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4-12-28 10:11:28

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考

  安徽省政协主席王明方同志在铜陵调研协商民主建设工作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多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着力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增强协商实效,不断提升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更好服务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为市级政协组织,如何充分发挥政协独特优势和重要渠道作用,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建设,是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主动作为促协商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主动作为是前提;只有主动作为,才能大有作为。一是变被动为主动,政协要主动加强与党政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主动选题,主动跟踪,主动宣传,避免“有时间的时候就协商协商,工作忙事情多时就懒得协商”、“心情高兴就协商协商,心情不好时就不协商”、“有意愿时就协商协商,没意愿时就不协商”。二是变随意为规范,对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活动的安排、协商活动的进行、协商成果的报送、协商建议的处理及反馈都要有明确标准,发挥专业性,体现代表性。三是变“单兵作战”为“兵团式作战”,通过党政机关、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协商渠道,开展多种协商,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充分反映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
  完善制度促协商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完善制度是首要。一是从协商主体、客体、内容、规则、程序、方式、效力等进行约束,使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将协商民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二是把政协协商纳入党委、政府决策过程,明确哪些重大决策的出台、重大项目的实施等必须先经政协民主协商,用科学管用的制度保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使协商富有成效,根据协商成果来决定和调整决策和工作,使决策和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实现决策的实体与程序、动机与效果、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三是各级党委应把协商民主的开展情况,纳入地方党政依法治理、党委党建责任制和政协组织的核心目标,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和政协党组提出的建议,研究确定政协协商议题,实现党委带头、政府跟进、政协主动。同时把协商民主工作细化、量化,纳入地方党政和各部门及政协组织的绩效目标考核,推动形成同心、同向合力和齐抓共管的格局。
  把握重点促协商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把握重点是基础。一是围绕“紧扣中心促发展”开展协商。党委政府想什么,政协就议什么,党委政府做什么,政协就帮什么,围绕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紧贴各项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政协全委会、常委会、主席会、专委会,认真协商讨论,提出前瞻性和建设性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围绕“关注民生促和谐”开展协商。政协要把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文化、医疗、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突出、最现实、最普遍的问题作为协商议政的重要内容,认真开展调研论证,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各界群众的意愿和呼声,热情服务民生、切实改善民生。三是围绕“立足法治促公平”开展协商。规范权力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政协组织要在诸如如何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方面确保群众利益、如何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公、如何有效推进法制政府建设等方面,广泛深入开展民主协商,有效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加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丰富形式促协商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丰富形式是关键。一是专题协商与多种协商有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前瞻问题和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充分运用全体委员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主席会议暨资政会议、议政会议,搭建整体协商、专题协商、重点协商平台,与党委政府开展协商;对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项目的实施等,搭建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平台,与党委政府部门展开协商。二是会议协商与现场协商有效结合。会议是政协协商的主要形式,但政协协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现场协商;可书面协商,也可视察协商,让委员在会上“说”变实地“察”、现场“议”,使协商民主的视野更加宽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三是传统协商和创新协商有效结合。在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委员小组的基础作用和专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多样性活动,汇聚多方面意见,凝聚各方面力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协商会议增加列席人员的代表面,召开小范围座谈会议,开展无主题务虚议政活动,建立“定期协商座谈会”,通过政协网络平台公开征求意见等新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委员政治参与激情,提高政治协商质量,增强政治协商效果。
  注重实效促协商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注重实效是重点。一是努力提出富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政协组织必须在调研的角度、高度、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围绕协商议题,组织有政协委员、业务部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通过广泛论证,提出合理建议,确保建言建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献策献到决策中。二是建立效果反馈机制。对党政部门领导审签的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提案、委员意见、调研报告等,相关承办单位既要真心吸纳,也要认真答复,更要及时反馈。政协组织接到反馈意见后,要及时将处理意见向参与协商的委员通报。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承办单位要在及时跟进解决的基础上,主动征求政协委员对相关办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并适时邀请委员实地视察和指导协商民主的落实情况。三是完善跟踪督办机制。政协应主动会同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协商意见的落实情况,通过组织视察、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进行跟踪了解,对重要的协商成果在实施中已经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可进行再次协商,促进协商成果的深层次转化。还可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对委员提案的落实情况及委员满意度进行社会公示,切实提高政协委员建言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侯化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