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4-8-25 00:30:00

“小网格”实现“大治理”

   “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以下简称“双网化”)是新时期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在管理辖区内,以一定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对城市部件、事件实施管理,实现市、区、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提供以网络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徐碧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社区“双网化”建设的决策,始终把握“网格服务接地气”这一主线,把“办好离群众最近的事”作为导向,既发挥传统共建优势,又适应“微时代”特点,创新线上线下互动新机制,逐步完善“一岗多责、一专多能、责任到人、服务到家”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了“人在格中巡、事在网中办、美在心中留”的社区“双网化”建设模式,开辟了一条新形势下社区治理的“徐碧路径”。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人在“格”中巡,治理无盲区
    探索建立了“网格长主导、楼院长参与、社会力量协同、网格群众配合”的社区管理模式,逐步形成“网络横向到边、管理纵向到底、小区格格有人管”的区域治理新格局。一是管理“一条链”。按照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基本情况,以300-500户为标准,将辖区5个社区划分为34个网格,由34名社区工作人员分别认领34个“网格长”,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警务员、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在34个网格内的每幢楼推选楼栋长和小区联络员,打造一条“社区居委会—网格长—楼幢长”纵向管理链,建立网格长-楼幢长联席会议制度,力求“网格全面覆盖、责任无缝衔接”。二是硬件“一格式”。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风格、统一基本服务功能”的“四统一”要求,近三年来,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对社区硬件设施改造升级,配备电脑、电视、电话以及200㎡以上办公场所,建立三明市海都公众服务中心968111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区、街道和社区五级网络传输。三是协同“一条线”。社区党政事社企五协同,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区党建引领、环境卫生长效、计划生育服务、弱势群体保障、文化教育参与,社区治安群防和社区服务便捷等六项机制。街、居、网格长三级联动,实施社区矫正对象“345”回家工程,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144”工作机制,调处格内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使得传统的控制型管理逐步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型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四是自治“一条心”。各社区以党支部为核心,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比如业委会、社区物业、社区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等组织和人群参与社区自治,各个网格既充分发挥小家庭的作用,开展邻里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又组建低保户、党员、公益岗等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形式不同的关爱服务,把网格里住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齐心为本网格做贡献。
    (二)事在“网”中办,服务无缝隙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民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充分发掘前沿、新颖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推进社区服务程序动态化、信息传递实效化、为民服务便捷化。一是“社区网”服务。借助社区门户网站,一手抓网格信息台账,对网格内单位和居民的基本情况分门别类地建档立案,联入数字网,实现资源共享;一手抓网上流程再造,居民网上发帖信息自动生成唯一单号工单,承办单位在收到平台提醒后受理,并提交初步反馈,实现自下而上的逐级报送、逐级处置和自上而下的逐级派单、逐级督办,做到小区内民生需求早知道、民生问题早解决。二是“微信群”服务。借助街道“三长一网”城市管理服务网络,7月20日,将街域6条街街长、9条巷巷长、277栋楼栋长逐步融入街道公共微信群,上线半个月来,累计受理居民反映问题41余件,接收网格长上传照片131张,办结率达100%,三明日报社、三明电视台先后于7月23日和25日前来采访报道。三是“订阅号”服务。借助《聚焦徐碧》期刊平台,6月27日正式上线《聚焦徐碧》公共微信订阅号,既展示北域新景,又速递徐碧街情,上线一个月来,已出刊6期,订阅号已超过500人,成为全市142个乡(镇)街道首家上线街道。四是“便民线”服务。借助8955018便民呼叫热线,从社区平安联防电话服务起步,分类处理居民电话求助的事项:一般性事务,由网格责任人现场处理;需要协调处理的工作,由网格责任人和社区协调处理;紧急性工作,网格责任人立即上报社区、并现场全程跟踪,做到“去有目的,来有问题、后有反馈”,服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美在“心”中留,幸福无时区
    经过三年多孜孜以求的实践,探索总结了社区“小网格”实现社会“大治理” 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徐碧路径”实践样本。一是造福群众口碑在一线生根。广大社区群众进一步认识网格、走进网格和参与网格,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大转变,“有事找网格长”已成为基层群众共识,基层公职人员在网格中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实现了“服务区间、服务对象、服务时限和服务环节”全覆盖,初步取得了“地无缝隙、人无遗漏、时无盲点、事无失控”的管理和服务效果。二是社会治理能力在一线提升。推进了社区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管理网络向社区片警、老党员、退休干部、楼幢长、平安中心户长和热心居民等社会人员延伸,让网格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单元”,使得“每一方地域都有人管理,每一户居民都有人服务”;提升了社会管理效率,依托信息管理系统的便捷功能,实时录入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第一时间交办到第一责任单位,促进社会矛盾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三是社区服务功能在一线增强。依托海都公众服务平台,在各社区已投建了10多面惠民通终端,提供8大类100多项居民生活服务;依托街道“三长一网”城市管理服务网络,形成覆盖5个社区34个网格的社区服务网络;依托“微平台”,居民最关心的助孤、助老、助残、优抚、儿童教育、职业介绍、生命急救等公共服务需要以及便民生活半小时圈的个性化商业需要,均在“指尖”中得到满足,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到最便捷、最优质的贴心服务。四是干部队伍作风在一线转变。各社区网格员准确掌握了责任网格的工作对象和资源,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既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带到千家万户,党和国家的温暖以各种民生福利的形式,从线上申请到线下落地,覆盖每个网格治理单元,从而在党政部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以实际行动践行和落实“八项规定”、“四下基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精神内涵。
    二、几点启示
    (一)党政善治是社区管理向治理转型“看不见的手”
    社区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扩大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真谛,也是治理的本质;网格作为最小社区治理单元,强化居民利益关联是社区建设的关键,也是治理的动力。“双网化”建设体现了基层政府单中心管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型的新理念。治理的动力是激活社会自治细胞,政府一边“瘦自己身”,自我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以让渡空间;一边“壮社会身”,充分授权社会组织以社管社。这既前移了管理重心,逐步变直管直办为指导监管;又逐步实现社会自主管理,增强了社会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网络化服务是社区管理向治理转型“看得见的手”
    网格技术提供了社区治理变革的物质手段,推动了社会治理的手段由平面社会向网络社会转变。网络化服务以电子为媒,既融合了被实践证明是长期有效的社区建设机制,如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分片包干、责任区制等等;又坚持“你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的服务导向,构建了实时互动、职责明确、管理精细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与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基层治理新结构。
    (三)网格化治理是居民自治的推进器
    网格平台为党委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提供了“联结点”,营造了两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空间,形成了“官民共治”的格局。表面上,“网格化管理”是通过建立“三级平台、四级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提升了社区的社会治理水平,但归根结底是电子政府得以打通服务型政府的“最后一公里”,让社区居民受益,推动了居民自治,真正让居民“生活在社区、纳入到网格、享受到服务”,显著提升了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曾 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网格”实现“大治理”