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4-12-1 08:38:51

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瓶颈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亟待要解决的是,以提升“四力”为突破口,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瓶颈。
  资源支撑力。资源约束趋紧,供给相对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水资源紧缺,土地资源消费过度,矿产资源不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自然资源的有限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矛盾凸显。资源瓶颈的形成,一方面在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人均耕地、林地、草原、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25%;主要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石等的人均占有量,也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更在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资源损耗严重,利用效率低下,致使非再生资源储量和可利用量不断减少,难以长久支撑现有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物质条件。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破解资源瓶颈。有效控制自然资源消费规模和速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要依靠创新趋动;要创新经济核算体系,充分肯定自然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自然资本的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要创新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要突出绿色、循环、低碳,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要创新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进行税费制度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要适当调整资源税税负,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全社会珍惜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环境承载力。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大突出问题。严重的水污染,令人忧虑的土壤污染,赤潮、蓝藻频发,十面霾伏引发“北京咳”……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龙在腾飞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风险加大。究其根本原因,是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环境容量,日积月累的环境问题集中显现,它也再次向世人提醒,中国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性。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是有限度的,长期的生态破坏和生态欠账,环境衰退正逼近环境容量的极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尽管水源保卫战、土壤保卫战、呼吸保卫战“水陆空”三大战役同时打响,但环境总体恶化压力依然在加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提升环境承载力。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重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消化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弥补生态欠账,缩短污染治理进程,让透支的生态环境逐步休养生息,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能力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向污染宣战,铁腕加铁规治污,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打好攻坚战,让人民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看到环境问题解决的希望,同时也看到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污染可能是瞬间过程,而根治却是个漫长过程,“只要雾霾还在天上,生态文明研究和建设就一定在路上”,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方向标,没有时间表。
  观念牵引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树立和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包括生态意识、生态道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等。目前还有相当多的人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讲对自然索取和利用,看不到要对自然补偿和养护,把自然只作为认识、改造,甚至是征服对象,凌驾于其上。这种自然观反映在实践上就是重经济轻资源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不惜以牺牲民生、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增长,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冲突和紧张。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突破观念瓶颈,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
  提升观念牵引力,一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就是重视自然,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必须对自然界怀敬畏之心。顺应自然要求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保护自然就是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要有度,应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二是要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推广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生产领域,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牢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是发展的后劲。生活领域,要树立生态消费观,引领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奢靡之风和铺张浪费。三是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民族的节约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制度保障力。制度建设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这方面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明晰;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现生态文明的政绩考评机制还未形成;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生态环境领域执法力量薄弱,环境监管不到位,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对违规违法,破坏生态的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助长了一些人的肆意妄为,等等。
  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破解制度瓶颈,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硬约束”的长效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保障力,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考评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坏、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产权关系,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建立资源环境的治理和监管制度。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切实提高法律制度执行力。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监管,要坚持信息公开,健全多元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健全举报处置机制,把生态环境真正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四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坏赔偿制度,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坏责任追究。还要划定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等等。完善的制度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约束、规范、引领人类的活动,把人们的行为导向珍爱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科学发展轨道。作者:周亮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