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九大智慧
一、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二、口呐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论人短。
祸从口出,说话遭祸者,不在少数。究其因,无非爱逞利齿,爱论人长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无心之语,却被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致千古之恨。所以,如果从一开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吗?为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古训。不喜欢的人可以少接触,但别在背后说坏话,说是非之人,必定是是非之人,谨记,祸从口出。
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最好不说,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说一些过激的话。在说话之前,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不管说不说,对别人都要宽容。有时候,很多事情,看穿但不说穿,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出来。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即使城门失火,也不会殃及池鱼。
三、隐忍的智慧:知雄守雌,以退为进。
四、包容的智慧:以和为贵,宽容大度。
糊涂是一种肚量,是以和为贵的宽容大度。得理也饶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当你包容别人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人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谋事易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不要用训斥、指责的口吻跟别人说话,原谅别人常常比指责别人更具有杀伤力。
忘记是一种风度,舍得是一种智慧;忘记是一种修养,舍得是一种境界。人要想让自己的一生过得快乐和幸福,就必须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够改变的;要想过得超脱,就要学会舍得,舍得身外的名利和虚荣,舍得一时的风光和潇洒,舍得诱人的利益和荣誉。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有得有舍,不舍不得,不得也可舍。
五、做人的智慧:表面愚拙,内心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所以人不能太精明、太计较,平时糊涂一点,给人留有余地,方是共赢之路。别死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要懂得吃小亏才能赚大利。尽管你表面上可以糊涂,但心里的小算盘要打得叮当响,以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及时调整自己。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学会妥协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则。
六、生存的智慧:灵活应变,从容谨慎。
一个人去拜访禅师。禅院的门很矮,他没注意,结果碰到了头。禅师对他说,要想不碰到头,就要学会低头。为人处世也是如此。
要用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对方说话,先听明白对方到底想表达什么,再有的放矢地予以回答,否则很可能碰一鼻子灰。
只要你听力正常,你就会听到各种中听或不中听的话,不必为此烦恼。人们总是在头脑发热时做出一些傻事来,人不是火柴,不能一擦就冒火。小忍是一种修养,大忍必有一种企图。
七、交际的智慧:精于“糊涂”,广结人缘。
交际场合,真真假假,虚实莫辩。别人的话,有些可以当真,有些则不然。精于糊涂之道的人,跟任何人都可以是朋友,甚至别人的冒犯,他都可以微笑面对。凡事不去较真,也就避免了冲突,可以左右逢缘,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去做正事。
把朋友变成敌人是一种愚蠢,把敌人化为朋友是一种智慧。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八、处事的智慧:故意示弱,假装糊涂。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为人处世,能不小心点吗?小摔小疼,大摔就不仅仅是疼的问题了,很可能伤筋动骨。要明白的是:在一开始就故意示弱,假装糊涂,不是可以避免站得高,摔得疼吗?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九、修身的智慧:达观生活,知足常乐。
“糊涂”的人生观就在于要达观生活,知足常乐,能看开一切,便宠辱不惊、从容快乐。想要达观,就要怀有一颗平常心,凡事顺其自然,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不去计较是是非非。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人生不满百岁,何必怀千岁忧呢?人生不愉快的事,能忘就忘,不去强求什么,不也很潇洒吗?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意愿并不能推动大山,而是要使用推土机。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如果只有使命和规划,那么它们就仅仅是“良好的意愿”罢了。战略则是“推土机”,它能将你的愿望转化为实际成果。战略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使工作更有成效,而且它还能告诉你为了取得成效,需要哪些资源和人力的投入。
在很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中,规划未来是一种“智力操练”;它就像是把音响调到了最佳音量,让每个听到音乐的员工都感到自己心灵高尚,因为他们会认为未来的规划已经完成。但是除非着手开展实际工作,否则这种规划就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而战略却与此不同,它注重的是行动。我逐渐接受“战略”一词的原因,正是因为它不是人们的愿望,而是人们努力的目标。
——摘自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