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成为习惯和常态——论构建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本要靠坚持不懈抓常、抓细、抓长。”教育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收尾不是收场,践行群众路线没有终点,为人民服务没有止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关键要构建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真正使联系服务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习惯和常态。构建宗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一块儿过、一块儿苦、一块儿干”成为常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追求。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打胜仗,就是靠不脱离群众,现在忘记这一点是非常危险的,是致命伤。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共产党员要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是我们的老章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通过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群众观、权力观、事业观“三问三观”主题教育,举办“与先锋同行、扬红色激情”先进人物访谈,广大党员干部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心中群众的分量,同群众一块儿过、一块儿苦、一块儿干的意识普遍增强。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要建立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鲜明的群众观点和朴素的为民情怀,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永远的亲人、永远的靠山、永远的老师。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创新完善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摔打锻炼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们在全市实施了“墩苗计划”,共选派362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墩苗、压担、补钙”;开展了干部实践锻炼“千人计划”,市县两级每年选拔1000名左右的干部到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开发区域和基层一线历练。我们要继续坚持基层一线锻炼、培养、选拔干部的有效机制,引导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躬身请教群众,在实践中磨砺品质、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构建走亲连心的长效机制,使“带着感情经常走、带着问题及时走”成为常态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俗话说,“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党员干部只有去“官气”、沾“土气”接“地气”,才能增“和气”聚“人气”。我们干任何一项事业,如果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那么最终将一事无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开展了党员干部“走亲连心”活动,全面推行乡镇干部住夜值班、联村联户制度,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起到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建立接“地气”的长效机制,督促党员干部经常往基层跑,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的人、可以掏心窝说话的人。一方面,要创新完善党员干部走访群众制度。党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员干部在不断服务群众中建立起来的,是靠经常走动联系培养起来的。拉近党群、干群的距离,关键是对人民群众要怀有真感情,多进百家门、多办百姓事。要继续按照“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要求,完善“双带双走”机制,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主动上门走访成为常态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创新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党委政府做什么,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赢得群众支持。要进一步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障。要完善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听证和公示制度,把群众意见作为作决策、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使决策的过程成为征求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要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建立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群众权益的保障机制。要完善“蹲点式”“嵌入式”“体验式”等社情民意调研机制,推行“小板凳法”“圆桌夜谈”等一批“零距离”倾听民意的好做法,实打实地访民意、摸实情,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真心话、大实话。特别是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社会发展迅猛。要充分利用政务微博、阳光问政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既勤于“跑腿上门”,又善于“鼠标上网”,既会“面对面”,又能“键对键”,提高运用网络引导、组织和发动群众的能力。
构建惠民利民的长效机制,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成为常态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真心实意解决民生难事,把一切工作建立在群众满意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和“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把改善社会民生、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03:1。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每年抓好十方面实事,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打通“断头路”、淘汰燃煤锅炉等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下一步,一方面要继续创新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满意导向,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群众不满意什么、我们就改什么。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领域支出持续增长的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基本可及型向优质普惠型转变。另一方面,要继续创新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健全乡镇街道“服务指数”、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评估机制,推广“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一线工作法”,解决好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还要创新完善简政放权的长效机制。这几年,我们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事项比例达100%、办理事项达93.7%。要继续推进“三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做好政府服务的“加法”和行政审批的“减法”,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的城市。
构建正风肃纪的长效机制,使“群众监督干部、干部服务群众”成为常态
践行群众路线,既要靠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也要运用制度的力量进行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我们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市委“20条措施”,深入开展正风肃纪、破难攻坚、提振精气神“三大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楼堂馆所和办公用房,下大力整治“文山会海”“会所中的歪风”,严查“酒局”“牌局”,严格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车使用管理,使党员干部作风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四风”问题,关键靠制度约束、制度执行。一方面,要创新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划出“红线”,标出“雷区”,架起“高压线”,使每一项制度都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形成不容变通、不打折扣的制度硬约束。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对任何违纪行为“零容忍”,确保“四风”问题不反弹,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两个责任”的落实,严格执行“一岗双责”“一案双查”,使依法用权、秉公用权、谨慎用权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良好政治习惯。另一方面,要创新完善激励评价机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岗位对责、绩效对账”,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树立了干部在一线培养、从一线选拔的鲜明导向。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和好干部“五条标准”,进一步深化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在评价内容上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评价方式上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真正使那些有担当、有作为、有口碑的干部得到重用。
(作者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