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持续创建文明城市的历程和启示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辖12个县(市、区),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3万人,从1958年成立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起开始建市历程,1960年设立省辖三明市,1963年成立三明地区行署,1983年地市合并设立省辖三明市至今。三明(1983年5月前指县级市,1983年5月后指设区市,下同)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特别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在福建全省乃至全国范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三明三十多年持续创建文明城市的历程可嘉,做法可学,经验可推,启示可鉴,成果可喜。一、三明三十多年持续创建文明城市的历程。三明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就开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步早,20世纪80年代初就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特别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三明创建文明城市贵在坚持,持续推进,整个历史过程从创建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是创建探索阶段(1981年3月至1984年5月)。这是三明开始自觉创建文明城市的探索阶段,是以三明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开始的标志。1979年三明从破除市民生活中存在着的难处开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1981年2月28日中宣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1981年3月16日至20日,三明市委、市政府召开有五百多人参加的三明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开始积极探索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会议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市领导层也做了分工,三明自此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为载体,开始了自觉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1982年1月,福建省委召开“福建省城市文明建设座谈会”,时任三明市委常委的何吟在会上的汇报材料《我们是怎样抓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结了当时的三明市委抓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三条经验,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听完三明代表发言后充分肯定了三明市的做法和经验,后来就有了“三明经验”的提法,三明“文明”的名声开始在全省打响。1982年4月26日至5月4日,在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召开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总结座谈会上,时任三明市委书记袁启彤作了《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汇报,开始使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走向了全国。三明的经验引起主流媒体的注意,1982年6月、1983年5月的《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文章对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专题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是创建起步阶段(1984年6月至1993年10月)。这是三明开始自觉创建文明城市的起步阶段,是以全国“五四三”会议的召开为开始的标志。1984年6月11日至18日,全国首次“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解放军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共361人出席会议。6月11日,时任三明市委书记的邓超就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作了专题发言,明确提出“我们今后总的目标是: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积极发展文明单位,努力建设文明城市。”这次“五四三”会议提出“全国向三明市学习,三明市向全国学习”的口号,总结推广了三明市的经验,使三明一下子闻名全国,全国各地陆续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1985年5月,三明市荣获福建省唯一的“文明城市”称号。1990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到三明视察,充分肯定了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题词:“好在共建,贵在坚持”。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派出调查组写出《好在共建、贵在坚持——关于福建省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调查》,《人民日报》于8月9日在头版刊发了调查报告的摘要,并配发短评,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调查组还编辑出版了《三明之路——福建省三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一书向全国发行。1991年和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乔石、宋平先后视察三明,对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第三是创建发展阶段(1993年11月至1999年)。这是三明自觉创建文明城市的发展阶段,是以中央对三明经验的肯定为开始的标志。1993年11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三明市召开了全国文明办主任座谈会,共180多人参加了大会。时任三明市委书记的周厚稳向大会作专题汇报。这次会议进一步肯定和宣传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经验,《人民日报》发表了《三明:开明、文明、清明》的文章,第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2号文件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工作要点》提出“推广三明经验”。这次座谈会召开11年后的2004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三明召开的福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座谈会上,时任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的翟卫华评价说:“在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和探索的历程中,三明市创建工作见识早、起步快,把党中央刚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立即贯彻到行动中去,三明的工作是开拓性的,经验是全国性的,贡献是载入精神文明建设史册的。”1994年后,三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遵循“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思路坚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线,突出人与环境建设两大任务,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为重点,进一步掀起群众性创建活动新高潮,形成“增优势、打基础、创特色、求实效、争一流”的创建工作新格局。
第四是创建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这是三明自觉创建文明城市的深化阶段,是以进入21世纪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开始的标志。进入21世纪后,三明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把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紧扣发展抓创城,突出民生抓创城,注重创新抓创城,汇聚合力抓创城;致力于各种环境建设,努力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2003年11月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三明深化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主题,开展了“共建共享和谐三明”为主题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建共享和谐三明”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一以
贯之地深入开展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继承发扬过去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民心,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稳定安定的社会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凝结、扎实有效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抓住创建过程、长效机制和活动实效等三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三明城市形象。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三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创建工作上新水平,创新成效,聚集全市合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二、三明三十多年持续创建文明城市的启示。三明三十多年持续创建文明城市的历程、做法和经验给其他城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启示可以有很多角度许多方面,按照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2014年4月在三明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从系统工程角度可以概括为创建文明城市主要是要实施以下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治乱工程。三明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起点,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符合地市一级的实际的。改革开放只有三十多年,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起点,有高的方面,从热爱这个角度就很高,从治理的角度来讲,就是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城市必须抓住一些突出问题作为起点,这个起点必须符合国情,符合城市和农村的情况。
二是实施未来工程。三明一直以来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很高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很重要的任务来抓,作为创建文明城市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来抓,作为一个单项指标来抓,非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学校抓起。如果一个城市的有关部门都抓这项工作,使未成年人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那么这个城市的未来就有希望。
三是实施灵魂工程。刘云山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是在脑子里做工程,脑子里做工程是非常难的事情。“五讲四美三热爱”,“热爱”就体现了思想道德。三明在持续三十多年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思想道德教化,实施灵魂工程,创建“好人建设”品牌,注重提高三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成果喜人。
四是实施惠民工程。三明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的立足点放在为民服务上,千方百计让三明人民满意,1987年提出的口号就是“注意在三明”。而且三明从1987年开始搞“满意在三明”活动以来,就一个口号喊到底,坚持了27年不换口号,并不断根据形势要求增加不同的内涵,形成系列活动,使三明人民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五是实施基础工程。虽然三明过去是小三线,交通比较闭塞,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不如沿海城市,但三明在抓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过程中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围绕经济工作这一中心工作进行,通过抓精神文明建设来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走出了一条经济不发达的山区搞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的路子。
六是实施同心工程。三明在持续三十多年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实现了党政同心,党与人民群众同心,方方面面一直拥护、支持市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决策部署,目标始终是一致的。三明市委市政府也实现了历届党委和政府、几任班子,同心同德,同一个目标,同向迈进,一届接着一届抓,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值得称道。●涂大杭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在亿万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活动,创造了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把在人们头脑里的精神文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使群众生活得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精神文明建设有破有立,重在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创造了许多新成果、新经验。如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标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笔者浅见:精神文明建设防止“绣花枕头”“插花盆景”“灯下黑”“猴子扳玉米”“刮风干打雷”“墙里开花墙外香”等误区,关键要采取“结合实际,相互借鉴,深耕细作,外延内拓,整体推进”的策略,重在突出“三点”。
突出“亮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好做法、好经验层出不穷,加以总结、梳理、综述,形成一个深邃、无边的富矿,可谓亮点纷呈、繁星满天。各地要联系实际着力“拿来”,善于聚焦,实现由“散作满天星”向“聚是一团火”的转化。
突出“难点”。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在于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群众得实惠。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百姓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突出“节点”。抓多方结合的“空间节点”,找准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结合点”,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在“四个全面”中高度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抓古今中外的“文化节点”,共建共享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狠下“化”的功夫,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抓重大节日、活动的“时间节点”,月月有热点,季季有高潮,使重要时点、时段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春播季、夏长季、秋收季、冬藏季,并长年累月凝炼、巩固形成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塑造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在亿万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活动,创造了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把在人们头脑里的精神文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使群众生活得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精神文明建设有破有立,重在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创造了许多新成果、新经验。如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标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笔者浅见:精神文明建设防止“绣花枕头”“插花盆景”“灯下黑”“猴子扳玉米”“刮风干打雷”“墙里开花墙外香”等误区,关键要采取“结合实际,相互借鉴,深耕细作,外延内拓,整体推进”的策略,重在突出“三点”。
突出“亮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好做法、好经验层出不穷,加以总结、梳理、综述,形成一个深邃、无边的富矿,可谓亮点纷呈、繁星满天。各地要联系实际着力“拿来”,善于聚焦,实现由“散作满天星”向“聚是一团火”的转化。
突出“难点”。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在于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群众得实惠。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百姓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突出“节点”。抓多方结合的“空间节点”,找准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结合点”,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在“四个全面”中高度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抓古今中外的“文化节点”,共建共享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狠下“化”的功夫,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抓重大节日、活动的“时间节点”,月月有热点,季季有高潮,使重要时点、时段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春播季、夏长季、秋收季、冬藏季,并长年累月凝炼、巩固形成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塑造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