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5-3-9 08:38:0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阐明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重要意义、基本遵循、建设路径。

   形成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在北京大学2014年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实际上分别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他强调,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基因,也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思想意识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日益凸显了价值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加剧,单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伦理失序也呼唤着道德力量的重新整合。“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意识形态是立国之本,是民族精神之源,是治世经国之法。总书记曾引用一位哲学家的话:“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在当代中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先立乎其大者”,是从文化层面寻求安邦定国、安身立命之道,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功能。

      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省部级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他还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特别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今天的中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支撑,经济何以持续走远?相较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无形的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和文化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总书记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内要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从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抓起,宣传和阐释好中国梦的价值内涵,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则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以世界听得懂的话语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优秀的中华文明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他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与北大青年学生座谈时,他特别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提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文化传统体现的是基于族群、语言、信仰等的根源意识,体现的是对既存事物的尊重、世系与血亲感以及对地方和民族归属感。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回到传统,但要传承和挖掘传统的优秀价值资源。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他都形象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如总书记所言,“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推动有效的社会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他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特别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教化人心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重视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切实推动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路径创新和制度创新,真正做到让价值观念成为我们共同信守和实践的价值观。一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大众化,将核心价值和文化传统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之中,领导干部更要做好表率。要将核心价值落实到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治理之中,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之中,真正让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情感中落地生根。二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体化形象化。避免口号化和抽象化,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在具体形象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道德境界。特别要注重载体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文化植入到影视作品、文学艺术、先进典型之中,植入到人文景观、物化环境、公益广告之中,植入到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具体形象载体之中。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核心价值观需要起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才能真正融入生活,敦风化俗。从民众的“生活点滴”入手,将行为准则、礼仪制度、民俗节日等融入到“生活情景”之中。积极重塑当代城市和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四是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制度化。积极重构基于自身传统又借鉴西方经验的制度化载体,不仅在精神层面,更在社会和法律等制度层面推动文化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融合,真正让核心价值大众化有根、有神、有体,润物无声,历久弥新。作者:沈小勇 来源:学习时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