了包装、物流快递、运营管理、培训等服务业在农村的兴起,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到终端消费的跨区域协调互动。特别是风靡网络的“褚橙”、“柳桃”和“潘苹果”等,由于褚时健、柳传志、潘石屹等知名人物变身“新农人”,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颠覆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理念。
(2)四川——以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业带动产业融合。四川作为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首批试点省,走出了一条以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以乡村旅游为支撑的产业融合之路。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自2012年起至2014年底,三年累计建成各类初加工设施7480座,年储藏保鲜烘干能力已达190万吨。试点项目覆盖20个市州40个县766个专合社,受益农户22.5万户,有效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940万亩。2014年,全省368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822.08亿元,同比增长8.3%。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三农”带动最大。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2012年,四川省按照“以产业为基础、创意农业为手段、农耕文化为灵魂”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产业基地景区化试点工作。2014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发展到3万家,接待游客3亿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750亿元,带动900万农民就业,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贡献77元,同比增长22%。
(3)浙江——纵横拓展、融合发展。从2011年开始,浙江省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为抓手,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是纵横拓展,着力打造产业群和产业园,着力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二是培育新型主体,打造产业融合发展主力军。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实行开放政策,将先进的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和市场机制、社会资金导入农业领域。三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产业融合发展保障。采取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方式,共同推进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强化平台支撑,搭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通过政策重点扶持和要素集中配置,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业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4)XXX——龙头带动、新业态引领。进入21世纪以来,XXX依据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农业灌溉条件、充足的光热资源,充分发挥农产品的鲜明特色和清真品牌的独特优势,突出发展优质粮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启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按照“以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的总体思路,着力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式和利益共享的实现机制。一是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能够分享产业链增值的更多收益。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企业与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签订订单或合作协议、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注资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建立长期、固定的契约关系,通过订单生产、承贷承还、贷款担保、产供销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生产经营合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增加农业附加值。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2015年XXX共有休闲农业企业651家,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1061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近6亿元,上交税金1517万元,实现利润1.43亿元,从业人员有10697人。四是推进物流业和“互联网+”农业发展。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向农业生产、农产品贮运、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渗透融合,使一二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五是重点扶持农业盈利性服务组织发展。重点培育盈利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服务业。形成经营性服务组织与公益性服务组织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3.国内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验启示
国内外的农业产业集聚与融合发展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功不可没。国内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外向型农业。荷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如果没有广阔的市场销路,农产品积压,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将难以为继,产业链难以流转,产、加、供、销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会出现短路现象。从韩国的发展经验看,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特别是采用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增收能力,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发展集约化经营和深度加工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是有针对性地对农产品实施大进大出策略,并保持高水平的深度加工增值能力。所谓大进,就是大量进口初级农产品;所谓大出,就是将本国生产的与国外进口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使其附加值大大提高,然后再出口创汇,提高经营效益。美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增强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值能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效益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
(3)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社会化程度。要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程度,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荷兰农业经营管理走的是一条由农户自愿组织与政府区域生产经营指导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道路,其经营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国内很多地方实施的“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已经横跨了产、供、加、销及信贷等多个行业领域。加大政府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费投入支持和实行股份合作经营管理机制,是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
(4)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建设农业科研、生产、销售、教育、服务等协同发展的有机联系,是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大特征。只有在农业产业中真正实现了生产经营同科研教育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及各级农业劳动者的有效人才培养机制,才可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和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真正实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农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美国农业产业的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扩展了农业产业的领域和发展空间,科技进步加快了农业产业聚集与融合的进程。日本和韩国提高农林牧渔产品的文化和品牌实力的做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
(5)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从培育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入手。特别是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其实是以“农林牧渔”第一产业为中心,以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地产地销”、“以销定产”和社区支持农业为理念,推进城乡互动、产销对接和工贸并举,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林牧渔”第一产业从业者的收入。构建新型的农业体系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载体。
二、全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我老秘网市制约因素
(一)全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产业融合初露端倪,但与全国相比仍面临着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1.土地经营规模小,经营权流转比重低,建立在产业化基础上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基础弱。根据全区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面积统计,目前土地流转面积总量小,农村土地经营70%以上仍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分散。截止2015年12月20日,全区已完成一轮土地确权登记公示的共有2105个村、97.6万户,面积1545.9万亩,占实际确权面积的96.2%;平均每户经营土地面积15.8亩。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91.4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6.3%;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33.6万户,占家庭承包总农户的39.3%,户均流转土地8.7亩。现代农业要求规模化、生态化、多功能化、可持续化的发展,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链短。XXX现有耕地1655.23万亩,其中水田60.7万亩、水浇地554.87万亩、旱作农田1039.68万亩,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农业产能的进一步提高。一是北部引黄灌区40%左右的骨干渠道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节水灌溉设施配套率低,支、斗渠砌护率不足50%,输水损失大;骨干排水沟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二是中南部扬黄灌区主要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较低,同心、固海、盐环定三大扬水工程设施及设备老化失修严重,安全供水难度大;三是中南部地区旱作农田建设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未得到彻底改观,农业生产能力弱。四是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保鲜仓储、冷链运输设施不足。
3.产业融合主体规模小,产业经营能力弱,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依靠力量不强。全区规模化农业企业数量少,国家级龙头企业仅有19家,在XXX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企业75家,培育进入新三板企业15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50家,分别占全区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6.57%、25.95%、5.19%、17.3%,80%以上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全区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规模小、结构松散、经营能力弱,现有48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规模不足100户,对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家庭农场发展刚刚起步,全区仅有1750家,仅占全区农业产业融合三大经营主体总数的25.51%。
4.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是生产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滞后。我老秘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有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实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大类,但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不平衡,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特别是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实体和专业服务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经营服务项目单一,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全区电商平台发展迅速,但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农村电商发展覆盖面小,还不能为全区所有农户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大量短缺,谁来种地的问题逐步显现。农业科技研发滞后,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能力薄弱,高新技术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粗放型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型耕作机械总量不足,农户家庭养殖场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极低。四是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低。目前,全区农村金融发展缓慢,据调查,2014年全区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县域金融机构只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五家。农业银行在少数乡镇设有营业网点,其信贷业务逐渐转向城市;农业发展银行只在县城设有营业网点,主要为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提供服务;邮政储蓄银行机构较多,但农业信贷刚刚起步;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全面延伸到乡镇,但由于自身实力不强,不能满足农村农业信贷需求;村镇银行成立较晚,全区只有9家,存贷规模小;全区已在1230个村建立了农村互助资金,但资金规模仅有6.39亿元,村均规模不足60万元。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制约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我老秘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1.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示范带动能力不足。真正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在招商引资中,片面追求“高大上”,导致引进的企业与农户或相关农村在资源动员能力和谈判地位上差异悬殊,农村地区或农户难以形成平等话语权,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只能处于被动跟随地位。这容易导致部分项目对农户或农村发展缺乏辐射带动效应,成为农户可望而不可及的“盆景”,甚至将农户“屏蔽”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大门”之外。还有一些外来企业在带动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时,机会主义倾向严重——“对企业有利时就带动,对企业不利时就推开”,影响农户参与的稳定性,加大农户面临的风险,影响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
2.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我老秘网市农村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一些地方把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狭隘理解为对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简单地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甚至企业同农户之间“分蛋糕”,对于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如何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农村产业融合的“蛋糕”问题,以及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形成的利益联结关系及其对农户利益的影响考虑不够,致使不同经营主体之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格局难以形成。在讨论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时,如何让领军企业或产业链核心企业更好地带动一般经营主体提升参与能力、扩大参与机会,从而间接带动农户提能增收的问题,很少被列入议事日程。在实践中,有些规模大、实力强、理念新的新型经营主体只是“自扫门前雪”,不愿发挥领军企业或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作用。部分外来大企业投资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占用了大量资源,却是“飞地经济”,同当地相关经营主体之间“有竞争,无合作,缺关联”,甚至挤占后者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招来了女婿(外来企业),气跑了儿子(本土企业)”。许多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强,产品供给和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缺乏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领军企业或产业链核心企业未能有效带动其他经营主体提升参与能力、增加参与机会。
3.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农户利益易被边缘化。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也是推进农村特质资源、特色文化开发及其与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当前在农村资源开发和产业融合项目的选择中,如何有效保护所在农村和农户的基本权益,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由此导致所在农村和农户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规划参与权和资源收益分享的谈判权,加剧其利益流失。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点、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因此,在有些地方,工商资本凭借其地位优势和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力,可以强势介入农村资源分配、垄断资源开发,所在农村和农户的意见很少得到重视,其利益也容易被边缘化。有些地方外来企业主导农村产业融合活动,过度开发农村特质资源和特色文化,轻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甚至为追求短期效益形成环境和安全隐患。
4.农村新业态发展步伐缓慢,支撑作用不明显。目前,虽然我老秘网市“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体验式农业等新型农村业态在不同县区、不同农业产业中都表现出融合的发展态势,但整体平台小、品牌不够强,效益体现不明显,农民在新业态中得到的增值收益不突出。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电商销售收入不到1亿元;5星级农家乐2家、4星级4家、3星级7家,对拉动消费、支撑农民增收较弱。
三、促进X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组织形态,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常态下的升级版。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规划引领,把握基本准则,建立共享机制、培育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扶持,让农业有限资源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增值更多惠及农民。
(一)注重规划引领,创新发展理念,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优化空间布局,确定发展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布局是基础、产业是支撑。《X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农业布局的思路,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根据我老秘网市土壤、气候、水、光照等特征,打造XXX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西北水产品基地、农作物制种基地、清真牛羊肉生产基地和优质奶源基地,就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空间布局。按照“一岸三路”产业带布局和河东科技示范区布局,重点发展优质粮食和草畜、瓜菜、制种、水产、枸杞和酿酒葡萄“一优五特”产业,形成具有我老秘网市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一特三高”为引领,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落实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夯实一产种养基础;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坚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相结合,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产业大县集聚,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聚焦区,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发展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提升农业三产发展质量和水平。
2.借鉴工业模式,明确发展理念。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推进农业工业化,要借鉴工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只有实现区域上的相对集中,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按照我老秘网市农业资源布局,优化产业区域化布局,使之形成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新引擎。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化。要用现代工业的组织形式抓农业生产,通过产业链条将分散的各类经营主体和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各种形式的联合形成分工协作、集约经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从而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实现农户与市场的顺利对接。推进服务保障专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覆盖全程、形式多样、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撑。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方向,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走高新产业发展之路。以工业化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示范和集成应用,加大重点科研项目、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形成健全完善的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经营主体职业化。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化,是工业化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对农业产业工人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厂化的生产基地建设需要推进农民职业化。
3.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产融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XXX来讲,就是按照“一特三高”发展指引,在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补短板上作文章。调结构。就是要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特别是XXX土地资源有限,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提品质。就是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对外知名度,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特别是要提高消费者对我老秘网区农产品的信任度。促融合。就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的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能够通过介入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获得更多收益。降成本。就是要着力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营销成本。如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通过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实现节本增效。补短板。持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二)把握基本准则,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质量
1.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初级收入。随着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后,农村土地经营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让农民的收益实现多元化。而土地承包自主经营收益以及经营权的流转收益成为农民的初级收入。从目前农民自主经营的收益情况看,单纯种植业平均收益率大概在10%,养殖业平均收益率大概在20%,种、养结合的综合经营收益率大概在30%左右。目前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蓬勃发展,土地流转收益资金每亩300多元到800多元不等,如按照人均4.5亩地、户均3.5口人、亩均土地流转费650元计算,一年的流转出让费在10000元左右。如果自主经营,按照亩均纯收入1000元计算,一年的经营收入大概在15000元左右。从全市综合情况看,农民单纯从土地经营上获取收益根本无法实现小康目标。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从土地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使农民的初级收益得到保障。
2.拓展以土地入股参与加工、流通增值的共享收入。在实践中,种、养、加工一体化的增值率高达50-60%,而产后价值链通过流通、品牌创造等,增值率就会翻番,但在现有经营体制下,农民无法获得农产品加工增值以及产后流通销售增值。通过土地入股或者提升初级农产品价格,可使农民参与加工、流通和销售的增值共享。而实现共享的最大困难是企业不愿意采取入股的方式让农户分享除生产环节以外的增值收益。要从根本上增值共享,必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农业初级产品价格,主动参与并分享加工增值,倒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与农民共赢。
3.培育职业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家庭农场场主、农业大户经营者为代表的职业农民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以职业农民身份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是目前土地流转后转向一产打工的农民的一种向往。泰金种业是国内蔬菜种子繁育的龙头企业,入驻X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熟练的技术工人都是从河南总部农村带过来的,人工成本很大,曾一度困扰企业。2015年该企业有意识培养当地农民,使之成为产业工人,降低了人工成本。华泰农是XXX引进的一家农产品种植与销售的龙头企业,工厂化育苗、嫁接、采摘等需要大量农业工人,企业从移民中挑选一部分农民进行培训,从最初一天嫁接几盘瓜苗到后来一天几十盘,技术不断熟练,收入也不断提高。随着农业产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对产业工人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职责。因此,要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更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增加工资性收入。
4.开拓新型业态,增加经营性收入。要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流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式,让农业产业链增值的成果更好地留在农村,增加农民增收就业的机会。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
(三)建立联动机制,强化制度约束,促进一二三产业内部紧密联接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建立消费导向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以生产导向为主,是生产决定消费。但现在人们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物结构和品质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显然,生产导向的农业发展已不合时宜,建立消费导向机制显得非常迫切。相对于一般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要做好“消费导向”的大文章。这就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让好的产品卖出好的价格,真正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以实现农民、企业双赢为目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农户公平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的关键。在实践中,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能产生“1+1>2”的效应。建立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订单农业是建立紧密型利益联接机制的保证,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能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有助于稳定合作预期,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交易剩余,对交易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当前在各地实践中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企业以农业设施等投入入股农户、企业与农户实行反租倒包等方式,都是基层自发探索的好的利益共享模式,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3.以政府财政投入为支撑,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县乡农技推广、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推进“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清单或指导目录,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以奖代补、招标投标等方式,向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发挥各级产业协会服务职能,为全产业链会员提供互助式服务。大力培育专业服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测土配肥、统防统治、技术培训等专业化、综合性服务,促进农业分工分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试点,建设服务联合体。探索建立农业投资与经营管理分离机制,积极推广全程托管、菜单式托管经营模式或合作式、订单式服务模式。完善以标准化农贸市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菜篮子”连锁超市为骨干的市场流通网络,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产品集中区建设批发市场和冷链、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鼓励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旅游区建立线上线下销售窗口或体验店。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探索建立气象为农服务责任清单、职能转移清单、政府购买气象服务清单和气象服务产品清单,开展面向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四)加大政策扶持,推进持续发展,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政策保障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要破除相关的体制机制阻碍因素,建立适应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并且要有行之有效的具体保障措施。
1.研究出台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印发,这是指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结合我老秘网市农业发展实际,尽快研究出台指导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作为今后一段时间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指导性文件。
2.明确我老秘网市农村产业融合方式。我老秘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多种多样,要结合实际,采取统一规划指导分类组织实施的办法,有针对性地推进融合。一是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采取多种措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地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四是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
3.大力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一是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壮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重点扶持发展基层社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四是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
4.构建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首先,支持一产优先发展。对农业基础产业的支持,在国家现有政策支持下,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特别是对增量土地上的直补,要纳入粮食直补体系。完善农机具补贴办法,在国家大的原则下,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支持重点。把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作为重点,改革扶贫方式,提高贫困户造血机能。开辟新的补贴项目,特别是土地改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其次,完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提高初产地的补贴。调整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特别是对产加销一体化的企业、订单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价值链的增值。要在用地政策上向加工企业代售倾斜。同时,对加工企业融资方面要给予支持。第三,大力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当前农业新业态正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联接,新型农家乐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这些农村三产发展风起云涌,必须从规划上给予引导,政策上给予支持。第四,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建立支持基金,为经营主体经营活动提供财政支持。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积极推行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创新保险支持方式。设立不同档次的投保和赔付标准,经营主体有更大的选择空间,特别对因自然灾害导致绝收的,保险赔付标准要提高,让经营主体真正感觉到农业保险确实有保障。落实用地政策。优先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仓储、加工、包装等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支农项目倾斜,增加补贴项目。对新型经营主体自建设施给予补贴等。支持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解决经营主体在生产资料采购、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收购等环节的后顾之忧,使经营主体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大田生产管理和谋划长远发展。
总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要发挥政府作用,目标就是夯实农业基础、巩固战略地位,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年我老秘网市在控制高耗能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老秘网市高耗能行业比重仍然较高,2013年我老秘网市高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