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经营到县域经济发展
从家庭经营到县域经济发展每个家庭都从事不同的生产经营,经营成果部分为满足家庭内部供给,部分与外部生产要素交流,一个城市的生产经营亦然,产品一部分对外,一部分内耗。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独立,怎样在社会化分工中保持好一个城市的定位很重要。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决定城市内部创业者业态,决定怎样细分好市场、实现合作交流。
一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增长,必然要求产品输出或资金流入。城市的社会化、区域一体化促进重要生产要素加速流通。
农民拥有土地等基础生产资料,是家庭经营的主要部分,当前县级城市普遍存在问题是城镇化程度低,农村人口较多,生产资料人均不足,经营水平较为局限。要实现农村快速发展,必然要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而关键就是让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实现农村资金和生产资料的积累。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人均产值,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吸纳这些劳动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让农副产品加工后输出到外地城市。第二种是劳动力涌向城市各领域,从事城市家庭个体经营为当地市民服务,或进入为本地发展服务的企业和产品输出到外地的企业工厂为别人打工。
城镇人口增加,需要加快提升城镇承载力,首要的就是扩大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大量劳动力的涌入势必带来住房、交通、卫生等种种城市问题。城镇扩大就业,往往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最直接的就是大规模招商引资,实现产品或服务输出,提升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同时为满足外来客户、商家、本地劳动力的生产生活需求,要求政府扩大城市规模,吸引资金投入到市政工程建设领域,满足城市人群的物质文化需求。用好本地资金扩大消费或推动创业,引导好外资来此消费或投资是主要的资金流向,同时提升输出产品数额使一个城市的资金流入总额大于资金流出总额,才是繁荣当地经济之本,如果出现资金外流长期大于资金流入,说明城市的吸引力、繁荣的动力在大幅减弱。
城市的发展依赖产品输出、投资和消费三方面拉动,构成经济总量增长。解决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系统中一个环节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其他方面的诸多问题。比如,城镇化过快会出现产业支持相对较弱;工业化过快会出现用工荒,城市设施配套不够;农业现代化过快会出现劳动力大量富余等等。“三化”进程之间同步协调发展,总有先后之别,现代城市发展涌现出了几种发展模式,一个城市适合哪种情况要看本地的哪些条件相对成熟。
第一种模式是工业引导型城市,大量资金投入,企业工厂建立,吸引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同时再配套好城市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进程。这种模式农业现代化最为艰难,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农村劳动力减少,财政投入又不足,出现三农问题、二元经济、空巢家庭、耕地荒芜等现象,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普遍问题。
第二种模式是第三产业为主导,典型就是旅游城市、商贸城市,这种城市以旅游或商贸为主导产业,需要将资金投向景区开发、房地产、商场发展,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市民创业,从事服务业或轻工业,分享旅游商贸成果。这种模式,一般工业资源较为缺乏,工业、农业地位基本同样尴尬,农业相对优势大一些,但由于工业对财政收入的支柱作用,各地政府往往重工业而轻农业,这种城市应以繁荣商贸流通、轻工业为主,统筹推进农业发展,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均衡流动。这种模式是当前城市发展新兴模式,受人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的影响,旅游服务、文化旅游产业、会展经济等绿色新兴业态已成为其经济主流。
第三种模式是农业先导型,这种城市往往是工业资源缺乏,地域优势不明显的地区,由于工业少、财政收入不足,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之路并不容易。要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的同时,引导乡镇企业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科技含量,逐步突破农业领域发展瓶颈。
以上三种模式,并不一定特别明显,不同地区受地域、交通、政策等因素影响可能交互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发展方向需要调整,怎样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县域经济模式,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内外部条件都可能影响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一条铁路、高速公路可能带来工业、商贸业快速发展,一种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化组合可能带来农业繁荣,一任政府的思路更可能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主导因素。
县域经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并不是特别稳定,不像大城市各种业态都很繁荣。县域经济发展要根据形势、政策及时调整,避免大量资金投向条件不成熟的产业,大大提高机会成本。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为纲,以客观事实为本,也许某个项目的落实、上级的决策会使某个产业发展快一些,但是否足以影响发展模式的转变,远景思路的调整,仍要综合分析,县域经济系统发展演变艰难而复杂,需要历任政府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