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乐老秘 发表于 2014-9-5 10:17:37

——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和思考(学习)

担当推动河北绿色崛起的使命和责任——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和思考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书利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实现河北绿色崛起,向着全面小康、富裕殷实、山清水秀的目标全面迈进,关键是要拿出新举措,重中之重是要抓落实。省长张庆伟在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体现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体现了全力担当河北绿色举起的使命和责任,奋力创造新业绩,努力谱写中国梦河北篇章的决心和信心。《报告》对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作出了明确安排,符合河北实际,是一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的好《报告》。《报告》中的工作重点,保持了连续性,凸显了创新性,集中体现在“改革、调整、巩固、提升”四个主题词上,勾画了河北绿色崛起的宏伟蓝图,反映了全省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让全省人民看到了美好前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一、实事求是总结成绩,正视机遇与挑战一是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我省近年来发展形势少有的复杂严峻的一年,也是河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的一年。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报告》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省略了许多以往反映成就的一连串数字和百分比。《报告》客观全面总结了取得的成绩,过去一年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面对十分复杂和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咬定青山不放松,实现了“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调结构转方式力度加大、农业生产连续十年丰收、环境保护力度空前、重点区域发展实现突破、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改革开放积极有序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等多项成绩。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二是保持清醒头脑,敢于正视问题。《报告》实事求是,不掩盖矛盾,不回避问题,不遮不掩分析了我省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全部财政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项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深层次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大气污染严重、转变政府职能等问题亟待解决。客观辩证的分析,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让每位代表更加深刻地认识发展中的省情。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认真解决。      二、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发展之路省委八届六次全会指出,走“绿色崛起”之路,转变发展思路是根本,把人民群众搞富是目标,把生态环境搞美是保障。《报告》紧扣省委全会要求,明确提出破解河北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要的是转变发展的指导思想,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再以GDP论英雄”。改革开放以来,以GDP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模式激发了生产力的释放,但是在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经济指标,对GDP的过度迷恋,直接后果就是对经济增速实施非正常拉动,经济以非市场化方式运行,对官员政绩的单极考核,掩盖了伴生的问题。多年来,我省经济以投资为拉动,结构偏重,钢铁、水泥、建材成为主要产品,结果伴生的是,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排名,超半数都来自河北。《报告》提出下调GDP目标,不再设置全部财政收入指标,就是更加注重实实在在、合理增长的速度,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另一方面,“三个河北”描绘了发展的美好愿景。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面前,这样目标是我们的心归所属。全面小康的河北昭示我们,“河北梦”不仅仅是大部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一个也不能少,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改革成果;而富裕殷实的河北是全面小康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是达到全面小康后的进一步升华,向全省人民传递处发展没有止步,不满足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沉醉于当今已取得的目标;山清水秀的河北向全省人民传递的重要信号是,带污染的GDP坚决不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造福,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前提,确保绿色经济不变味。      三、把绿色崛起的决策部署变为生动实践    科学决策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省委第八次党代会特别是省委八届五次全会以来,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指示要求,作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决定河北发展全局的四大攻坚战,以坚定的决心和超常的举措治理大气污染,主动融入京津冀和环渤海协同发展的大局,要求各级干部学会运用市场、开放、创新、法治的思维和方法推动科学发展。《报告》紧密结合河北实际,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作出的系列部署和思路细化、实化、具体化。一是打好四大攻坚战。四大攻坚战凝聚了全省共识,是河北发展战略部署,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河北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已然成为河北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二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2年,京津冀地区GDP为5.7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2.14%,比2008年上升了1.51个百分点。对于河北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既可以解决曹妃甸发展中的一些瓶颈,又能够解决河北转型升级的出路问题,还可以解决多年困扰河北的环京津区位优势发挥不足困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三地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推进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更是我国构建国际中心区域、体现党执政水平的内在需要,这是京津冀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协同发展,就是要求京津冀三方在重要领导和支持下,统筹制定大目标、大规划、大要求、大原则、大战略、大举措,加快解决、配合解决相互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脱胎换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策上升到中央层面,河北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为打造新兴绿色产业集聚区、首都服务业飞地集中区、首都卫星城镇连绵区、京津生态农业主基地具备了充要条件。三是新型城镇化。100多年前马克思曾预言“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新型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河北转型时期振兴经济的重要环节。我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城镇化潜力巨大,按照省委“十要十不要”的要求,打造具有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将成为我省契合历史的明智之举。当前看,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县城,把城乡统筹的要求体现进去,把农民的意愿体现充分,把未来发展的支撑夯实得更实。四是治理大气污染。我省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央关注的重点、百姓关切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报告》对此是指向明确、力度加大,让老百姓有一个更加优美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最大的民生,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担当。生态是京津冀地区国际化的基础品牌、必要背景,也是河北省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重要选项、极佳路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以生态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我省生态建设的方向。推进生态经济、绿色崛起要抓住“六个关键词”;普及“生态理念”,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域;明晰“生态基调”,专项整治去耗去污;加大“生态库存”,造林绿化涵养资源;点燃“生态亮点”,建设一流旅游景点;规范“生态形象”,突出打造美丽乡村;蓄势“生态研发”,推动绿色产业集群。      五、全力以赴抓好推进绿色崛起的主要任务实现绿色崛起,必须找准定位,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当前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实现绿色崛起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省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落实全会提出的任务,实践中最需要的就是4个字——改革创新”。《报告》全面把握和遵循了这一要求,提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全力以赴抓好“改革、调整、巩固、提升”四大任务。一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制约河北发展的根源就是改革问题,墨守成规不求改革,经济发展由掉队危险。改革永无止境,政府在改革中的作为也永无止境。多年来,机关低效、部门干扰已成为河北发展大而不强的“金字塔底端”障碍,如能用先进的思维和攻坚的魄力,“釜底抽薪”解决这一问题,河北发展的比较优势、潜力和前景将极为可期。改革的方向是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要发挥好市场作用,政府作用必须先行:要重点在理顺管理、精简审批、提高效率三个方面储备足够的与市场相匹配的运行条件,为各级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真正优化的发展环境。在此过程中,部门利益会成为最大阻力和障碍。当前推进的党风廉政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为打破部门利益封锁提供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改革的未来非常可期。二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和参加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时指出:“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决战决胜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河北是个传统产业大省,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为85%,钢铁、石化、建材占规模以上工业51.6%,资源型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抓好“三个一百”领军企业工程,做到有增有减、有上有下,有进有退显得尤为重要。推进调整,对产业结构偏重的河北而言,具有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特点。这不仅是挑战自我,也是治疗自我,更是提升自我。最大的难点在于存量和增量之间空档期的发展成本如何弥补,同时存量调整涉及利益主体较多,如何妥善处理难度不小。要解决产业空挡问题,重在创新区域联合协作方式,以跨区域的大资源吸引外部大资本的进入。同时存量调整计划应更多体现渐进性,做到有序退出、有序减弱、有序改造,此间更多争取国家支持。河北产业结构偏重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河北偏重产业结构也多为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换挡期,要结合改革的推动,全面动员、全民创业,激发民营经济潜力、激活小微企业营养,用民间资本的力量弥补换挡可能带来的经济“减收”,一收一放间,追求“相对平衡”的境界,减少调整的震动和冲击。如果此时增量培育举措到位,经济的大起大落就可以避免。各级政府部门要转换工作理念、树立崭新思维,学会促成现代市场的资源配置,把眼睛放在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存量与增量的结合、内外结合、长远结合的视角上来,把适应政策的经济发展良性趋势保持下去、放大开来,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三是巩固经济发展基础。巩固来看,特别要把握好“危”与“机”的关系,由追求外延式的经济高增长转变为追求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把握好“物”与“人”的关系,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理念,让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握好“主”与“从”的关系,把政府有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让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四是提升产业层次。传统产业是河北发展的根基所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是彻底淘汰放弃传统产业,而是不断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因此,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同样是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像扶持新兴产业一样,帮助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同时,提升产业层级需要学会利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转型升级。河北民营经济对全省发展至关重要。可大力推动“产业综合体”,即针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小而散、小而弱、小而全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在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遵循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拥有市场话语权的企业集团承担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责任,综合运用科技、营销、采购、管理、资本、环保等的统一创新,对特色产业的生产运营过程进行聚合、化合,化整为零、化小为大、化短为长、化弱为强,台阶式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改革、调整、巩固、提升”四大任务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沉着应对挑战,把我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又体现了不畏艰难困苦、全力开拓进取的战略眼光和稳健作风,还体现了积极奋发进取、保持较快发展的开拓创新精神。       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改革创新的新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充分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自觉地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担当起推动河北绿色崛起的使命和责任。《报告》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去年,按照中央部署,我省扎实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数单位和干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我剖析,深刻检查,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有些陋习还时隐时现地存在,拿公务接待举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奢侈浪费,一些公务接待中的一些酒菜动辄几千元,而且几乎没有真正吃完过;二是相互攀比,有些部门的公务接待没有硬性标准,完全根据领导级别来定,生怕自己的接待标准比别人低,对领导照顾不周。公务接待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很多人在思想观念上存有偏见和私心。在一些干部看来,上级领导来了,如果不到边界迎送,不用警车开道,就显得对领导不尊重,担心得罪领导。这次《报告》提出“三个坚持”,即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决依法行政,明确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将大大有利于我省各级政府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水平、正确履行政府各类职能、全面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河北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积累,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围绕省委提出“四个转变”,树立“四种思维”,用好“两个动力”,通过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藩篱,努力做到“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为全面深化改革打开新思路、提出新举措、迈开新步伐,齐心协力建设河北更加美好的未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和思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