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者视角与路径(摘抄)
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者视角与路径吟诵,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最常见的读书法。主要是依据汉语的音韵规则读出每个字词音韵的高低长短及轻重缓急。在诗词文赋中尤其要注重格律特征按“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来读。此外,还要把入声字读得急促、韵字读得相对更长些,形成余音绕梁、绵长久远的乐音,让人听起来像唱歌一样。图为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小学陈琴老师在三(1)班的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吟诵《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的情景。彭弘 摄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的阶段,许多地区、许多学校、许多教师都已经在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本期专题,我们试图从区域、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提供一些个案,希望从他们的现实实践中,看到实践者的所思、所想与所行,从而为一线实践者提供一些新视角与新路径。 经典为学生一生远行做储备 陈琴 课程化:才能让经典诵读有实效 时下,中小学推广经典诵读之必要与否已不值得再作启蒙式研讨,大家最关心的是该如何推广。目前,学校层面的经典诵读模式基本上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无外乎四种情况:一是早读或午读挤出十几分钟诵读;二是布置诵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回家诵读;三是学校开设了诵读课或所谓的“国学课”,但主要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自主决定,可读也可不读;四是以兴趣班的形式开展,部分学生参与诵读。 以自己20多年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经历来看,以上模式只能浅尝辄止,鲜见有实效。经典诵读想让所有学生获益,必须要通过课程化才能实现。只有课程化后,才能遵循严格的课程内容授课,才能在面对经史子集的大量选本时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最重要的是,课程化后的经典诵读教学才能真正融入当下的母语课堂,也只有把经典文本作为母语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材才能实现经典诵读的最大功效。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经过一系列缤纷多样的诵读模式之后,从15年前开始,我把自己多年精选的经典文本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纳入常态的课程中,跟现行语文教材整合。低年段侧重于蒙学读本,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千家诗》及300多首儿歌童谣;中年段包括《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增广贤文》、《老子》、《庄子·逍遥游》、《孝经》;高年段包括《孟子》、《庄子》、《金刚经》、《易经》。此外,还精选了150篇古今中外的散文名篇,《诗经》中有280首,唐宋诗词有400首,《楚辞》分散在各个学期,到六年级结束后,每个学生的背诵量都可达到十万字以上。设想,一个以十几万经典文字做底色的小学生,到了中学后,还会对《史记》、《左传》、《资治通鉴》望而生畏吗?还会再只能读四大名著的白话简缩版吗?最关键的是,这些文字都是有种子能量的经典,是不需要求证的大智慧。一个人的生命力被这样的文字滋养着,一定是丰满而灵动的。 “素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素读”的定义源自日本的一批学者,他们将中国两千多年里私塾采用的教学方法定义为“素读”。“素读”就是不追求所读内容的深刻含义,只是纯粹地读,目的是提倡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积淀大量的经典文字,并且强调这种“素读”法只适合诵读经典文本,对于一般的阅读内容倒是没必要下这等功夫。 参看了许多诵读经典的教学策略,我最终选择经典“素读”教学法的理由是:经典文字跟一般的读本不同,必须储存。经典诵读的目的是善养读者的心田慧命,也是为一生的远行储备精神资粮。所以,不必过多着眼立竿见影的功效,不要以当下的授课方式——学一课考一课来评价诵读课业,只管遵循“纯粹地读”法,直至将最重要的那几本书中的文字变成学生的“肌肉记忆”,在任何时候都能张口即来,随吟随诵,终生不忘。“素读”提倡的是大量地诵读经典,包括国外的、现当代作品中的经典,不是简单地选择某一家某一派的文本。 多年来,我正是坚持“素读”经典教学法,变革语文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课上少考试多背诵,课后少做题多读书,经典诵读课才会被学生喜爱。 “素读”:以学生喜欢的吟诵法开展 就目前的情形分析,尽管经典诵读课程要回归课堂的呼声不小,但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坚决反对开设经典诵读课的。反对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认为中国的经典中过多地宣扬封建落后思想,因此,外国的经典可读,中国的经典尽量少读;二是认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字太艰深,读不懂也读不动,所以,不适宜作为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三是诵读的文本因为难懂,所以学生不喜欢读,也就没必要“强迫”学生读。 我个人认为,将近四代的中国人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经典训练”了,许多经典文本确实已经非一般识字人群可轻易翻阅了。然而,欲亡其国,先断其史,我们当教师的,难道没有义务让每一个学生读懂自己的民族史册吗?因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几乎都是以文字为载体而存活着。 至于读不读得懂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学一遍,边教边学。我在培训青年教师时提倡:你或许不能把《报任安书》、《孔子世家》当着学生的面背诵得滚瓜烂熟,但是,你可以比学生提前一个月读到这些文章,对照译文大致弄懂这些文章的含义。然后,你再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跟学生一起在语文课堂上大声朗读,也让学生像你一样,初知大意,略通辞法,之后,再跟学生一起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如此,三五年之后,教师会跟着学生一起成长,不经意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读书人。 对于学生不喜欢的问题,我想主要在于方法不当。人们一直以为古代的教书先生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是强迫学生背书的。其实,真正了解了古代的教学方法后,就会颠覆我们的看法。比如,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诵读法——吟诵读书法,我们有多少人了解过?在我的课堂上,我极少见到孩子不喜欢吟诵经典的。生动活泼的经典课堂,孩子们会不愿意下课的。 唤醒家长:让经典诵读走进千家万户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我的学生都能拥有一个书香家庭。因此,每接一届学生,我不仅致力于创设一个书香班级,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唤醒每一个家长的读书意识。10年前,我开始实施一个经典诵读的方案:以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以一个社区推动一片区域。我不需要做多少案例的论证,只看经由我的教学所改变的一个片区的家长观念有多少改变,就知道经典诵读的影响力有多大。 每教一个班都会带给我惊喜:相当多的家长会主动跟着孩子把诸如《老子》、《大学》、《中庸》、《离骚》等背诵熟练,他们常常说自己是跟着孩子读了真正的书。他们也会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展读经典文本。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结伴外出,在田间、在公园里、在江河湖畔,阵阵读书声如天籁般飘荡在行人的耳际,其感染力不容多言。只有把家长也唤醒了,经典“素读”课程才能稳步深入。(作者系浙江省富阳教育集团教师) 区域内推进传统经典教育的尝试 柳恩铭 2012年,我老秘网区提出了用传统文化精神养护师生心灵的教育理念,并正式启动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工程,以此凸显区域教育特色。我们在辖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广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典教育,将之纳入课程管理。承担主体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每周经典教育课程不少于一课时,每学期不少于36课时。同时,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等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两年半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家长的广泛支持、师生的广泛参与,增强了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为什么选择经典教育 将经典教育作为区域重点工程,是为了在教育领域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培育养护师生心灵的沃土。现实中,中小学不少沦为了知识的堆积场,不少大学沦为职业训练场,教育不能真正关注和有效培养人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心无价值、心无信仰、心无理想,甚至心无梦想,这种“无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我曾先后考察西方教育养护学生心灵的做法,以及各种宗教及审美、历史教育对人文教育的承担,却发现都存在许多问题。拿什么养护师生的灵魂?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应该作为学生精神营养的主食,诸子百家一如蔬果,这些可以共同构成精神营养大餐。 经典主要是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是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与他们一脉相承的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顾炎武等人的诗词文赋。儒家经典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尚中贵和、博爱大众的精神,这些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共同坚守的价值。儒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伦理资源:尊老爱幼的孝慈文化,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稳定;“家国一体”的伦理价值取向,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所在;“天人合一”的伦理情怀,是物欲横流世界的稀缺资源。 我们下发了经典教育工程实施指导性意见:幼儿园以《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教材为主,辅之以历代精品绝句,形式以诵读和歌唱为主;小学以《论语》为主线,辅之以《声律启蒙》等蒙学教材以及历代优秀诗歌,以吟诵、朗诵、朗读为主;初中则在继续学习论语的基础上,学习《大学》、《中庸》,形式主要为诵读,辅之以讲解和欣赏;高中则以台湾版《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为主要载体,同时将《孟子》、《荀子》作为重点推荐作品。 我们是如何推进经典教育的 一是建立机制。经典教育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学校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局平均每年不少于100万元专题经费用于经典教育培训。学校将经典教育经费纳入校本培训计划。为了有序推进经典教育,制订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实施方案。 二是转变观念。全区历时两年半,分8期完成语文教师全员培训和校级干部全员培训。邀请国学大家来本区讲学,普及常识,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使经典教育从行政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内容选择。经典浩如烟海,选择决定成败。先秦儒家才是儒家,先秦之后,几乎只有儒家学说的信奉者、传承者、研究者。儒家的精神主要通过历代士人薪火相传,代表人物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王阳明、顾炎武等,载体除了原生态经典,还有经典诗词文赋。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人本、人文、人道,儒家以苍生为念,积极入世,以教育改变人心,以教育改变命运,最终以教育改变社会。所以鉴别儒学真伪的标准应是,哲学是否以人为本,政治是否以民为本,教育是否以生为本。 四是探索教法。我老秘网区的传统经典教育仍处于探索期,一些学校和教师探索了许多教学方法。如五山小学李淑君老师的“我乐读、我乐悟、我乐背”经典课堂教学模式广受观摩者好评;林美娟老师则带出了一个团队;昌乐小学“君子三幕剧”课型模式,使经典格外生动;华成小学李淑筠老师的“晨读对韵”,使经典充满童趣。另外,我们还向全区学校推荐了一些教材,还有相当部分学校自编校本教材。 我们期望通过经典教育,让天河教育回归精神活动的本真,重建有教无类的情怀,强化因材施教的传统。以经典教育浓厚的人文精神,涵养天河师生,从而形成天河教育独特的竞争力。(作者系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 以孝德为切入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孔永志 近几年,我校推行孝德文化教育。“孝”是指孝亲尊师,“德”是指德才兼备。开展孝德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们时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育之恩,感谢恩人的救助之恩,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孝道精神,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营造氛围,走进孝德文化 学校大门口,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读诗书最贵,行孝悌为先”,横批为“知行合一”。进入大门,过道两侧是文化墙,主题分别为“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弘扬孝德文化,打造幸福校园”。进入校园,影壁墙上的一段话向人们介绍了学校开展孝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目标。墙上宣传标语:“有德人,天地宽”;“孝感天地,德播人间”。 校园教室外墙上悬挂的是从本校学生中评选出的“校园二十四孝”图片,有穿针引线、为母洗脚、心系白发、端水送药等,这是为全校师生树立的学习榜样。 学校开辟了一个展室——“孝德厅”,这是进行孝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墙上四块展牌的内容分别是:母亲怀胎十月苦,劝人别把老人嫌,孝德活动剪影展,最美孝心好少年。还有一整面墙上悬挂着一块大匾内容为《百孝经》,展台上有400余本总计约100万字学生所写的在家中的生活点滴和心得体会,还有体现学生感恩父母的绘画作品等。 学校还把校园内的一棵古老粗壮的柏树命名为“德树”,制作了“德树”简介并为其赋诗:“全面育人德为先,有德之人天地宽。树若有德树亦高,有德之树可参天。” 走进课堂,学习孝德文化 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传统二十四孝动画片,诵读《弟子规》等经典,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利用班会、校会、黑板报和宣传栏等阵地创设浓厚的孝德教育氛围。开发校本课程“校园24孝”,学校把学生日常在家孝敬父母的点点滴滴提炼为24个方面,如青丝变白、洗碗择菜、指尖传情、手足传爱、穿针引线、梳头扎辫、洗衣提水、提鞋瞬间等,以此作为学生在家孝敬长辈的行为规范。 每周一节“孝德课”,让学生在故事、影片、经典读物中,感受孝德文化的无穷魅力,接受孝德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身体力行,实践孝德文化 建立好孩子作业本。学生坚持每周放假要写“好孩子作业”,记录“四个一”,即要求学生每周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碗、扫一次地、聊一次天的落实情况和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周一到校上交后由学校逐一审阅,班主任利用周一班会比一比、说一说、选一选,进行总结表彰。学生所记录的每一件事都很真实,都流露出对父母的心疼和关爱,学生的感恩情怀被悄然唤醒。 开展“好孩子”、“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每月通过评选,每班选出两名“好孩子”,学校专门召开学生大会进行表彰颁奖。这些同学品学兼优,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学生的好榜样,学生家中能有一张好孩子奖状,既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家庭的骄傲。每年年底开展“最美孝心少年”评选,从当年入选的“好孩子”中再评选出“最美孝心少年”,学校进行隆重表彰。在这些同学的带动下,全校学生纷纷严格要求自己,回家积极孝敬父母,上课刻苦努力学习,大家都争先恐后争做好孩子,学校秩序大有改善。 举办学校第一届“孝德文化公益论坛”。今年7月,我校组织入选最美孝心少年的学生和家长及全体老师进行孝德文化思想教育,请来专家举办讲座,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孝亲尊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 开展各种孝德教育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唱孝德歌曲,《孝敬父母》、《父亲》、《烛光里的妈妈》、《母亲》、《想起老妈妈》、《感恩歌》等都是我们要学唱的内容,学校还利用课间的校园广播进行播放。二是每学期举办“孝德教育绘画展”和“孝德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孩子们通过绘画、写作和演讲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恩情怀。三是诵读传统经典,利用下午上课前10分钟时间,播放弟子规音乐,带领大家集体诵读。上午课间操后学生集中到一起背诵《弟子规》,每周背诵一个篇章,我们计划一个学期背诵一本经典。小学六年内背会《弟子规》、《老来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文本。四是开展感恩父母活动。五是成立“孝德先锋队”,到村委和孤寡老人家里去做好事,打扫卫生,让孝德之风吹向全村。 孝行天下,宣传孝德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我校拍摄制作了《妈妈您知道吗》公益宣传片。短片前半部分是回忆妈妈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吃饭、教我们说话、教我们走路、教我们穿衣……当子女长大后外出工作,父母又要苦苦期盼子女的归来。后半部分记录了我校几名学生孝敬父母的典型事迹。片尾呼吁大家要及时行孝,常回家看看,并祝愿天下父母一生平安。该片先后被武安电视台和邯郸电视台录用和播出,在去年母亲节来临之际,作为一份贺礼,通过荧屏献给广大母亲。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唤醒师生内心的善良和美德,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在学校知道尊敬老师。教师们思想觉悟大有提高,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同心同德,积极宣扬传统文化。我们打造校园文化不仅要挂在墙上,而是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带回家里,去感染家庭、造福社会。我们始终认为,办好一所学校不仅要有规模和硬件,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和内涵,我们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通过“实施孝德工程,实现以孝治校”的办学新思路,将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让孝德之花开满校园。(作者系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牛洼堡学校校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