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将秘书 发表于 2009-2-25 09:32:27

关于农村新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table bordercolor="#669900" width="77%" border="1">
<tbody>
<tr>
<td valign="bottom" width="100%" bgcolor="#ccffcc" height="36">
<p align="center"><font color="#669900" size="4"><b><span style="LETTER-SPACING: 4px">关于农村新村建设的调查报告</span></b></font></p></td></tr>
<tr>
<td bordercolor="#ffffff"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100%" bordercolordark="#ffffff">
<center></center>
<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市农村新村建设调研组</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 150%">2月6日-10日,市农村新村建设调研组一行先后赴尤溪、永安、宁化三县(市),就农村新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br/>&nbsp;&nbsp;&nbsp;&nbsp;一、新村建设的有益启示<br/>&nbsp;&nbsp;&nbsp;&nbsp;“九五”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抓好新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把抓好新村建设作为加快小康建设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到2003年,尤溪县已有80%的行政村实施了新村建设,有17.3%的农户建新房;永安市已有68%的行政村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村建设工作,新村道路、自来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有些地方还结合实施“造福工程”,使居住在高山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搬出大山,到交通便利的村镇落户。二是美化了村容村貌。在新村建设中以“拆旧、建新、整容”为重点,拆除了大量无人居住、违章搭盖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旧房,实施改水、改厕、改厨等“五改”、“五通”工程,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三是激发了农民创业热情。不仅农民建新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而且激发了更多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陈旧、保守、不思进取的观念逐渐被取代。四是有效拉动了农村内需。按照农村住宅建设拉动相关产值的增长系数1:3测算,新村建设带动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电信业等相关产业增值效果明显,对农村市场形成较大的需求拉动。<br/>&nbsp;&nbsp;&nbsp;&nbsp;几年来,各地在新村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今后的新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br/>&nbsp;&nbsp;&nbsp;&nbsp;1、领导重视,落实到位,是推动新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应该说,当初我市开展新村建设存在群众实力不足、百姓观念滞后等种种困难,但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新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思想认识统一,决策坚决果断,新村建设才得以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各地按照领导、责任、指导、政策“四到位”的要求,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领导小组,明确新村建设目标责任制,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并确定了由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原则,通过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保证了新村建设的顺利实施。<br/>&nbsp;&nbsp;&nbsp;&nbsp;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推动新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各地在开展新村建设过程中,做到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全面推进,在一定层面上改变了农村人畜混居、杂乱无章的面貌。一些地方在规划上突出地方特色,力求层次和造型的多样性,有的地方还发展别墅型、园林式住房,新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如永安市早在1985年就完成了全市228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并在1995年前完成了2次修编;尤溪县西城镇三车住宅小区按照省级农村优秀住宅示范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用地11.64公顷,规划新建146幢新型住宅,可安排227户农户入住。<br/>&nbsp;&nbsp;&nbsp;&nbsp;3、政策优惠,多方投入,是推动新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都相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在用地价格、审批手续、行政收费等方面进行简化和减免,大大调动了农民建房积极性。在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集中了一定的物力、财力,搞好新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新村人居环境。如建宁、泰宁等县在2002年遭受特大洪灾后,把灾后重建与新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新村的规划设计、用地审批、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扶持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政策规定,把新村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新村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得到了保证。<br/>&nbsp;&nbsp;&nbsp;&nbsp;4、立足实际,典型示范,是推动新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各地在新村建设中能立足实际,抓住特色,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在速度、规模、标准、方式上搞“一个模式”,而是结合当地的资源情况、农民的经济实力,扎实、有序地开展新村建设。同时还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典型引路、分类指导,保证新村建设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如宁化县泉上华侨农场根据农场归侨较多的特点,设计了具有欧式风格的住宅,先后投入4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并采取每平方米补助100元的标准,鼓励农场职工新建了45幢别墅式新房,整个新村风格统一,设施完善,树立了宽裕型小康新村建设的典型。<br/>&nbsp;&nbsp;&nbsp;&nbsp;5、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是推动新村建设的扎实基础。新村建设水平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践证明,当地没有非农产业,就没有农民收入的提高,新村建设就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才能引导农民离开土地;只有减少了农民,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新村建设才会有扎实的基础。如永安洪田镇竹木加工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周边大量农民进厂成为工人,农民收入相应提高,自然对生活水平也有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大坂住宅小区得到了当地农民的积极响应,小区开发进展迅速,规模、档次也上了一个新台阶。<br/>&nbsp;&nbsp;&nbsp;&nbsp;二、新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br/>&nbsp;&nbsp;&nbsp;&nbsp;1、实力不济,存在农民新居“半拉子”工程现象。由于农民收入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农民经济收入少,只能解决温饱,根本没有能力盖新房。调研中发现,在前一阶段进行的新村建设中,一些经济实力差的农户只能搭建一至二层,有的甚至连门窗都无力安装,达不到规划要求的建齐层次、外墙装修等标准,变成“半拉子”工程,影响了新村建设效果。<br/>&nbsp;&nbsp;&nbsp;&nbsp;2、星星点火,新村建设规模普遍太小。新村建设全面开花、星星点火,摊子铺得较大,加上地方财力有限,建设规模普遍较小,有的新村只有沿街一排房,房屋前后不是稻田,就是山地。这样不仅建设成本高,而且形不成集聚效应。对于多数农民来讲,盖了新房至少要居住几十年时间,新村建设遍地开花的状况也影响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的可能。<br/>&nbsp;&nbsp;&nbsp;&nbsp;3、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欠帐较多。新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捉襟见肘,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很多新村的新房盖好了,但道路硬化、通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无法配套,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如公厕、公共活动中心甚至未列入规划。如在尤溪、永安调研时,就有一些村民反映新村没有下水道、路面没有铺设水泥等问题,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由于资金上的缺乏,使很多新村建设只能依托公路沿线展开,条带状布局虽然可以节省投资,但也导致新村难成规模、千篇一律、影响美观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br/>&nbsp;&nbsp;&nbsp;&nbsp;4、观念滞后,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许多新村建设规划技术力量非常薄弱,设计队伍没有资质,没有组织技术评审,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更改等现象。许多新村起点不高,缺乏特色,千村一面;规划功能不全,小区详规滞后,边建设边规划,基础设施设计不配套,有些地方甚至连下水道都没有设计。如有的乡镇,目前仍在使用1985年由林校学生实习时测绘的图纸,由于地形地貌地物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已经滞后于建设的需要。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建设的新村“一条线、一般高、方格式、排排房”,设计的房型不仅缺乏新意,而且不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农民对此颇有怨言。<br/>&nbsp;&nbsp;&nbsp;&nbsp;5、管理落后,精神文明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力。一是新村的环境卫生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大多数新村缺乏管理,垃圾乱倒,人畜混居,公共环境卫生无人抓、无人管,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二是农民违章乱搭建现象普遍。农民存在不按规划建房、随意更改设计的现象,乱搭乱建,房屋建筑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三是相关法律法规难执行。很多农民对《土地法》、《建筑法》等有关法律或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规定不了解,有意无意违规搭建或乱占土地等行为比较普遍,往往造成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无法办理;还有一些乡镇为了加快新村建设速度,在未办妥相关手续的情况下,边建边报,甚至没有办理就开始建设,给新房办证等手续添加了麻烦,增加了负担,甚至埋下了纠纷隐患。<br/>&nbsp;&nbsp;&nbsp;&nbsp;三、加快农村新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与对策建议<br/>&nbsp;&nbsp;&nbsp;&nbsp;(一)总体要求<br/>&nbsp;&nbsp;&nbsp;&nbsp;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按照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的要求,把农村新村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益补充,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卫生整洁、环境优美为目标,通过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br/>&nbsp;&nbsp;&nbsp;&nbsp;(二)对策建议<br/>&nbsp;&nbsp;&nbsp;&nbsp;1、增加农民收入是前提。建新房仍然是大多数农民致富后的首选,加快新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要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民工人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工业化。按照构筑“两带一圈”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企业和市场的产业链,集中力量建设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市、县联手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培育壮大烟叶、笋竹、莲业以及肉牛、肉羊、冷水性鱼类规模养殖、红豆杉等七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同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商贸、运输、餐饮、旅游、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房地产、信息、金融、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强化技术培训,拓宽农民就业门路,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调动农民建新村的积极性、主动性。<br/>&nbsp;&nbsp;&nbsp;&nbsp;2、合理规划设计是基础。规划设计滞后是影响新村建设的重要因素。规划设计必须既尊重历史,体现延续性;又客观分析现状,考虑可行性;同时认真思索未来,注重前瞻性。一要立足实际。规划设计人员要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自然景区等,开展大量扎实的调查论证工作,全面掌握本地的地理地貌、村庄院落、田间道路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准确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使规划真正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二要突出特色。在县城周围的新村规划要符合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边远山区的新村规划要体现田园风光的特色。居民点的规划,要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点内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进行合理安排,努力创造具有当地风格和特色的布局形式。农村房屋设计,要注意研究农村建筑的特点,设计农民所喜爱的、经济适用的住房,不要机械地套用城市房屋建筑的设计模式,要编制农村建筑参考图集,供农民建房选用。三要坚持高质量。要聘请有资质保证的建设部门编制规划,切实把规划工作做细、做好,做到中心村与各自然村规划一起进行,一步到位,现状图、总体布局图、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电讯规划图、道路竖向规划图和说明书一应俱全,有据可依,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周围的农村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可以超前开展数字化测绘工作,提高规划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规划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县级规划部门审批,体现其权威性和严肃性。<br/>&nbsp;&nbsp;&nbsp;&nbsp;3.科学分类指导是原则。当前,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大局。孟子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农户如果已在农村建了新房,将很难再到城区或城镇购建新房,不利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引导农民到城区建房,就必须让他们意识到,房子建在城镇就是生产资料,而建在农村,就只是生活资料。首先,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通过二、三产业致富的农民,离土离村,进厂进城,到县城或中心城镇建购房,并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不断做旺人气,加快城市化步伐。其次,对于仍然居住在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高山村农民,不提倡就地建新房,可结合“造福工程”,采取无偿提供宅基地等扶持方式,吸引他们逐步到就业机会较多的城镇建新房,扩大城镇规模。并免费开展定向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第三,对于仍然从事种养殖业又有建新房愿望的农户,可根据各村的规划,推荐省建设厅推广的农村住宅规划设计通用设计图,由农户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第四,对于无力建新房的农村弱势群体,要多方扶持,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在组织实施中,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正确处理好规划与实施的关系,不能急于求成,务必量力而行,“哪壶先开提哪壶”,做到循序渐进,切忌盲目攀比、草率行动。<br/>&nbsp;&nbsp;&nbsp;&nbsp;4.整治村容村貌是重点。已建新村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是农民最烦心的事。通过整治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村环境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推动新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硬化路面。结合农村路网建设,使每个新村都有一条硬质路面的主街道和完整的环村道路,村庄道路硬化率达50%以上,主街道都要安装好路灯。二是完善人饮工程。要抓好乡村供水工程建设,使每个新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70%以上;要完善排水系统,使新房下水道、化粪池以及新村内部的排水沟渠形成系统,畅通无阻,无积水。三是除险加固。村建部门要对已经建好的新村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排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排除。四是绿化美化。结合“沼气工程”建设,做到人畜分居、牲畜圈养;加大绿化投入,争取村庄有一块公共绿地,农户房前屋后有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垃圾要定点堆放、定期清运,做到无卫生死角,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点。五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体育设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革除农村的陈规陋习和不文明风俗习惯。六是加大帮扶力度。对经济困难户和五保户,可以由村里通过村财投入一部分和发动社会各界捐款筹资统一建设,并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一些半拉子工程进行填平补齐,以建多层住房为宜,降低住宅造价。对其原有旧房及宅基地可折价用于抵扣新房建设成本,不足部分由村财补助。县、乡、村要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办理住宅建设按揭贷款,解决建房资金困难问题。同时,要抓住国家进一步增加乡村道路、农村沼气、人畜饮水等农村“六小工程”投资规模、扩大建设范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入。七是强化管理。每个村庄都要制定有关村庄建设管理方面的村规民约,通过有效的管理,切实改变村容村貌脏、乱、差的局面。<br/>&nbsp;&nbsp;&nbsp;&nbsp;5、讲究工作方法是关键。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充分估计推进新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在一些群众暂时不理解的情况下,不准强迫命令,不可强行推进。要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把道理讲清、讲明、讲透,和风细雨化解矛盾,耐心细致理顺情绪,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取得最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减少推进阻力,确保社会安定稳定。要始终把村民自治原则贯穿于新村建设工作中,规划的制定、住宅的设计、标准的确定、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是村级组织和村民自己的事情,要做到积极引导帮助而不包揽过多,主动协调服务而不越俎代疱,村民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管。村级组织要坚持群众路线,让农民充分享有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使各项决策真正体现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齐心协力加快新村建设。<br/>&nbsp;&nbsp;&nbsp;&nbsp;6、切实加强领导是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把新村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引导帮助农民大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做到人力、物力、财力、领导精力“四集中”,切实抓紧抓好。一要有具体负责的领导,指定专门的工作机构,定期研究解决新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尤其要解决好新村建设占用农保田、农民跨村建房无法办证等难题,推动新村建设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二要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农民摆脱旧传统、旧习俗的羁绊,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推进这项工作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形成新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三要抓好新村建设的典型试点工作。农民最注重实际,新村建设能否取得新的突破,关键看试点村能否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关键在于试点工作的成效。可采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职能部门挂包试点村的方式,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重点扶持,取得实效。各有关部门对试点村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尽力给予支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全力以赴推进试点工作。四要形成合力。市、县各部门在推进新村建设中要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规划设计部门要主动做好新村规划调整和住宅设计工作,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土地、房产管理部门要及时为农民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并想方设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筑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工程质量检查、监理,严把质量关和建筑施工队伍资质关,让农民住上放心房;村建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持证上岗,依法管理村镇建设,坚决制止违规建房行为,逐步走上正规化管理轨道。<br/>  调研组成员:陈上龙、温毅、林运裕<br/></p></td></tr></tbody></tab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农村新村建设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