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织金城市化建设
一、织金县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加速城市化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基本途径。织金地处贵州省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在西部地区而且在全省都处于落后地位。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明显比其它省市和地区滞后很多,所以,加快织金城市化进程更显迫在眉睫。
(一)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城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织金县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旧的建设体制逐步打破,新的建设体制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前,我县城镇住房制度极为混乱,根本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住房公积金、住房金融等几乎不存在。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地的统一领导下,建设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积极稳步推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住房新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普遍推行。住房租金改革、住宅市场培育、住房金融、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已由过去直接管理系统内的企事业单位转变为主要负责城乡建设的规划、立法、执法、资质证照审查审批等依法行政的政府行为。以公司制、股份制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建设行业企业中得到广泛推行并收到良好效果。工程招标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逐步推行。
2、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但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前,织金县城镇人口仅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改革开放后,全县设*个乡(镇),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与乡(镇)所在地相结合的城镇群基本形成。大多数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底,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由于我县城镇化发展起点低、起步晚,经济落后,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城(镇)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市政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前我县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包括县城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景况。城市路网虽然基本形成,但绝大部份都是单车道,有的连县级公路都评不上,且无柏油路和水泥路。现在道路已经逐步走向标准化,县城主街道达12-30米。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争取了在建的“黄织铁路”和刚开工建设的“厦蓉高速公路清镇-织金段”项目,将大大缓解织金县的交通压力和改善交通状况;引资*万元建设古佛山水厂(BOT项目),解决了城区供水紧张的状况,城区供水管道总长达*千米;引资*万元新建大府头文化广场和金中路休闲小广场,投资*万元建设平远广场(一期工程);投资*万元对金中路和金北路进行改造,投资*万元建设沿河路一期工程,贷款*亿元改造金南路,投资*万元新建县城外环路;投资*万元对“双潭对镜”公园进行改造,配套建设“水式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投资*万元安装路灯“亮丽工程”。垃圾车辆、公厕、垃圾处理场、垃圾箱、果皮箱等环卫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环境卫生状况有很大改观。
4、住宅建设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有较大改善
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极为简陋,新建房屋数量极少且不成套,无独用厨房和卫生间。近年来随着建房政策和各项经济政策的放活,我县的住房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2000年以来,县城新建住宅50万平方米左右,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96平方米。住宅建设标准和质量不断提高。1998年之后,县城新建住宅建设标准普遍达到60平方米以上,新建住房成套率和楼房率均达到100%,室内设计向“三大一小一多”(即大门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小居室、壁橱吊橱多)目标发展。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住房逐年加大,长期困扰城镇居民的住房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我县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历史、区位等方面条件的制约,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并且滞后状况已经成为严重地制约我建设力度的问题及成因。
(二)存在县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主要表现在:
1、城市化水平偏低,仍然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
世界银行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并以比重低于30%为低水平城市化,达到30~70%为中等水平城市化,高于70%为高度城市化。据此衡量,我县还属于较低水平的城市化,还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2、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与城镇有限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则因建设占用等原因而逐渐减少,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劳动力成本增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及吸纳数量呈减少的趋势。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将会相对减缓,从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3、城镇规划严重滞后,建设项目零星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这主要是因为规划资金严重缺乏和专业化的规划人才缺乏,没有一个正规的城镇建设规划小组或规划班子。因为这样,有的规划者只习惯坐在办公室里出谋划策,不进行实地考察,不采取群众意见。有的规划者不能对城镇化的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即对功能分区不合理,其中包括城镇的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机关及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如道路的宽度、排水、供电和通讯等系统的布局和安排都存在不合理。同时还有的施工者不按照市政道路设计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建设,道路排水系统不规范,但也不排除有的城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不强、业务不熟、技能不精等,导致有的道路刚修好不到两年就全部被压坏,以及排水系统受到强大压力而毁损等。
4、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畅,未形成良好循环机制
城镇建设需要一定的政府投入,但是我县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很多项目还需“等、靠、要”,发动不了农民群众投资建设,还有的是建设资金法制体制不健全,建设资金在运作当中由于没有受严格的法律法规控制,使得部份资金在投资建设中造成浪费,没有直接获得实物和非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本。
5、环境质量难以保证
在过去的规划过程中,由于有的规划者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对保护耕地、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没有很高的认识。还有的地方在风景区建设低水平建筑,而在建设中毁掉了部份自然资源,大大地影响了景区地域环境的相互协调性。有些地方上低水平、低效益、高能耗的乡镇企业项目,而企业所排放的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
6、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普遍存在。
二、发展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的国民经济也得到了待续、快速、健康发展,已具备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在内涵发展壮大的同时,在外延上的扩张将形成城市化的主要趋势,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经济实力和素质的增强和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长都将会对城市化形成明显的扩张性推动。
(一)发展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全面实施,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城市建设的作用和地位已越来越突出,城市建设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正发挥着积极而深刻地影响,城建经济比重逐年加大,成了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国各地都提出了“城建经济”的概念。
一是美环境,聚人气,促经济。
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个字,“安居乐业”更是每个人的美好追求,而城市化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抓好城市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档次和品位。城建主管部门更是加大了对吃的水、住的房、行的路等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五大行业发展。为人们提供就业岗位,并由此带动旅游、工矿、农业等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人们对织金县城的认同、认知感越来越强烈,前来居住、创业、做工寻找出路的人愈来愈多,极大地促进了县城经济的发展。
二是树形象,促效率。
一个城市吸引力的强弱,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环环相扣,其中城市管理十分重要。管理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已为世人所接受。良好的投资环境蕴含了巨大的商机,改善软环境也是财富。城市管理搞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建部门的监察队伍、各个服务窗口都是城市的脸面。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服务行业态度和蔼可亲、各种行政审批事项的缩减,都可以加快办事效益,提高城市形象,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反之,则将恶化经济运行环境,阻碍经济发展。
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增强带动能力。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城市综合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努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必要的人流、物流、财流,形成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通过规划部门对城市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各项专项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对有发展潜力、适应地方经济特点的产业进行提前规划和培育,合理地规划出产业的分布,科学划分功能区块,还有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区域经济规划。通过科学规划,明晰方向,使产业得以有序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化促进经济的全面提升,增加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二)发展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这个大背景。我们有很多好的机遇。但是同时又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我们特别是具体到我县是属于爬坡的阶段,面临很多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把握要素,抓住关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过程中,城市起着特殊的作用。首先从城市和农村的关系讲,现代化的瓶颈在农村。所以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支援农村。所以在我们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城市群起着重要的扶持作用。
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表明,中国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快速发展而带动了我们全面发展的格局。比如浦东新区,90年代开发,10多年的时间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它带来的是体制的效应,它带来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创新,从而带动了浦西的发展,带动了长三角的发展。还有长江三角、珠江三角,20多个城市无一不是通过城市建设,发展城建经济从而带动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国内外各个经济繁荣的城市表明,没有良好的城市建设基础,就没有城市经济的腾飞。
三、加强织金城市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推进城市化进程,科学规划是依据,设施建设是保证,功能培育是基础,加强管理是龙头,制度创新是关键。笔者认为推进织金城市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执行城镇建设规划,推动城市化的有序发展。科学规划,这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问题。要着眼于21世纪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根据产业发展的方向、特有的文化内涵、区域经济中的角色进行城市定位,按照城市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确定城市功能,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蓝图。一是要严格执行县城总规。二是有序开展城镇规划工作。各乡(镇)要有重点、分类抓好各自的城镇规划,并做好县乡两级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
(二)深化改革,调整政策,加快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城市化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自下而上地依次放开乡镇和县城的户籍管理,争取用几年时间,建立起新的户籍登记办法,用身份证制度代替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隔离体制。二是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现代劳动力市场,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确保人口城市化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并逐步使转移人口“离乡”又“离土”。在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鼓励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既可作为进城定居或创业的第一桶金,又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四是适应人口跨地区流动的要求,进行福利保障的社会化改革,为进城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三)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创造良好条件。制度创新是结构创新的必要条件。要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安排和体制架构。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分离政府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与资产所有者、投资经营者的职能。政府尽快从竞争性市场中退出来,不再审批一般的竞争性项目,不再介入一般的竞争性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不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明确社会管理者的定位,实现政府角色归位;其次,在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的地方,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立足点,探索建立起良性运行的公共财政框架,适时介入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和投资环境,吸引资源流入。二是加快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开放后,市场体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服务规范有待改进,市场无序现象仍较突出等。这就是要求在规范发展消费品市场基础上,重点抓好生产资料、房地产、金融、信息、人才、劳动力、科技等市场要素的建设,改善市场设施和服务条件,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搞好城市对区域经济的组织和调控作用,为区域结构创新注入新的制度性因素和动力因素。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城镇功能培育,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产业发展是支撑城市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我县的城市化进程,要依据不同的区位条件及集聚产业要素的能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核心产业、核心行业、核心产品,并以此带动相应行业的大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一是抓西部大开发和沿海地区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机遇,发展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进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二是要以住宅建设为中心,改善城镇居住功能。要重视住宅产业的发展,建设高密度、高生活质量的城市社区,营造综合性多功能的城市生活环境,强化城市居住中心功能。三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市民素质。要以教育、文化、科技为支撑,以尊重人、体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为市民提供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育,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发挥城市作为区域教育中心的作用;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增强城市技术创新功能。
(五)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承载能力。要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也是生产力的意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基本建设的重要位置。一是建设便捷的内外交通系统。二是建设充足安全的供水、供能系统。抓好城市的水源及供水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城市入户电网线路的改造以及城市集中供热水和供气工程项目的建设。三是建设以信息为中心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四是建设以污水、垃圾处理为中心的环保系统。加强以治理污染为目的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计建设。五是建设以防洪、排涝为中心的防水系统。六是建设以绿化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加强以资源保护为重点的风景名胜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生物多样化保护为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大环境绿化,城市河道水面整治,城市园林绿化。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还包括了在城乡开放交流中,缩小城乡差别和对立,促进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多样化发展。在经济基础上,要彻底打破城市与农村的传统分工,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和辐射,分阶段从传统的主业、辅业向城乡“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过渡。首先,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物资、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良品种,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率,保障生活和生产资料供应充裕;加强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保证农民增产也增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农业赖以生存的水、土地和空气不受污染;此外,在保证粮食等主要产品安全供给的基础上,开辟新农村产品市场,探索新农产品供需调节的新途径,以迎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其次,政府应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提高农村的工业化水平,把产业升级与乡镇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乡镇企业要积极开发有前途、有市场的农产品,并依托大城市、大工业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样有利于提高乡镇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鉴于我县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我们应鼓励城市和乡村共同开发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县城市化的水平,增强经济实力,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经济循环体系,发展新兴的统一市场,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并以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村信息、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彻底改变我县农村封闭、落后的局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也能够享受现代社会的生活质量。
(七)合理布局,走适度集中的城市化道理,促进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要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城市化道路。不要人为限制城镇规模,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只要经济上需要,而人口聚集又没有达到土地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极限,就应顺其自然,让其发展。城区应适度超前发展,小城镇的发展要突出重点,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不能平均使用财力、物力。中心镇要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品位和质量,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引导集中发展。
四、织金县实施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城市化建设在宏观方面,就历史文化的定位而言,应以“加强保护,巧妙利用,适当修复,突出表现”为原则,如三块碑一带、财神庙一带;对一般老城区而言,应以“加强防护、完善设施、积极规划改造”为原则,如小教场、母鸡井一带。通过实施旧城改造,使旧城区逐渐形成与新城区,绮陌工业园区对应的网络型结构。在微观运作方式上要按照“群众得实惠,开发商有利润,政府不掏钱”的原则,科学安排改造计划,不断探索新机制,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三禾园商都”的建成对马家寨一片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小教场、三块碑、母鸡井、老三中等城中村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要通过开发改变配套设施落后、环境恶化、道路狭窄、治安隐患多的状况。我县要从根本上实现城市文化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的全面提升,改变城区人居环境脏、乱、差与自然环境不合拍的现状,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着重从科学合理安排旧城改造计划上狠下功夫。旧城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个中长期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握不好总量规模和时序节奏,就无法科学合理地推进。因此,在规划古城区内,结合古城历史保护和再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旧城改造计划,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做到改造中增加绿色空间、保护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具体应综合考虑地方财力状况,居住安置房建设、居民经济上、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房地产市场走向、城市资源全理利用等综合因素的基础实施旧城改造,必须尽可能有综合考虑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和城市景观资源的利用,通过旧城改造,使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等系统趋于完善,通过旧城改造,改变一个区域的面貌和活力。
二是要着重从突出旧城改造的重点下狠下功夫。旧城改造要突出重点,注意规划,要突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不管从城市建设风格城市定位上都要突出现代文化与历史文明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旧城改造要在县城总体规划框架下进行,当前旧城改造的重点,要以市政道路新建拓宽带动旧城拆迁的捆绑型改造逐步转为以独立区块实施整体型改造,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转为改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和美化城市景观方面上来。从这个思路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尽力而行”的原则,重点做好新华路(二小至北门桥、沿河路(狗桥至重新桥)、平安大道(车站至鱼山)等几条对城市格局、县城整体布局有战略性起实质作用的道路改造工程。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矛盾较少、群众热情高、比较容易实施的小区集中力量先行改造,既可快见成效,又能以点带面,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道路改造建设带动旧城区域城中村的开发。
三是要着重从探索旧城改造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旧城改造需要做人的工作,旧城区的一些拆迁户,不顾大局,不支持旧城改造工作,而且讨价还价,甚至漫天要价,无理取闹,使得旧城改造阻力重重,步履维艰。这种借机做发财梦的投机思想,笔者认为是一种城市“小市民贫穷”现象。旧城改造要彻底铲除这种鼠目寸光的“小市民贫穷”意识。旧城改造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这是事关稳定民生的大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如“模拟拆迁”的方法。这种拆迁方法的原则是“成熟一块、拆迁一块”,将城市建设需要与群众意愿紧密结合,实现从“要我拆”至“我要拆”的根本转变;在拆迁程序上,以往是先发布拆迁公告,后做被拆迁人的思想工作,最后签订拆迁协议。这把被拆迁区块所有矛盾纠纷暴露在拆迁公告之后的做法,势必造成拆迁工作的被动。而“模拟拆迁”是先做被拆迁人的思想工作,处理解决好拆迁中的相关问题,后发布拆迁公告,最后签订拆迁协议。这种方法建立在调查摸底、核实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利益,解决被拆迁人在补偿安置问题上提出的无理要求或者以激烈方式上访的被动局面,政府和拆迁人可以掌握主动权,为加快拆迁安置建设赢得了时间,缩短了工期,更好解决了拆迁难、安置滞后的问题。
四是要着重从历史文物保护与开发结合上下功夫。旧城改造存在较高的商业和文化价值。老城区历史悠久,它不仅记述着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织金县城在历史的演绎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庵”、“四阁”、“四寺”、“四祠”、“八大庙”等古建筑群,其中清朝乾隆年间修复落成的财神庙成为古建筑群中的瑰宝,平远古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城中大小景观错落有致,贯城河波光鳞鳞,“东寺晚钟”、“三潭滚月”、“双潭对镜”、“日落碑现”等八大景十二小景交相辉映,与古桥、古塔、古石碑和“四井”、“七桥”、“八大庙”、“七十二泉”构成古城中的神奇组合。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浪潮的袭来,现代文明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威胁和挑战,历史文化不可避免地经受着历代风雨的侵蚀,遭到人为的破坏和摧毁,因为受利益趋使,疏忽管理,历史名城保护的脚步没有跟上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建设性的破坏使得一些有着重要文化存储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人文景观已不复存在,诸如孔子庙、龙王庙、火神庙、奎阁、将军庙、地藏寺、斗篷阁等人们早已看不到它历史的遗迹,有着“东寺晚钟”之称的东山寺也难免一难,2002年曾因管理不善被一把火化为灰烬后才重建的,它从此失去那久远的历史赋予的神奇力量。要再塑织金溪水潺潺、古树掩映、朝门森立(七大朝门)、桥水相涧的山水古城风貌,就得做好旧城文物改造与保护这篇大文章。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上,要特别强调:“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走符合织金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重视地方文化特色与历史传统的发掘,要充分尊重历史,切实保护环境。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加大历史文化载体的保护工作,赋予古街以新韵,变古镇为新城,真正做到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打造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相协调的优美织金古城。
五是要着重从切实保障被拆迁户利益的层面上下功夫。城市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试验区“三大主题”内容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旧城改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拆迁安置过程,搞不好就会民怨四起,拆迁要做到民许民愿,不能盲目攀比,搞好“形象工程”。切实保障好被拆迁户的利益,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领旧城改造的全过程。旧城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大质量监管力度,要着眼长远。统览全局,要加大电、水、网等部门协调,不能改了这一片,滥了那一片,搞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越建越乱,长期给原本应该安宁的城市“打补丁”。二是坚持城市规划,提高拆迁执法人员素质,防止不当拆迁。城市规划担负着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每一次城市的修补都会让它伤痕累累,每一次再建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痛,只突出眼前利益的规划,代价是沉重的,教育也是深刻的。因此,要提高执法部门的人员素质,要吃透规划政策,防止乱批乱建,防止不当拆迁。三是建立、健全拆迁许可证听证制度,规范拆迁评估市场,维护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在实施旧城改造拆迁前,组织由拆迁人、被拆迁人代表、拆迁实施单位、城建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听证会,拆迁主管部门介绍颁发拆迁许可证的条件、要求,被拆迁人陈述意见,通过审议、商讨,确定是否可以动拆,若能动拆,并将有关情况通过媒体进行公开,接受监督。同时要整顿规范拆迁评估市场,确保评估机构公平、公正、合理地开展评估业务,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