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秘书 发表于 2009-2-19 15:32:17

关于发挥客家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table bordercolor="#669900" width="77%" border="1">
<tbody>
<tr>
<td valign="bottom" width="100%" bgcolor="#ccffcc" height="36">
<p align="center"><font color="#669900" size="4"><b><span style="LETTER-SPACING: 4px">关于发挥客家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调查与思考</span></b></font></p></td></tr>
<tr>
<td bordercolor="#ffffff" bordercolorlight="#ffffff" width="100%" bordercolordark="#ffffff">
<center></center>
<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连允东</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 150%"><br/>  弘扬和发展客家祖地文化,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宁化,促进宁化经济腾飞。那么,如何通过做大做强客家祖地文化来带动宁化经济的发展?就这个课题,笔者进行了认真调研,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整合客家祖地文化资源,做到大众化、硬件化、品牌化、产业化,以此“四化”来促进宁化经济的发展。<br/>  一、客家文化“大众化”。客家文化就广义而言,也就是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改造客家人自身中,生产、工作和生活中长期创造形成的被客家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成果的总和。如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生活习惯、性格、气质和心态,客家人的建筑物、装饰品、服饰品等的特点,及与众不同的客家妇女的特点和美德等等。宁化客家祖地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其资源丰富,积淀丰厚,可谓博大精深,唯我独有。但据调查,我县知道客家文化的人不多,存在“内冷外热”现象,只局限在文化人、学者、专研机构的少数人中。而要把客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客家文化带动宁化经济的发展,靠少数人是不行的,需要全县人民形成共识,全力以赴才行。而大多数民众连客家文化都不知晓,促进经济发展又从何谈起?因此亟待普及客家文化,使客家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首先,要加大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对客家祖地文化进一步深化和挖掘、整合的基础上,有效地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有线电视台和电脑网络“中国宁化在线”都要开辟《客家文化》栏目;努力办好《客家魂》、《宁化文艺》等刊物,扩大客家文化内容。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我县广大新闻、文艺工作者,挖掘丰富客家祖地文化,创作客家文化的作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也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学者到宁化采风、采访,撰写有关文章,在国内外重要媒体宣传,提高知名度,使客家祖地文化“墙内墙外都有香”。其次,要组织人员编写通俗易懂、简明有趣的客家文化普及读物及制作音像制品,发送给机关、乡村、学校,让普通民众都有兴趣去读去看,知晓和接受客家文化。普及读物既要有综合性的读物,也要有单项系列读物,如客家祖地宁化的历史、地理、民俗、饮食、宗教、名人、建筑、服饰、民间艺术等文化单行读本。采取上述办法,让广大民众知晓宁化客家祖地文化,懂得其特色和优势是什么,进而思索如何把宁化的客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聚广大民众之智慧,举全县人民之力量,共同谱写“客家牌”这篇大文章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br/>  二、客家文化“硬件化”。要以挖掘整合客家文化资源来促进宁化经济发展,重点应放在旅游业,通过旅游业来拉动。据调查,近年来慕名而来宁化寻根谒祖、旅游观光、采风考察的海内外客家人或专家、学者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拜完石壁“客家公祠”外,没有什么实体可看,也找不到各自的祖先和宗祠在哪里?感到有些失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宁化客家祖地对海内外客家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究其最主要原因是体现历史文化的硬件载体少,而仅有的公祠客家文化的含量也不足,显得很单薄。这就启示我们必须把客家文化“硬件化”,加强客家文化的载体建设。通过具体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来显现属意识范畴的客家文化。我想主要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下大力气进一步发掘古文化遗址及古文物。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延祥明代民居建筑群等)、古墓(如巫罗俊、罗令祀、黄慎、伊秉绶、雷鋐等古墓群)、古遗址(如伊秉绶旧居等),还有古文物(如黄慎、伊秉绶的字画等等)。这些客家历史文化遗存都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已发掘的文化遗产要申报保护名录,对尚未发掘的除了继续普查摸底外,还可向民间征集一些民俗文物,加以整理利用。二是加大客家祖地总体规划的实施力度,扩大公祠建筑规模,丰富客家文化内涵。要尽快规划并实施好客家祖地二期工程。在公祠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再新建博物馆、文化广场、游览园林、会议活动、食宿设施等。同时要扩展客家祖地朝圣地。建议以客家人各姓氏为单位通过各宗亲会的联动作用,筹措资金建设各姓氏的分祭祀祠堂,以便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前来祖地寻根谒祖,从而带动客家祖地旅游。三是加快与旅游业相关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大交通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解决交通瓶颈问题。要加快我县东风林场至五里亭、宁化城关至湖村至锣鼓坪二条省重要网络干线公路建设等。另外尽快规划并实施东华山客家森林公园等景点景区的开发项目。同时建议在湖村“蛟湖”旁修建“黄慎草堂”;在城区修缮改建伊秉绶故居“钦大夫第”;建设集客家历史、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历史名人主题公园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只要下大力气,加大资金投入,就可实现客家文化硬件化,有了物化的载体就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商到客家祖地宁化投资兴业,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br/>  三、客家文化“品牌化”。要以客家文化搭桥,发展经贸,更好更快地发展宁化经济,就要把客家文化“品牌化”。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有每个地方的品牌。宁化客家祖地的品牌应从名人文化和饮食文化来挖掘整合。宁化客家祖地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宁化人考中举人152名,进士50名,状元1名。其中的名人有:郑文宝、张显宗、李世熊、黄慎、伊秉绶等等。这些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是我们宁化特有的,也是宁化客家人的骄傲。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名人的效应,可制作名人品牌商品,大量复制黄慎、伊秉绶、郑文宝的诗书画,推向市场。可在城区或旅游点开设“客家名人字画复制品商店”;还可以用这些名人的姓名制作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开设“客家名人文化用品专卖店”等等。用名人做品牌既有宣传的社会效益,更有经济效益,还能满足海内外来宁化寻根谒祖、旅游观光者的购物需要。在饮食文化中重点是抓住宁化的特色美食。可把“延祥茶”、“客家酒娘”、“客家擂茶”、“韭菜包”、“宁化驼子”、“宁化田鼠干”&nbsp;等等作为品牌推向市场,申请商标后在旅游景区开店专营,让来宁化的旅游者能品尝到具有客家祖地风味的美食。打出品牌后就能带动其他客家商品的开发,从而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br/>  四、客家文化“产业化”。有了“品牌化”还不够,要获得更大规模的发展,求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把客家文化“产业化”,形成系列的产品。一是推进客家饮食文化产业化。这也是旅游者最注重和最敏感的问题。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就客家祖地宁化而言,除上面提到可作品牌推出的美食外,还有“宁化烧卖”、“生鱼片”和“伊府面”等等。在民间的宴席上还保留了传统客家菜“八大碗”。这“八大碗”菜不仅有客家祖地特色,而且在取料、刀功、烹制等方面有独特性。要在突出祖地特色,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完善和丰富,并加工成系列产品。比如“客家擂茶”、“伊府面”等可批量生产,用现代技术加以精制包装,可以随冲随饮,随泡随吃,是一种很好的旅游商品。因此除了各旅游景点设客家菜铺外,要在城区建一条“客家美食”街,专门生产、加工、经营客家美食,形成产业化的规模,让来宁化的旅游者都能喝上客家茶(擂茶或凉茶),饮上客家酒,尝上客家菜,吃上客家饭,让其在一饱口福中追思客家先祖的饮食习俗,体验客家饮食文化的无穷韵味。二是推进客家服饰文化产业化。客家祖地宁化的服饰文化具有鲜明客家特色,颇具挖掘开发价值。如客家妇女的船型髻、大襟衫、花边裤、花围裙、花布鞋;男人的对襟衫;儿童的狮头鞋、福寿帽、虎头帽等等。这些有丰厚文化底蕴、古朴美观的客家服饰可以加工成系列产品大力推广。首先在宁化区域内的大型饭店、宾馆、酒店等对外服务行业的职员中推广、男职员穿对襟衫,女职员穿大襟衫、花边裤等等。可引导投资商开办富有宁化特色的“客家服饰”加工企业,打开客家服饰市场,把系列产品推向广阔的客家地区。三是推进文化艺术产业化。要以“客家祖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依托,组建客家民间艺术团(以演唱客家山歌、民间舞蹈为主)、客家影视服务公司等等。还可成立“客家艺术品开发公司”开发制作客家的小艺术品、雕刻艺术、民间手工艺术品等,把这些艺术品做成产业,形成旅游市场,推进旅游经济发展。<br/>  总之,要实现客家文化的大众化、硬件化、品牌化、产业化这个目标,需要领导的重视、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倾斜、部门的配合、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这“四个化”实施过程也是客家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的过程,要齐头并进,狠抓落实,通过抓好“四个化”,把客家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发展宁化的硬实力,拉动宁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客家祖地宁化经济的全面腾飞!<br/><br/> (作者单位:宁化县文联)<br/></p></td></tr></tbody></tab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发挥客家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