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鬼01 发表于 2014-9-25 22:25:10

生态保护区工作专题汇报

尊敬的吕主席,各位领导:现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有关情况汇报如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有序开发”的总原则,突出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两大重点,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先后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工程和旅游建设项目,保护管理成效显著,生态旅游有序发展,成为全国生态保护的典范和我老秘网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发展的要求,有些制约因素和问题逐步显现,对我老秘网区的建设发展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我们对这些因素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梳理,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影响因素(一)黄河对保护区的影响。黄河是形成和维系黄河口湿地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生态因子。黄河缔造和孕育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使其成为生物生产量较高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集中的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年轻性、脆弱性、不稳定性的典型生态特点,也决定了对黄河的依赖性。一是黄河入海流路不稳定。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江大河中海陆变迁最活跃的地区,尾闾遵循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循环演变。据了解,1855年至今,黄河河口流路大的改道有10次,小的改道达50多次。二是黄河断流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受历史上黄河断流和水量不足的影响,导致湿地内淡水供应严重不足,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黄河三角洲湿地特别是淡水湿地大面积退化萎缩,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完整性受到破坏。三是黄河断流导致近海沿岸蚀退。由于三角洲海岸主要是粉沙壤泥质海岸,发育与否完全依赖于泥沙来源的大小。随着黄河来水量减少,河口泥沙补给量大幅度减少,河口延伸与造陆速率均大幅度降低,部分岸段出现了严重的蚀退现象,危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北部区域,刁口河故道河口地区侵蚀后退最为严重。四是引水能力较低。区内水系及水利设施不配套,只能利用黄河调水调沙和汛期短暂时间,引蓄部分淡水,其他绝大部分时间特别是春季水生动物及植物生长和繁殖季节入海口地区来水量太小,有水引不出的问题突出。(二)旅游开发对保护区的影响。生态旅游对保护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对保护区内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提高区内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增强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保护区不仅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科研和教育基地、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观光考察。有利于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积累丰富的管理、建设经验。三是生态旅游倡导的社区参与精神,通过社区群众的参与和从中受益,为保护区的保护争取到了最广泛和最坚实的内部支持。有利于实现社区共管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物物种的引进,超出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一是未经生物多样性评估和主管部门批准,在天然柳林景区引进大量外来物种黑天鹅野外散养,现已在区内大量繁殖。擅自种植葵花、莲藕等外来物种,挤压了区内物种生存空间,破坏了区内生态平衡,造成物种安全隐患。二是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在景观岛盲目引进大量驯养鸭类,过度养殖,超出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木栈道区域鸟岛植被退化及局部塌方,过去植被茂盛的景观岛如今变成了寸草不长的光板地。三是在天然柳林景区、景观岛、远望楼停车场人工投放饵料喂食鸟类,在远望楼下种植莲藕抛 洒肥料,造成景点水质污染,藻类大量繁殖,原有动植物难以生存,使天然氧吧变的气味难闻。同时,大量引进的黑天鹅、野鸭也增加了禽流感和鸟类其他疫病传播的可能性,一旦爆发疫情疫病,将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上述行为,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五条之规定,违背了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林业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的有关规定。上述行为受到环保人士的投诉和国家环保部的查处。虽经国家、省、市环保、林业部门以及市政府领导的多次督促,市政府制定的整改方案至今没有得到落实。第二,旅游项目盲目建设,旅游区整体景观受到影响。一是没有根据旅游区总体规划和保护区有关规定制定旅游项目建设规划,项目建设比较随意。二是有些旅游项目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核审批程序。三是建设的水泥地面停车场、防护网、围挡等旅游设施,档次较低,并且与周围景观不协调。第三,游人活动和车辆出入加大了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难度。一是生态旅游在为保护区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旅游开发带来了环境污染、一些游人的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其资源造成干扰和破坏,对保护区的正常管理带来影响,加大管理难度。如何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旅游产品成为自然保护区亟待解决而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二是由于游客素质良莠不齐及管理力量的限制,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如践踏植被、野外用火、惊扰轰赶鸟类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游客的进入也增加了某些人畜共患病传播机率。(三)油田生产经营对保护区的影响。油田开发建设是一项特殊的产业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发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对保护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油田生产破坏了地表植被,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再加上生产设施、人为干扰以及油田开发建设期间的废水、废气和噪声污染,致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大大降低、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红地毯等湿地景观破碎化严重,湿地的完整性被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等功能不同程度降低。二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油田开发建设占地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的减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保护区内有油水井1785口。湿地面积减少、岛使赖以这些生境类型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等湿地物种减少甚至消失,油井的分布使湿地破碎化而产生的斑块效应也会导致物种的消失或灭绝,影响生物多样性。三是对鸟类的影响。油田生产使鸟类栖息地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鸟类活动范围缩小,觅食将更加困难,生存竞争更加激烈。油田开发建设中生产噪声、车辆人员活动噪声及油田设施影响鸟类生存、繁殖环境,改变鸟类的生态习性,造成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可见,油田开发建设不仅破坏原有的湿地系统,影响生态演替,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对栖息在湿地生态环境中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栖息、觅食、迁徙等产生影响,对保护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四)体制机制的影响。2010年市委市政府确定,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委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的正县级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统一管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和区内行政管理事务,建立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在一定年限内实行“收入全留,定额补助”的财政管理体制。一是由于管委会是事业单位,且不是经省编办批准的市政府派出机构,自身没有执法权,保护管理难度大;无法建立一级国库,市政府确定建立的一级财政体制难以落实到位。二是一千二管理站除站领导班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外,其他职工的编制、工资、财务等归利津县政府管理,不但自收自支,每年还要向县政府交近300万的预算外资金。“一区两制”的管理模式,既给保护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又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造成干部队伍不稳定。三是归口管理不顺。自然保护区对上隶属于林业部门,湿地保护与管理业务与黄河、水利、海洋、农业等部门关联度大,原来一直列为大农口。目前归旅游口,造成对争取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和政策等方面不够顺畅。四是涉及部门多,管理难度大。自然保护区涉及垦利、利津、河口等3个县区和黄河文化传媒集团、胜利油田、黄河河口管理局、济军生产基地等国家和军队单位,土地、海域、旅游等情况复杂,协调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黄河文化传媒集团对旅游区已建成旅游项目管理运营以来,出现了许多不协调和无序状况,旅游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非但没有多大起色,而且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遭到很大破坏,多次受到环保人士投诉和国家环保部门查处,影响了我老秘网市的对外形象,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被动。同时,也违背了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三是由于传媒集团大河旅游公司对旅游区进行售票管理,对因保护管理受限禁止进入的人员、车辆可以购买旅游门票轻松进入保护区,造成保护区内开始出现违规生产、乱捕滥猎等现象并有增多趋势,同时也对防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二、对策建议(一)严格保护生态环境。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造就了沧海桑田演变的独特生态类型。要严格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并将之贯穿于管理、规划、项目建设、经营的每一个过程。要突出高标准保护,以建设国际重要湿地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抓好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一是重点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和生态补水工程,扩大黄河水蓄引范围,修复退化湿地,促进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健康发展。二是实施退林还湿、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逐步恢复湿地景观原貌。三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鸟类栖息繁育岛、鸟类补食区,为鸟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施野大豆封育工程,保护原生植物基因。四是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资源保护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成果促进保护科学化水平提升。(二)保障生态用水。一是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自然保护区“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盛”。保持黄河现行流路稳定对于维护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安全,促进我老秘网市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建议协调黄河部门通过河口治理工程等综合措施,保持黄河现行入海流路长期稳定。二是实施黄河统一调水。由于缺乏稳定充足的淡水供应,黄河三角洲湿地特别是淡水湿地生物发育的条件得不到保障,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质量不断下降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变,现有水量远不能满足维持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平衡的需要。建议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用水量列入黄河流域统一调水指标计划,保证河口地区生态有长期稳定的生态用水,保持生态平衡。三是加强补水能力建设。通过实施湿地生态补水等工程措施,在黄河水位较低、不能达到自流条件时,采取泵站提水补给,达到蓄淡压碱,增加植被覆盖,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持水力,调节黄河流量,满足湿地正常发育所需的水沙条件,有效遏制生态退化。(三)规范生态旅游。一是建立黄河口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对旅游开发进行监测和管理。定期观测记录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与生物变化情况,建立观测数据库,定期对监测的结果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二是建设生态化设施。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使用非动力交通方式,严格控制旅游交通方式,进入旅游区逐步实现内部换乘。倡导绿色食品,鼓励使用太阳能,包括太阳能路灯、太阳能集热器等。通过节水、节电设施、自然风通风技术(代替空调机)、食品自给(利用当地生态农场)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推行绿色服务,实现生态旅游设施和服务的全面生态化。三是建立旅**为规范。编制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旅游者和就业人员行为规范,让游客和职工了解黄河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为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加强对旅游区消耗品的有序管理,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无谓消耗。四是建立客流控制制度。对于旅游旺季短期性及局部性人员饱和车辆超载问题,在重要区域和节点设置客流量的计流设施,一旦达到饱和,则停止进入。同时,在旅游旺季,及时对旅游者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疏导。(四)严格控制油田开发。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特别是区内油田生产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和谐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严格执行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审批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实行区域、规模、时间“三控制”,尽量缩小占地范围,限制油井数量,改进工艺和开采方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原油的泄露,严格控制污染,严格落实现场勘察制度,规范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实行跟踪管理,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油田出资金,自然保护区出技术,由油田生产单位和自然保护区共同搞好生态恢复,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湿地污染,进行湿地植被的人工恢复。对于生活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技术;对于受人为破坏而裸露的湿地,选用适用性较强的本土物种作为先锋物种,逐步恢复物种和群落。做到油田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既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又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五)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一是协调落实将管委会调整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建议市里积极向省编办做工作,由省编办发文将旅游区管委会调整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健全完善管委会职能,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尽快将一级财政体制真正落实到位。二是理顺对上业务联系渠道,以便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里工作指导和项目、资金、政策支持。三是理顺一千二管理站管理体制,上收一千二管理站的人财物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管理,切实解决“一区两制”问题。四是进一步理顺财税体制。将管理站纳入全额事业单位,使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保护管理中来。五是加强土地海域管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土地和海域使用权属管理,依法确定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海域使用权。”的要求和国家海洋局批复意见,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土地、海洋管理,将划归自然保护区的海域由自然保护区直接管理。(六)进一步完善运营体制。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景区开发,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脆弱和不稳定性,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鉴于其特殊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开发模式上,建议应以管委会为主导,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在旅游管理体制上,建议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对景区统一管理,完善隶属生态旅游区管委会的市旅游开发公司,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或管理服务品牌对旅游区进行策划包装,进一步提升管理运营水平。四是以上汇报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态保护区工作专题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